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高信 《出版史料》2004,(4):36-39
六十多年前,中国现代出版史上第一部《鲁迅手册》以中华编译馆名义在上海出版。编者署名曹聚仁。其实,写一部《鲁迅评传》才是曹聚仁的初衷。曹聚仁曾回忆说:一九三三年冬,鲁迅先生到他家吃晚饭时,在他的书房里见到种种自己的作品和一大堆资料卡,于是鲁迅先生问:“曹先生,你准备替我写传记吗?”“我是不够格的,因为我不姓许。”曹聚仁的回答,自然有点玩笑意味。众  相似文献   

2.
1934年,在青岛陷入困顿的二萧——萧军、萧红把自己的作品寄给远在上海、从未谋面的鲁迅。二三十年代,鲁迅是左翼文学青年的精神导师。 之后,萧红成了鲁迅家中的常客。常客的程度,许广平后来在《追忆萧红》一文中有这样的描述:“萧红先生无法摆脱她的伤感,每每整天的耽搁在我们的寓里。为了减轻鲁迅先生整天陪客的辛劳,不得不由我独自和她在客室谈话,因而对鲁迅先生的照料就不能兼顾,往往弄得我不知所措。”  相似文献   

3.
1933年,肖伯纳来到中国,鲁迅、宋庆龄、史沫特莱和蔡元培先生等会见了他。在这次欢叙中,鲁迅和肖伯纳这两位幽默大师作了非常精彩和诙谐的交谈。当他们两人谈到世界局势和英国、中国前途问题时,肖伯纳对鲁迅说:“你以为我真姓肖吗?我是姓‘费’。”鲁迅说:“以我看来,你既姓肖,又姓费。(注:当时肖伯纳是费边社的首脑之一。费边社是英国资产阶级政治流派之一,主张采取温和缓进的办法以谋社会改良。)但我相信,你终究只会姓  相似文献   

4.
1942年10月中旬的一天,陆定一同志叫我到他和秦博古同志办公的窑洞里去,告诉我说:“过几天,就是鲁迅去世六年了,我们要发一篇社论,纪念鲁迅先生;你去准备一下,写一篇,拿给我们看看……”说时,他和博古都望着我,面带微笑。为《解放日报》起草一篇社论纪念鲁迅,对我当时那样一  相似文献   

5.
李士金:老师您曾经是鲁迅先生的追随者,又是胡风先生的好朋友,对解放前后几个时期都有深刻的体验和阅历,请您结合生平经历,谈谈对新闻、出版、编辑、学术研究等等方面的看法和认识。贾植芳:我就随便跟你谈谈吧,从清末废除科举制度以后,中国知识分子做官不行了,考进士不行了,就到上海写文章、搞翻译。从此以后,上海的文化市场很繁荣,出现了许多学术大家,出现了像鲁迅那样的文化伟人。我记得1934年上海的《申报》,高中学生都给它投稿,编辑看稿不看人,好的就用。我写的一篇文章不到两千字,给了我四块半银元稿费。当时鲁迅的稿子1000字15块银元,郭沫若1000字12块银元,郭沫若流亡日本回来后到上海滩投稿,他说鲁迅的稿子千字15元,我也要15元。现代书局对他说,你只能是12元,不能和鲁迅相比。三十年代,张春桥在上海也曾卖文为生。那时上海杂志公司老板名叫张静庐,他有个编辑部,招考助理编辑,一月30元。施蛰存主编一套国学珍本丛书,明清笔记小说要在该公司出版。张春桥投考了助编,老板就让张春桥标点笔记小说。标点了十几页,不行,文言水平不够。张静庐便婉辞张春桥说:张先生,公司的生意近来不好,连房租也交不起,你来不到一个礼拜,给你30元,考虑到...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著名的短篇小说《祝福》,写了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其中有这么一个情节:祥林嫂被迫再婚后,生了一个男孩叫阿毛。可她第二个丈夫得伤寒又死了。幸而还有阿毛与她为伴,使她对生活没有绝望。可不久,狼又把阿毛吃了,这对她是一个惨重的打击。她又只身一人,便再度到鲁四老爷家当佣人。“我真傻,真的,”她逢人便讲她的阿毛被狼吃的经过。“我只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  相似文献   

