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什么是‘大树法则'?"我手捧文稿,问一个正在进行"提振信心"报道的同行."就是说社会保障系统像一棵大树,为面对金融危机的百姓遮风挡雨."她自信地向我解释.  相似文献   

2.
口红     
经济走势的强弱,有个术语叫“景气度”。景气度高低,由人的装扮可以看出端倪。  相似文献   

3.
《记者摇篮》2008,(11):F0002
在筹备报庆的日子,我常在窗前,凝神看我们院里那颗大树,这颗有“阜新杨树王”美誉的大树枝繁叶茂,生机盎然。我总感觉这是我们阜新日报的生命之树。我们报社何尝不是这样?一粒种子历经六十年的春秋,如今,她已是参天大树了!  相似文献   

4.
读者来信     
建设生态城市不要搞“大树进城” 俗话说,“人挪活,树挪死”。近年来,我国一些大城市相继建设“森林型生态城市”,加快城市绿化步伐,一时,城市刮起了“大树进城”风。在长沙,数以万计的大树被移植进城,城市“一夜见绿”。在该市潇湘大道、湘江大道、火星大道、319国道等这些新建道路两旁,移植了不少樟树等成年树木,大树在烈日的“蒸烤”下奄奄一息。  相似文献   

5.
《出版史料》2010,(2):68-68
对于读书治学,我一直主张用“点”、“面”、“线”相结合的方式按部就班地前进。以治中国文学史为例,“线”即指从古到今的文学通史,“点”则指某朝某代某一具体作家的全部作品;而“面”则属于断代性质,有点像一株大树主干的横剖面。  相似文献   

6.
当前,始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愈演愈烈,现在尚未看到好转的趋向,在这种情况下,传媒业尤其是广告业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但电影业和网游等文化娱乐产业却一派繁荣景象。其背后的原因何在?文化产业是否存在“口红效应”以及“口红效应”会对传媒业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相似文献   

7.
法律出版社“留住美好大树”倡议仪式暨《没有大树的国家》新书发布会在书博会期间举行。法律出版社社长黄闽,法律出版社副社长、中国法律图书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孙志华等嘉宾出席了此次活动。  相似文献   

8.
如果把广播电台新闻频率比做一个大树,那么其精彩的节目就是支撑大树枝繁叶茂的根,根深,树则直,根壮,叶则茂,抵御风险的能力则强,因此,新闻频率作为广播电台的龙头频率,必须分析战略性定位,并把节目建设作为发展的“第一要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闻立台”。  相似文献   

9.
为营造“城市森林”,一批在城里生长多年的大树被破去,另一批生长在山野的大树被移进城,在艰难的适应中气息奄奄。  相似文献   

10.
1978年,我成为了一名大学生.寝室的前面有一棵大树,树高丈余,枝叶浓密.这棵大树,我叫不出名字,但我喜欢这棵大树的美丽,尤其是夏季,那浓密的枝叶间开满了粉红色的小花,看上去就像是灿灿红霞.这棵大树的叶也很好看,细细的,绿绿的.每天早晨,我都要来到这棵大树下读书,有时读英语,更多的时候是读唐诗,读宋词.  相似文献   

11.
时统宇 《视听界》2009,(3):114-114
经济危机来了,有人挖掘出了“口红效应”。 简单地说,“口红效应”就是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人们的物质需求会紧缩,而精神文化需求会膨胀。当购车、买房成为困难的时候,人们会转向相对廉价的消费,文化消费既能满足精神需要,又符合其承受力,就有可能成为一种大规模的需求。这种效应被称为“口红效应”。不相信吗?有人说:今年全国贺岁片票房超过5亿元,  相似文献   

12.
看了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先闭上眼睛,想象有一棵大树从来没有经过人修剪会是个什么样子。这棵大树枝杈纵横,主干与支干几乎不分,没有层次,没有高度,给人乱糟糟的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大树这个样子呢?很简单,原因是没有人修剪过它。“删繁就简三秋树,立异标新二月花”。稿件也是如此,许多最初摆到你写字台上的稿件是一棵没有经过修剪的树。这棵“树”按照作者的意图疯长,根本就不符合你的标准和版面的要求。怎么办?拿起剪刀,把多余的“枝杈”剪掉!  相似文献   

