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本体的追问是“人”与生俱来的。从“人”对“天”、“上帝”、“诸神”的膜拜,到对“始基”、“逻各斯”、“理念”、“道”、“理”等的探求,再到对“存在(是)”的贞认,标志着“人”对本体的认识的进步。“人”对本体的认识是由对“是者”的探求而深入到对“是”的贞认的,这也是“人”自科学意识苏醒之后哲学意识的苏醒。“是”显现于“是者”,对“是”的把握是“总有一天会死”的“人”。在持守“思”与“是”同一的境域中,“人”能通过“思”实现对“是”的把握。  相似文献   

2.
“演”是肢体视觉语言,是为展示“奏”(技术)而服务的;“奏”是肢体听觉语言,是实力的象征和标志。“奏”是“演”的前题,“演”是“奏”的升华。“奏”是红花,“演”是绿叶,二者是标与本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独立寒秋     
独立寒秋。毛泽东想到的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苏轼想到的则是“寂寞沙洲冷”。所以,“独立寒秋”仅是表象,实质是心中的那份情结。只要心中那份“独立寒秋”的情结在,无论是“独”是“众”,是“寒”是“暖”,是“秋”是“冬”,  相似文献   

4.
《老子》书里,道>象>物>精>信构成连续性和包孕性的序列。精是物的极微细者,相当于《墨子》的“端”和古希腊的Atom(原子);那么“信”就可能是“亚原子”,进入“量子论”的范畴。而“信”近于“非常名”的“名”,是“语言”,是“信言”,颇像后现代思想者所谓“话语”。原始思维里,“语言”或“话语”具有创生功能。万物的原初是“无名”,“有名”才是万物的母亲。世界是在被认识、被命名以后才成为人类的对象,成为“人化的自然”,“文化的自然”,亦即“话语化的自然”。也许可以在此视界下理解“解构主义”所说的“话语”先于“实在”。而“道”也有“言说”即“话语”的涵义,然则“信”(信言)又是道的超微存有或原初状态。道回归为“信”,“信”再现为“道”,构成“永久循环”,螺旋上升,臻于无穷  相似文献   

5.
文艺修辞鉴赏犹如“曲径通幽处”,“曲径”是文艺作品的文辞,“通”是修辞手法的分析,“幽处”是作品内涵和题旨情境。“由辞探意”是文艺修辞鉴赏“登堂入室”的必由之径,“以意逆志”是文艺修辞鉴赏“龙宫探宝”的必要手段,“显辞达意”是文艺修辞鉴赏“凤鸣九霄”的最高境界。分析一篇作品必然要经过“由辞探意”、“以意逆志”,以期“显辞达意”总揽全满之精要,这便是理解“辞”、“意”、“志”的三味。  相似文献   

6.
“言”“象”“意”是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三大元素。分析“言”“象”“意”之间的关系是古典诗歌赏析的常用手法。在诗歌中,“言”是“象”的载体,因“言”而成“象”;“象”是“意”的载体,  相似文献   

7.
“冫”是一个部首,现在的“冫”表示着各种不同的意义,有十种情况。“冫”是“冰”,以“冰”为形符的字都和“冰冻、寒冷”有关;“冫”是“冰”,但是“冰”是作声符;“冫”不是“两点水”,而是“二”;“冫”是“氵(水)”的省略,成为真正的“两点水”;由于引申的原因,“三点水”演变成了“两点冰”;因为字义是“减少”,所以将“三点水”减成“两点水”;字义和“冰”相似,而因此以“冫”为形符;因为“避讳”,“三点水”不得不变成“两点水”;因为避祸,把“氵”改成“冫”;因为汉字简化而被归入“冫”部。  相似文献   

8.
“甘”、“今”同为“含”的本字,所不同是,“甘”是“口含甜美之物”,而“今”是“甘”的倒文,表示“口含苦物”。“甘”一变为“今”,再变为“含”;“今”由“含在口里的这会儿”引申出“是时”、“今时”之义。  相似文献   

9.
为“著”字疏浚源流。“艹至 著”的“著”是从草头者声的形声字 ,是“著”字的本字 ,是“著”字之“源”。“显著”之“著”与结构草头无关 ,是借声表义的假借字 ,是“著”字之“流”。“着”字是“著”字的讹化字 ,已约定俗成 ,也是著字的“流”。  相似文献   

