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典 民歌"范式是十七年诗歌流行的诗体范式,它注重从中国古典诗歌和民歌传统中吸纳艺术经验以滋养诗歌,形成民族的诗歌形式。构建"古典 民歌"范式的意义是重建一种民族的新型文学和寻找契合民族心理的审美范式,以对抗中国现代文学的西方艺术传统。  相似文献   

2.
十七年的诗歌理论大力提倡的是对诗歌社会效用的关注,在这种理论的指导、规范下,十七年的诗歌创作主要有两大类作品:政治抒情诗和叙事、写实诗。  相似文献   

3.
对"十七年文学"从不同角度进行重新评价和定位成为近年来文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十七年文学"在当前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与中国经济文化环境影响到了研究者的心态有关.部分理论研究工作者已放弃对西方文化价值立场的过份认同,转而反思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十七年文学"中所蕴含的民族性的东西正好契合了研究者的这种追求."十七年文学"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还与"十七年文学"在当时拥有的读者群广大,在文学史上具有广泛的影响,从而奠定了其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有关.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教育理论界,教师、课堂和教材"三中心"被认为是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的主要特征。传统教育"三中心"的出现分为两个阶段。首先,"三中心"这种说法最初起源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是对建国至"文革"期间十七年教育实践活动的总结。其次,"文革"结束后,在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大论战的背景下,反传统教育者套用"三中心"一词来概括传统教育的主要特征。"三中心"的身份从十七年教学工作的实践特征,转变成了传统教育学派的理论特征。在对传统教育客观评判的今天,尽管"三中心"这种说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传统教育的理论倾向,但为了减少传统教育思想被误读的风险,我们还是应该谨慎使用"三中心"这个概念。  相似文献   

5.
"十七年"诗歌队伍在时代巨变中进行着分化。此一时期占诗坛主导地位的是"解放区"诗人、"青年诗人"、"工农兵"诗人和一批"超级作者",现代文学中的"五四"老诗人和"资产阶级"诗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在这种重组过程中充满着异声与悖论,反映出特定年代政治对文学规训的复杂与艰难。《诗选》(1953—1958)作者队伍的构成典型地反映着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6.
郭沫若早年新诗理论深受中国传统"表现诗学"影响,主要体现为对情感本位的突出、对表现自然性的重视、对自由形式的强调以及对超功利艺术的倡导等方面。这种继承与发展不仅激活了抒情主体的个性因子,冲破了传统决定论诗学一统天下的格局,而且促进了中国诗歌文体革命的顺利进行,在中国诗歌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中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1976年的天安门诗歌运动是时代政治气候压抑下民族情绪郁积的产物。天安门诗歌一方面表现出民族当代民主政治意识的苏醒,一方面又表面出民族传统文化意识的积淀。其文化指归、情感意向、表现形式都呈现出复归传统的倾向。新时期之初的哀思文学是天安门诗歌的自然承续,其向在情感、意识、话音等都与天安门诗歌一脉相承。当代意识与传统意识的虬结共生是这时期文学潮流的突出特色,正是这一矛盾的共生体触动和催发了“伤痕-反思”文学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意象"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美学概念。在中国新诗的评论中,古代文论的许多概念,如"风骨""气韵""辞采"都已被旁置,唯有"意境"与"意象"还常常提起,"意象"说仍然是今天评价诗歌的美学范畴,亦是我国古典诗歌传统与现代新诗的纽带。本文主要从诗歌意象的角度探讨新诗与我国古典诗歌传统的微妙联系,并对中国新诗的未来发展进行大胆探索。  相似文献   

