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今,在人们生活申,焦点的内涵得到不断拓展,几乎囊括了政治、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有关焦点的新闻也日益受读者关注。2003年12月《宿迁日报》领导审时度势,趁改版之机,增设专版“焦点新闻”,其办版宗旨为“拓宽读者视野,透视百姓热点”。一段时间过去了,“焦点新闻”“其生  相似文献   

2.
专版编辑往往被教导说:“编好你的专版就行了。”负责编辑的版面上一出现编辑自己的稿子,也会听到这样的议论:“他把版面当成了自留地。” 我对于这样的理论有不同意见。理由如下。 首先,“编好专版就行了”并没有普遍性。光明日报理论版编辑李瑞英,几乎每期都要在她所编版的“学者访谈录”栏里发一篇颇富特色的访问记。阅读范围广的读者也可能注意到,凡办得有生气,有特色的报纸都不乏类似现象。所以“编好专版就行了”之说,怕有点偏颇。 其次,编辑的责任固然在编,但很多时候也需要  相似文献   

3.
讨厌“专版”冉启蕾作为一名热心的作者和读者,我对报刊的渴求几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本人最大的爱好是阅览和收藏报刊。然而,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不少报刊包括党报党刊出于众所周知的目的,大搞特搞“专版”,有时一张大报上就有两个甚至三个“专版”,特别是一些行业或...  相似文献   

4.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办好报纸的一个重要指导原则,同时也是报纸上专版专栏突出指导性、增强针对性、强化可读性、扩大吸引力的根本途径。因为报纸上专版专栏固定性、专业性和娱乐性的特点比较鲜明,这些特点不但为在专版专栏上直接实现“三贴近”原则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且实现“三贴近”原则也为提高专版专栏的宣传质量提供了操作性强的“抓手”。  相似文献   

5.
《中国青年报》的“冰点”专版自1995年初创刊以来,好评如潮。在当年底该报举办的大型读者调查中,以最高选票位居“我最喜爱的专版”榜首。在第三届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名专栏评选中,被命名为“名专栏”。本文拟从选题和版面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以期探求一点成功的奥秘。“冰点”的选题《冰点》内容以教育、环境、经济、公益为多,而政治、军事、外交等内容较少。没有黄色、桃色、煽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我们的新闻媒介比较普遍地存在着一种现象,就是以收费的有偿服务方式刊播一些“专版”“专题”,像什么“企业家风采”、“企业形象策划”、“公关专版”、“区域经济”等等。采取的宣传形式也是五花八门:长篇通讯、报告文学、纪实采访、资料介绍……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关系到我们  相似文献   

7.
专刊要在“专”字上下功夫──浅谈怎样办好《党建》专版黄小榕在读者经济意识日益强烈的今天,办好政治色彩浓厚的《党的生活》或《党的建设》专版(以下统称为《党建》专版)的难度越来越大。笔者认为,《党建》专版的特殊性是该版的存在价值,提高版面的党建专业水准,...  相似文献   

8.
专版专刊要想发挥“半壁江山”的作用,真正成为地市报在同类媒体新闻竞争中的“第二战场”,就必须在其新闻的“含金量”上下功夫。那么,如何增强其新闻“含量”呢?笔者以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充分利用地市报在“第一时间”获取新闻资源的优势,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做好做足“文章”。随着报纸版面的增多,读者接到报纸后不可能逐版不漏地啃完,总要挑选他喜爱的版面先睹为快,好的专版专刊就是要抓住读者的视线,只有这样,版面的阅读率才能高,读者群才能大。地市党报专版  相似文献   

9.
让专版的“脸面”亮起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电视、网络媒体的劲崛起,对传统的报纸宣传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争夺读者,占领市场,各报纷纷打出“特色牌”———办周刊,开辟专版。专版已成为报纸宣传一个极具色的重要阵地。讲究专版的版面艺术,让它的“脸面”亮起来,对提高报纸的宣传效益,关系极大。解放军报作为中军委机关报,对专版的版面要求,有其独特的标准。此标准,我在分管军事部专版宣传过程中,与负责版的编辑一道,对专版的版面艺术作了一些探索。专版的定位决定版面的整体风格解放军报扩版后,有专版十几个,仅军事部负责专版就有4个半。…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南阳日报》采取“四个一”模式,创新报纸的舆论监督报道,强力推进舆论监督工作,开设了定期刊出的《舆沦监督》专版,并使新闻网络平台、热线电话实现互动,设置了针对性强的栏目,从不同渠道听取读者的呼声,及时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诉求,有效地密切了党和政府与群众的联系,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1.
孟静 《青年记者》2003,(5):28-28
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办好地方党报的法制专版,不断改进、提高版面质量,是我们报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内容是专版的“硬件”,提高“硬件”硬度是做好专版的灵魂注重用优质的稿件填充法制版面。法制专版不同于其他的专版,需要涉法题材的稿件来传播信息。高质量的稿件能提高读者的法治意  相似文献   

