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苏敦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语文必修一、专题一、模块一为“吟诵青春”。这一模块规定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吟诵”活动体验。课程标准教学要求说,“吟诵青春”的学习材料是一组诗歌,要组织学生围绕“理解”与“吟诵”两个要点展开活动,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朗诵,在朗诵揣摩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感受。  相似文献   

2.
果明 《小学语文》2009,(11):39-39
由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音乐学院、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吟诵分会(筹)联合主办,我刊等协办的“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大型文化活动10月12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吟诵周期间,举行了5场展示不同流派风格及普通话吟诵的高水平演出,4场高层学术论坛,10多场走进大中小学校的“吟诵进校园”公益活动。  相似文献   

3.
吟诵作为中国传统的读书法,以其自成曲调、情通古人、修身养性的特性,在课堂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吟诵阅读法的特点和初中古典诗歌教学的目标要求,认为吟诵古典诗歌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鉴赏水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进一步从诵读“诗韵”、启引“诗思”、体悟“诗心”、践履“诗行”四个方面探究吟诵在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2011,(12):29-29
为进一步抢救、传承和推广吟诵这一中国传统的教育和学习方式,2011年11月11-14日,以“吟诵教育”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华吟诵周”活动在北京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特质一部分的古诗词吟诵方法,历经千年,到今天竟然面临“失传”的境况。为挽救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运用“平长仄短”“因声定音”的简易方法推广近体诗的吟诵活动,传承并普及古典诗词的吟诵知识。  相似文献   

6.
目前,各种形式的“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正方兴未艾地开展,专门的吟诵学会也已宣告成立。究竟什么是吟诵?古代的吟诵和现代的朗诵、朗读之间,究竟关系如何?  相似文献   

7.
《史记》载:“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这说明,对于诗歌的教学,孔子不仅主张要配乐吟诵,而且以身垂范。这是可考证的我国古代第一个用“雅言”吟诵的专家。所谓“雅言”,就是当时的标准语,相当于今天的普通话。所谓“得神人境”,是指通过反复的、层进式的有效吟诵和涵泳,  相似文献   

8.
2022年4月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积极贯彻“坚定文化自信”,凸显核心素养的育人观,强调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必背古诗文达到135篇(段),古诗文学习成为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其中1~6年级必背75篇,都是诗歌。古诗的学习和积累,是小学生整个学习生涯基础知识积累的要求,关乎人文素养的提升、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目前小学古诗教学的情况并不乐观,大多沿用老旧的教学方法,反复读,背翻译,体会浅,没有完全达到让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自古读书皆吟诵”。吟诵是中华文化古老而优良的传统。华峰先生的“华调”吟诵,徐健顺老师的“矿泉水调”吟诵,将“吟诵”带到老师们面前。通过学习和实践,我将吟诵带进课堂,改善了古诗教学,并试着运用吟诵探索古诗教学。期待吟诵之花,在更多老师的古诗课堂上绽放光彩。  相似文献   

9.
彭世强,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市徐汇区语文学科带头人,上海市二期课改语文中心组成员,长期从事第一线语文教学。曾先后开设“中国古典园林鉴赏”、“古诗词吟诵唱鉴赏”等选修课,并完成了“古诗词吟诵唱鉴赏”教材和古今诗文吟诵唱CD两张光盘。2002年建立“彭世强语文工作室”,开辟了“工作室网页”,以古诗文有声阅读和学生朗诵社为工作室的工作重点,探索语文教育诵读教学和口语教学的深入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10.
吟诵是中国古代主要的学习方式,这种传统的诵读方式承载着丰富、深厚的历史内涵和文化精髓。“吟”强调旋律感,“诵”更注重节奏感,吟诵的音调与平仄的声调彰显了语音的张力。吟诵教学,年纪越小越容易受到感染,在小学启蒙教育阶段开发传统吟诵课程是非常有价值的,它对于学生三观的形成和终身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传统吟诵注重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在吟唱或诵读的过程中感受和体悟作者的情感,从而优化自身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1.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汉唐人文精神之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精神的讨论是近年来的一大文化热点,然而,由于对中国人文精神的发展源流缺乏严格学理意义上的系统的清理与概括,故使讨论缺乏必要的学理基础。中国人文精神从殷周之际初步生成和春秋战国时期确立后,到汉唐时代得到了多方面的拓展。在这一时期,人文教养得到了空前的重视。这一时期的人文观念和人文教化,始终体现着这样一种精神,那就是为了张扬自强不息的人的主体性而特别强调人禽之别和文野之分,而这正体现着中国古典人文精神的一种“原始的圆满”。  相似文献   