9.
《红旗谱》作为一部交织着传统与现代,融合着复仇与革命,兼容着经典与通俗的革命历史小说,它在十七年红色经典文学中极具影响力和深远的价值。梁斌从家族小说的框架中融入了时代的政治主题和阶级意识,同时在革命历史叙事的模式下引用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方法和叙事母题,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不仅有政治上的革命教育意义,更有艺术上的传统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0.
作为"革命型"的浪漫主义诗人、文论家,当抗战以来的诗歌创作陷入放逐情感的"口号空喊"与缺乏"生命情愫"的形式摹仿时,黄药眠通过重返中国古典诗史及其"抒情"传统,试图在历史的互动中谋求抗战诗歌与中国新诗的理论出路。正是从"抒情"的基调出发,黄药眠对抗战以来的诗歌进行了深入细读和理论批评,不仅在"革命"话语语境中明确提出"抒情诗论"的主张,还从诗"情"、诗"美"与诗的"形象化"三大抒情面相上进行了学理建构。黄药眠的诗歌理论批评在"革命"与"抒情"之间既坚持文艺的"内在规律性"和诗歌的"情感特质",又集中准确地阐明了文艺与政治的辩证关系,还较早地确立了诗歌批评的"审美标准"及"诗歌民族形式"的发展方向,并在针砭时弊中为抗战诗歌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在"革命"激进的政治话语语境中,黄药眠诗歌理论批评所发出的"抒情"声响,既蕴藏学理,又富于现实感,极具诗学特色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16,(79):194-195
"世袭政治"这种独特的政治现象虽非日本所特有,但日本作为一个现代民主国家,其"世袭政治"现象比西方国家要多得多,这种现象体现了日本政治的特色,并且与日本特有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世袭政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违反了民主精神,并且导致政治腐败的弊端尤为明显。近年来,日本社会对"世袭政治"的反对呼声愈发高涨,本文主要从日本传统文化的角度对"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进行讨论,并简要分析"世袭政治"对日本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一直是强调政治道德的男性话语占据中心位置 ,神话与爱情作为弱势话语在李商隐诗歌中呈现出女性特质。这种女性话语具有一种对于世界的重构能力 ,使得传统诗歌中的儒家政治道德景观发生了某种微妙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十七年诗歌是中国诗坛上不可小视的一股力量,这一时期的诗歌由于与政治的连体关系而被人们过多的忽视,特别是它的艺术价值,读者反感于它的政治性而不爱读这一时期的诗歌,但是剥去政治的外衣,细细品读这些诗歌却是别有一番韵味,我们能真正的认识它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理论界对李金发现代象征主义诗歌的研究,多着眼于其"异质性"、"西方象征主义"、"现代象征诗"等特性方面,但在李金发的象征主义诗歌中,也有对中国传统诗歌的暗合或继承,比如"远取譬"的诗歌创作特点与古典诗歌创作艺术的暗合,"漂泊意象"、"香草意象"、"瘦绿意象"等极具中国古诗特质的传统诗歌意象等,笔者对此进行了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5.
1976年的天安门诗歌运动是时代政治气候压抑下民族情绪郁积的产物。天安门诗歌一方面表现出民族当代民主政治意识的苏醒 ,一方面又表现出民族传统文化意识的积淀。其文化指归、情感意向、表现形式都呈现出复归传统的倾向。新时期之初的哀思文学是天安门诗歌的自然承续 ,其内在情感、意识、话语等都与天安门诗歌一脉相承。当代意识与传统意识的虬结共生是这时期文学潮流的突出特色。正是这一矛盾的共生体触动和催发了“伤痕—反思”文学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传统诗歌体式从未停止过发展的脚步,诗而词,词而曲,传统诗词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演进。每当孕育自诗歌传统的"新体"发展成熟,并最终融入诗歌传统的主流后,"当代化"的问题也自然地得到了解决。这些具有生命力的新体,最终融入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诗歌传统,成为一代之文学。我们今天讨论传统诗词的当代化,也必须参考前人的成功经验,将重点放到体裁创新上去,试图找到属于当下的"传统诗词"演进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7.
建国十七年诗歌意象从符合政治需要、时代激情与生活想象出发,与表现对象之间的关系比较直接,意象的选择普遍用于抒发爱国主义和政治主题,崇拜英雄、追求光明,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代文学诸文体中,尤以中国新诗命运坎坷,争议不断。除了现代中国社会本身环境因素(包括政治文化因素)之外,从诗歌文体本身加以考察,我们就不得不特别注意“传统文化”的特殊效应。对于诗歌艺术的创造而言,漫长的古典诗歌的辉煌史恰恰成为新一代诗人创作的负担和阻碍;在抒情文体的语言资源方面,传统诗歌的“雅言”可资利用的部分也相当不足。凡此种种,都为中国新诗的发展造成了诸多不便。中国新诗的创造需要对这些负面的“传统”自觉加以克服与超越。  相似文献   

19.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是现代美国诗坛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受得美国民众的广泛欢迎,成为美国人心目中的"非官方的桂冠诗人"。弗罗斯特诗歌中动人之处在于其诗歌中的并存的传统与创新因素。  相似文献   

20.
蔡苓 《现代语文》2006,(10):73-74
建国后十七年的诗歌基本上都是颂歌或战歌,而最能体现延安艺规范的诗歌当然应首推贺敬之、郭小川等人的政治抒情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