13.
忘我投入的编辑们 带着最初的忐忑和疑惑,我开始了在解放军报社后备部军事特刊组的编辑锻炼历程。4月12日部门每周例行的编前会上,张海平副主任声情并茂介绍了怎样充分利用军报丰富的资源来弥补后备部采编力量的不足。他形象地打了个比方:军报就是我们的“大树”,我们要学会用“放大镜”到军报的版面上去寻找受市场欢迎的“鲜货”。  相似文献   

14.
卢佳明 《大观周刊》2013,(6):137-137
一颗大树,渴望有一缕温暖的阳光,照耀它茁壮地成长;一只雄鹰,渴望有一双丰满的翅膀,帮助它翱翔于蓝天;一只小船,渴望有一盏明灯,为它指明前进的方向;一名学生,渴望身边有一个智者,为他开启心灵之窗。作为一名教师我,愿意做学生心灵深处的那屡“阳光”,成为守护在他们身边的“智者”。  相似文献   

15.
一图胜千言     
常读报常觉照片、图片的功能还是很大的,除了其图像生动、吸引人外,重要的是内容新鲜、感人。比如2006年9月3日《人民日报》有几幅照片很吸引人:一是《重庆——高温烘烤下大树打“点滴”》,照片凸现一位女园林工人正在给一棵大树挂上装有“核能素”的药水瓶,真的像模像样地给大  相似文献   

16.
九十年代初,笔者去北京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进行短期进修学习时,《人民日报》的艾丰老师,在讲课时曾很动感情地向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学员说:如果把报纸比作大树,那么,通讯员就是大树深入到土壤里的根须。要做一名优秀的记者,身边必须团结有一批“叫得应”、“喊得动”的通讯员们,以起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写下这个题目自己也觉得好笑。脑袋不长在自己肩上吗?可我看,有些记者的脑袋倒是长在领导肩上。如若不信,请看事实—— 据新闻媒体报道,湖北某市实施所谓“将森林搬进城市”战略,从2000年春季开始,已把 5000株 30年以上树龄的大树(其中不乏珍贵的桂花树),从高山深处移进了繁华闹市,并计划5年内,每年引种1万棵高10米左右,树龄30—50年的大树,力争5年建成“森林城”。有的还评论说,“将森林搬进城市,把30年后才能实现的美景一夜间便展现在人们面前;将‘砍树卖木’变成‘卖树致富’;将‘捐钱捐物’变成…  相似文献   

18.
林忠礼 《青年记者》2020,(10):58-59
美国C.K.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教授在1990年发表于《哈佛商业评论》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中,把多元化企业比作一棵大树:树干和主要枝干是核心产品,小一些的枝条是业务单元,叶、花和果实是最终产品;提供养分,起支撑和稳定作用的根系则是核心能力.以“树型”理论来分析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的发展模式,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她独特的生命脉络和生态循环系统——“大树”模型,更重要的是通过分析其竞争能力培育、扩展、创新的全过程,会得出企业目前“应当和能够做的”、接下来“必须和可能做的”以及未来“规划做的”是什么,来顺势解决发展方向和路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如果将报业比作一棵大树,人才就是大树的根基,根深才能枝繁叶茂。报业竞争越激烈,人才的重要性就越突出,得人才者得天下。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国内新一轮报业大战如火如荼,国际“传媒大鳄”全方位渗透初见端倪,如果没有人才的支撑,振兴我国新闻事业、壮大民族报业的目标根本难以实现;在国际传媒  相似文献   

20.
它们曾经背靠大树、各守其土,如今却徘徊在十字路口。山雨欲来的“报刊大改革”,第一声惊雷就打在了“行业报刊”的身上。当前,行业报的生存状态如何,发展之路在何方,本文从多角度进行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