7.
正01中学语文课本上有道题,鲁迅先生写道"我的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课后题问"这句话反映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心情?"老罗当年念到这儿就退学了,他说:"我他妈的怎么知道鲁迅先生在第二自然段到底是怎么想的,可是教委知道,还有个标准答案。"冯唐是另一种高中生,他找了一个黑店,卖教学参考书,黄皮儿的,那书不应该让学生有,但他能花钱买着,书中写着标准答案"这句话代表了鲁迅先生在敌占区白色恐怖下不安的心情"。他就往卷子上一抄。老师对全班同学说"看,只有冯唐一个同学答对了。"  相似文献   

8.
著名的现代文学史研究专家倪墨炎先生最近在<中华读书报>上撰文,说:"在现代出版家中,成就显著而近半个世纪以来格外受到冷落的,我以为有两人:一个是李小峰,一个是吴朗西."(<发人深思的出版家:吴朗西>,见<中华读书报>2001.4.4)李小峰是北新书局的老板,曾出版过包括鲁迅先生著述在内的新文学作品.因拖欠过鲁迅先生的版税,被鲁迅先生告上过法庭.吴朗西先生是文化生活出版社的创办人之一,与晚年的鲁迅、巴金等交往甚密.  相似文献   

9.
伊人 《编辑学刊》2011,(5):43-45
今秋9月25日是鲁迅先生130周年诞辰,10月19日是先生逝世75年的忌日。届时纪念先生的文章想必会多一些的。我无意于作应时的唱赞之文,却也不时在脑海里萦绕着一个问题:鲁迅之为"用"的问题,确切地说,是鲁迅于其身后"被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我跟鲁迅先生没有直接的接触,但是在上海的时候我就认识他,因为我曾经住在北四川路底,鲁迅先生的家也在那,我知道他住的房子,但不敢失礼地去拜访他。有时在路上碰见他,他始终穿一双橡皮鞋,一身长袍。我就在后面跟着他走,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对他有一种深深的敬意,总想能够靠近他,可又不敢跟他讲话。鲁迅先生一生不知道做了多  相似文献   

11.
漫画与幽默     
石宏 《档案管理》2006,(2):90-90
汽车在水塘里她:“车子坏了。化油器里进水了。”他:“化油器进水?简直荒谬可笑!”她:“我跟你说,车子的化油器里有水!”他:“你连化油器是什么都不知道!我要检查检查。车子在哪儿?”她“:在水塘里!”看病前天上班时,我觉得不太舒服。同事赶紧陪我去医院。为了能报销,同事让我用他爸爸的名字。我难受得要命,门诊挂号和填化验单都是同事帮我弄的。抽完血,护士交代:“你明天中午到医院的接待处取化验单。”第二天,我不是特难受了,就自己来到医院。接待处的护士问:“你是取化验单吗?”我说:“是。”护士就从抽屉里拿出一大摞化验报告问我:“你…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在《人生识字糊涂始》中说过一段很有趣的话: ……假如有一位精细的读者,请了我去,交给我一枝铅笔和一张祗,说道:“您老的文章里,说过这山是“峻(?)”的,那山是“(?)岩”的,那究竟是怎么一副样子呀?你不会画画儿也不要紧,就钩出一  相似文献   

13.
喜欢红色的女作家不多,30年代有一个,叫作萧红。虽然她左翼得厉害,但却是一个时髦的女人。若不是红颜薄命,她应该会写出惊世的作品。她喜欢穿红上衣,然而搭配得不好看,她跑到鲁迅家里,让鲁迅看,鲁迅说:“不大漂亮。你的裙子配的颜色不对,并不是红上衣不好看,各种颜色部是好看的,红上衣要配红裙子,不然就是黑裙子,咖啡色的就不行了;这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很混浊……”  相似文献   