12.
在阅读宋金人著述《梦溪笔谈》、《分门古今类事》、《清异录》、《庄靖集》、《滹南集》等著作时,偶见唐五代人诗而前贤尚未及者,在逐句和《全唐诗》以及《外编》、《补编》、《续拾》等全部唐诗资料核对以后,共补辑唐五代佚诗凡19首131句,是近年来学界较大规模的唐诗辑佚工作。  相似文献   

13.
南戏体制从宋元到明中叶,逐渐发生变化并趋于整饬。今人依据常见的元明南戏(传奇)剧本,以为从元代开始,南戏开场形式已经十分简练扼要,一概由末念诵一至二首词,这是一个误解。只是到了万历时期,文人创作讲求文采格律,才固定为简要的一词或二词形式。从南戏到传奇剧本,逐步走向分"出",开始时"折""出""节""套"皆用,宣德年间正式分"出",嘉靖年间开始列"出""目",万历以后趋于规整。  相似文献   

14.
园林艺术在唐五代词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探讨园林艺术与唐五代词的关系,进一步明确园林艺术在唐五代词发展过程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博士在中国历史上素来是博学之士的代名词。博士一词根源于战国,初便为有才学之士,秦汉时期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为宣扬文化的需求,博士始成为一种官职,汉代博士官制度已基本完备,然而,不同时期,不同时代的历史烙印有所不同,到唐代,由于科举制的发展以及需求,博士队伍进一步庞大,制度也更加完善,博士在唐代的教育领域尤其活跃,同时在基本沿袭前代的基础上唐代博士又有了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道教"一词属于公共词汇,基本含义乃是"教化之道""道德教化""关于‘道’的教导、教义""‘道’之教说"等,"教派"含义并不明确,宗教性比较淡薄,词性为名词或动词,其具体的对象指谓存在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战国时期墨家用来指称儒家,元明时期又可以指称理学,东汉后期的汉译佛经中用以指称佛教自身、佛教教条、佛教所称外道。东汉后期的道书中开始出现"道教"用例,但是难以信据。南北朝时期在世俗文献及佛道论争的文献中开始出现"道教"与"佛教"对举的用例,但是"道教"一词并非宗教道教的专称。隋唐以后的道书及世俗文献、儒释文献中开始倾向于将"道教"一词作为宗教道教之称,但是亦非宗教道教专称,其他义项及用例并未废止。  相似文献   

17.
古代蒙学教材经历了以识字教育为主体的周秦汉魏初创时期,注重伦理道德教育的隋唐五代大发展时期,集识字读本、韵语读本、经书读本三大体系并存的宋元明清成熟时期,形成了自身所特有的启蒙教育特点。探讨和研究我国蒙学教材历史发展的轨迹和启蒙教育特点,对促进当今启蒙教育发展,提高启蒙教材编纂水平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唐代诗人李嘉祐是大历诗人之一,唐人高仲武的《中兴间气集》给予他很高的评价并选录了其八首诗歌,王夫之也称其为"中唐第一佳手"。可见,李嘉祐的诗作是很受推崇的。然而,这位诗人并不为大多数人所重视,当前学界对其诗歌的研究也不是很多,因此,李嘉祐的诗歌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高仲武认为李嘉祐诗歌"涉于齐梁,绮靡婉丽",但高仲武的评价,有以偏概全之嫌。其次,高仲武认为李嘉祐"盖吴均、何逊之敌也",因为吴、何二人是齐梁山水诗的杰出代表,对此,将李嘉祐诗歌与吴、何二人诗歌进行对比研究,来探究齐梁诗人在诗歌创作上对大历诗人的影响,以及李嘉祐诗歌之新变。  相似文献   

19.
“三公”的称谓始于商代。经过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长期演化,秦时,“三公制”正式确立,西汉时逐渐完备,东汉时走向衰落。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制”逐渐被“三省六部制”所取代。“三公”从此主要成为有功大臣的荣誉虚衔,直至中国封建社会的终结才彻底消亡。“三公制”的形成、成熟和消亡是中国古代社会加强王权或皇权的需要,是集权政治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0.
生活于晚唐、五代时期的牛峤是甘肃有名的词作家,定居前蜀后,成为“花间词派”有名的大家之一,为词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