12.
今年二月,在世界经济导报上,刊载了一篇题为(《中华民族最紧要的还是“球籍”问题》文章,引起了国内外科技界、经济理论界、新闻界人士的关注,从此在导报版面上,期期都有“球籍”问题的讨论,成了中外读者、报刊热门的话题。至今为止,共收到读者来信、来稿500篇以上,编发了球籍专版30—40版。而撰写此文、编辑“球籍”讨论专版的却是位从事新闻工作还不到四年的陆一,他是世界经济导报要闻部副主任、科技版编辑。用他的话来说,是位未学过新闻、经济的经济记者、编辑。无论从新闻或经济角度来说,都是门外汉,他原是团的干部,毕业于上海华东师大夜大学中文系。  相似文献   

13.
中国青年报推出《冰点》新闻专版,至今已经有4年了。作为这个专版的热心读者,我是做到了尽可能每期必读,因为它里边有牵动人心的内容。我为它叫好,也祝愿它越办越有特色,越办越好。作为对时下各种媒体爆炒明星“轶闻趣事”的一种反动,“冰点新闻”不失为一种有益的...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报纸上的“文摘”版或“文摘”专栏不断涌现。仅省、市、自治区一级的报纸,就有十七、八家开辟了“文摘”专版,地、市一级的报纸则更多。这个专版,既不同于新闻版,又不同于副刊版,它是受到读者普遍欢迎的一种新的形式。广大读者忙于四化建设,不可能订阅众多的报刊。在这种情况下,在报刊上利用一定的版面把各家报刊提出的新问题、新见解、新经验,新人新事、新材料,摘要介绍给读者,为读者提供方便,以满足他们的需要,实属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通常被认为是“调节气氛”或“补白”之用的漫画,在一张军区报纸上形成专版10年之久,并且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这张报纸是广州军区党委机关报《战士报》,它的漫画专版名为“绿色幽默”。绿色幽默,指军营的幽默,同军营本身的颜色一样,是绿色的,是一种健康向上、生机勃勃的幽默。该报组织的一个小型读者调查显示,在报纸的所有专版中,“绿色幽默”受欢迎的程度排名第二,有45%的人将它列为自己最喜爱的专版之一,足见它在读者中的影响。报社一位领导打趣地说:“下基层时,战士没听说过我的名字,对…  相似文献   

16.
2003年9月8日,《经济日报》在头版二条的显著位置刊登了一封题为《铁路会不会拖小康建设后腿》的读者来信,并配发编辑点评《我们能无动于衷吗》。这是多年来在报纸上很少看到的喜人景象,令读者为之感动。读者是报纸忠实的受众,报纸理应充分反映读者的建议和呼声。很多报纸开辟了《读者来信》专版,使之成为连接读者的纽带和桥梁。但是,往往一些很有新闻价值的“读者来信”,却被圈在了固定的专版中,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影响了“读者来信”作用的发挥。“读者来信”是一座“新闻富矿”,尚需慧眼的编辑们去开采。《经济日报》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  相似文献   

17.
一个报纸的专版办得好还是不好,首先得向它的读者讨答案。换句话说,读者满意率的高低,是衡量与评价这个专版的至关重要的标准之一。 但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要求取读者满意率的确切数值却是万分困难的——要求每位读者都将其读报后的感受一一反馈给编辑部是不可能的。 尽管如此,我们在努力办好江城日报《农村经济》专版的过程中,仍然千方百计地向读者贴近,竭诚对读者的反馈予以补偿,以期尽可能地引起读者共鸣、增加读者满意率。 为了下一步探讨起来更方便些,我们先在此列举一些统计数字:1994年1月初至1995年2月末,江城日报《农村经济》专版共出版47期,已在专版上“挂牌”的常设专栏和不定期、短期专栏26个;共刊发新闻稿644条,其中报道对象属于农户或乡村以下单位的“贴近读者型”稿件有631条,占发稿总数的97.98%;专版  相似文献   

18.
所谓专版的“出新”,主要是指专版稿件的快捷、新鲜、独特和抓人。除了报道内容上的“新”,报道的角度和形式上也要新,要有打破常规的写法,创造出一些过去没有或不常有的新形式。那么,专版“新”的突破口究竟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19.
被称为“报中报”的“文摘”专版,近些年受到越来越多的读者的欢迎。“党报看标题,专业报看自己(有关本单位的报道),文摘报篇篇是珍品。”——群众对各类报纸的看法,许有偏颇之处,但大多数读者对文摘报及文摘专版的偏爱,却也事出有因。1989年,有人称之为报刊订阅数量大滑坡的一年。过去几乎家家订阅的“老百姓报”《新民晚报》,情况也不乐观。但上海出的《报刊文摘》、《生活周刊》这些可读性、实用性强的报刊,当时仍能保持一定的发行量。有的还略有增长之势。近年来,文摘报订数较之一般报刊,增长幅度亦较可观。  相似文献   

20.
“读者是上帝”辨·木然·近几年,保护消费者权益,日益成为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吁求,以至于消费者被冠以“上帝”这一雅号。而出版界也有人如法炮制,“读者是上帝”云云,成为出版界一些人士的口头禅。尊重读者、服务读者是人们的共识。问题在于,我们能否把读者完全摆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