14.
最近,我读了陈漱渝先生主编的、近60万字的《一个都不宽恕——鲁迅和他的论敌》一书,使我更接近了鲁迅,了解了鲁迅,也为更好地读懂鲁迅找到了一把钥匙。《一个都不宽恕》是一部史料书。它汇编了鲁迅和他的论敌在历次论争中比较“完备而新颖的史料”,也就是当时双方发表在报刊上的一些论争文章。这无疑对帮助读者阅读鲁迅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也是非常珍贵的原始材料。  相似文献   

15.
一 在《扬子江评论》看到王彬彬先生的《鲁迅的不看章太炎与胡适的不看雷震》一文,受益匪浅。此文从当时险恶的历史大环境出发,对鲁迅不看章太炎,给予了“理解之同情”。不过,关于胡适为什么不去看雷震,我不太赞同王彬彬先生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北京鲁迅博物馆寄来一册《唐弢文集·书信卷》,内中收录了唐弢先生给我的三封信。其实,在我的书箧中,收藏先生的书信远不止此数,计有18封之多。今日重读这些手泽,往事历历,不免有物在人亡之痛。 唐弢先生是我素所敬仰的作家之一。很早以前,我就知道他是“鲁学”专家,曾与鲁迅先生有过直接交往。鲁迅逝世后,他编辑出版《鲁迅全集补遗》和《续编》,对搜集和保存鲁迅遗著作出贡献。他的杂文,被认为深得鲁迅笔法,有些篇什足堪与鲁迅媲美。他的旧体诗词也极有功底,使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但更使我倾慕的,是他与我同乡,都是宁波人,我为有这样一位前辈乡贤而感到自豪。 1956年秋天的某一天,我当时是新闻日报《人民广场》副刊的编辑,到上海作家协会去组稿,第一次拜识任《文艺月刊》副主编的唐弢先生。胖胖的身体,圆圆  相似文献   

17.
从一九三三年到一九三六年,鲁迅先生编辑出版了一套关于文学和美术的小丛书,这就是“文艺连丛”。因为它“小”——品种少、印数少,所以不大为人所知,而且留存于世的书籍,为数甚少,在不少国内知名的藏书家手中,恐怕都没有这种书。但是,做为出版史料,我却认为值得一提,因为它是当年鲁迅先生精心编辑的一套小书,译本可靠,图文并茂,是出版界出版书籍的范本。正如鲁迅自己所说:“约定的编辑,是肯负责任的编辑;所收的  相似文献   

18.
前几天,翻阅鲁迅的《华盖集》,看到一篇《北京通信》,开头写道:“昨天收到两份《豫报》,使我非常快活,尤其是见了那《副刊》。因为它那蓬勃的朝气,实在是在我先前的豫想以上。你想:从有着很古的历史的中州,传来了青年的声音,仿佛在豫告这古国将要复活,这是一件如何可喜的事呢?”这是一封多么热切的信。字里行间洋溢着鲁迅先生对河南人“蓬勃的朝气”的热切支持,并看到河南青年办的报纸,感到非常快活,这是一件“可喜的事”。鲁迅先生的评价,实事求是,没有半点客套。他一向对人对己都很严格,杜绝虚假。鲁迅先生是在收到报纸…  相似文献   

19.
郑勇 《新闻三昧》2007,(10):10-11
鲁迅先生说过这样的话: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见鲁迅《我怎样做起小说来》)在某种意义上说,"画眼睛"就是"刻画心灵"。  相似文献   

20.
对浦熙修这位大姐,我无法忘却。当年我在新民报作记者,她是采访主任。她真像一位大姐姐对待小弟弟一样对待我。她从政治上关心我,不断提高我的认识,鼓励我前进,告诫我“当新闻记者就得学学司马迁,就得更好的学学鲁迅”。她在工作上督促我帮助我,常为我删掉那些不讲策略,不顾后果的辞句。她平易近人,真诚坦率,和蔼可亲;而我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