10.
在教师中,有人是“教者”,有人是“师者”,何为“教者”?何为“师者”?由“教者”转化成“师者”,需要几步?“师者”首先必须是“教者”,但“教者”不一定是“师者”,“师者”是上位的,而“教者”则是下位的。由“教者”到“师者”需要教师把功夫花在学生身上,把功夫花在课堂内外,成为“师者”,不但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历史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尔雅》释“平”为“大野日平。”《说文解字》释“平”为“语平舒也。”《汉语大词典》释“平”的本义是“平坦”;《汉语大字典》释“平’’的本义是“宁静;安适”。其实,“平野、平地”是“平”的本义;“语平舒”是它在中古使用的引申义;“平坦”、“宁静;安舒”是“平”的“平野、平地”义的引申义。“平”与“坪”是古今字;“平”最初的形体具有多种.其构意已无法证明。  相似文献   

12.
比“学”语文更重要的是什么?答曰:“习”语文。“习”与“学”不都一样吗?不然。这里的“学”是“学”,“习”是“习”,一如孔子所言“学而时习之”。非常遗憾的是,苏教版初中教材把“习”错译为“温习”,还是一种“学”,没有解出“习”的真正意义来。因此,现在非常需要弄清楚——  相似文献   

13.
“性本善”思想是孟子“性善说”的核心。“四心”是“性本善”基本内涵,“四德”是“性本善”发展、完善的目标和内容,“人心”是“性本善”发展的中介,“思”是“性本善”被认知和获得发展的重要途径,“反求诸己”是主体发展“性本善”的主要方式。“性本善”发展为“四德”,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今天的学校道德教育中,我们更应重视人“性本善”的认知教育,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反求诸己”中持之以恒地践行人性之善。  相似文献   

14.
开掘“注意力”,提升“文化力”,追求“创新力”,是电视文化产业中的几个重要问题。“注意力”、“文化力”与“创造力”是可以转化的,也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湖南广播影视“航母”已经起航。开掘“注意力”,提升“文化力”,追求“创新力”,是“舰上人”思考着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的部分词语进行了补释:“缩酒”中的“缩”是■的假借字。“左右以君贱之也”中的“以”作“认为”解。“传不习乎”中的“传”作“传授于人者”解。“昼寝”作“画寝”解。“兼人”作“胆大勇为”解。“洵”是“恂”的假借字。“离离”中的“离”字是■的假借字。“以”可作“能”解。  相似文献   

16.
课堂教学中的“规则”与“自由”,其哲学依据就是“自由”与“规则”的辩证统一。“自由”是以规则为前提,“自由”是规则中的“自由”,而“规则”是为了更好地保证“自由”。  相似文献   

17.
我们日常所用的词汇,许多是由代表不同意思的字组成的。譬如“学习”,“学”是研求,“习”是练习;“审判”,“审”是详视,“判”是判断;“诊疗”,“诊”是视察,“疗”是治疗。这些词如果拆开来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意义,合起来就相当深刻了。  相似文献   

18.
“做”“作”之间的区别很多人查过字典,但是人们仍然常常混淆。现辨析如下:“作”“做”的本义不相同。“作”的本义是“起来”,“日出而作”是说太阳出来就起身,“日落而息”是太阳落山就休息。“作”从“起来”引申为“发难”“兴起”。“做”的基本义是“制造”,表示制造具体东西时,用“做”。例如:做饭、做家具等。  相似文献   

19.
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中的“言”“文”的基本内涵是什么?“言”主要是词语的积累、一些浅显的古汉语语法、诵读方法、文言语感;“文”则是“文章的内容、情感”和“表达的妙处”。“言”是文章的语言材料,“文”是文章的思想内容,是灵魂,统帅着“言”。没有“言”,“文”就无从生根;没有“文”,“言”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释苟     
本文主要研究《说文解字》一书中对于“苟”字的解释。“苟”是“敬”的初文。许慎说 :“苟” ,自急敕也。”“自”指“自我” ,“急”是时是不断 ,“敕”是谨慎小心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