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一次语文小测试,我发现班上32名同学中,有21名同学把"秦、泰、奏"三个字相互混淆了。为了让学生区分清楚,我特意在黑板上将"秦、泰、奏"三个字写得大大的,然后请同学说说这三个字的区别,这满以为学生会掌握了,可还是分辨不清,常常是张冠李戴。  相似文献   

2.
一次语文小测试,我发现班上32名同学中,有21名同学把"秦、泰、奏"三个字相互混淆了。为了让学生区分清楚,我特意在黑板上将"秦、泰、奏"三个字写得大大的,然后请同学说说这三个字的区别,这满以为学生会掌握了,可还是分辨不清,常常是张冠李戴。  相似文献   

3.
自习课时,一位同学一边做作业一边摇头晃脑地哼着歌,劝他不要这样,谁料他却"理直气壮"地来了一句:"我喜欢!"近年来在中小学生中颇为盛行"我喜欢"这三个字,意思是我爱这么做.  相似文献   

4.
来到"303"     
我终于上三年级了,我非常高兴. 来到303班,我认识了很多新同学.当时,我还不认识别的同学,看见别的同学在议论纷纷:"这是谁呀?跑到我们班上来了."我心里想:过几天不就认识了.  相似文献   

5.
"复"、"復"、"複"、"覆"四字在中国古代均有其特定的字义,在传统典籍中,并不存在"复奏"一词,"復奏"、"覆奏"也各有其特定的含义.1956年推行的简化汉字方案将"復"、"複"、"覆"诸字简化为"复",由此开始,"复奏"开始取代"覆奏"而出现在各个著述中.虽然1986年重新公布的《简化字总表》规定"覆"字不再是"复"的繁体字,但由于作者和编辑缺乏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以及对"复奏"代替"覆奏"所导致的法律文化信息的衰减缺乏应有的意识,"复奏"的使用仍在继续泛滥.  相似文献   

6.
我曾问学生:"你们怎么解析这个玩字?"有同学回答:右边是个"元"字,表示玩要有钱;左边是个"王"字,表示玩是公子哥们的事.  相似文献   

7.
同学们都很喜欢周杰伦演唱的歌曲<青花瓷>,但对歌词中一些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却不太了解.比如就有同学问"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这句中为什么要用两个相同的"等"字呢?"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这句中连用了三个"惹"字有什么特殊意义呢?  相似文献   

8.
我上高一和高二时,成绩很差,在班上排名倒数。一次月考,我考到全班第二十一名。发成绩单时,我得到老师的称赞,无意中却听到坐在后排的一个同学说:"如果考试输给苏有朋,真的丢脸死了,回去怎么向父母交代?"这句话在我心上深深划下一道痕,我觉悟了。在同学们的眼里,"苏有朋"三个字其实就等同于"只爱玩不爱读书的无用的人"。  相似文献   

9.
我在备<鞋匠的儿子>一课时,发现课文中有"尴尬"一词.这两个字笔画多很难写,如何让学生记住这两个字的写法呢?我的目光久久定格在这两个字上.看了一会儿,我突然发现,"尴尬"两个字的外部结构是"尢"而不是"九".  相似文献   

10.
"球形"姥姥     
说起我姥姥,我可是能滔滔不绝地说上那么一阵子.人们都说出了名的人要是有多种才能,这叫"球形"人才.而我姥姥就是这样的人,我管她叫"球形"姥姥.因为我姥姥也可算是个有多种才能的人.她不但有"三瘾",还有"三绝"呢.……  相似文献   

11.
我班上有两名女生.一名叫陈灏婧,一名叫李钿钿.这两名女生可是我班一对长不大的"活宝".都很聪明,但是出奇的天真幼稚.都上六年级了,两人还把家里的布娃娃拿到教室里来"办家家";离小学毕业还有四五个月,别的同学都在为自己的未来奋力拼搏,她们俩却已经开始"怀旧"--利用宝贵的上课时间偷偷地写"毕业留言".  相似文献   

12.
这学期插入3名学生.张思博,看似帅气的小男孩,可动不动就哭鼻子,你问原因他又一言不发;刘小菊,有着水灵灵大眼睛的腼腆小姑娘,见人十分害羞,问她家庭基本情况,半天没见她抬头;陈俊杰,满脸忧郁,需要他办事或者回答问题时,他总会回答:"我不晓得."这三个同学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爱与同学们交往,除了上厕所,他们几乎都坐在教室自己的座位上.  相似文献   

13.
苏洵的<六国论>中有一句"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其中的"抱薪救火",好像没有什么问题,都能理解,就是"抱着柴草去灭火"的意思.老师不会深究,学生更不会深究.其实,这四个字是很好的语言学习点,还是很值得深究的.  相似文献   

14.
组词     
春节过后,语文老师让三个同学用"拜"字组词。第一个同学说:"拜年。"第二个同学说:"拜师。"第三个同学苦思冥想,就是回答不出来。这时,下课铃声响了,他突然来了灵  相似文献   

15.
在"心海扬帆"中小学心理辅导论坛上,笔者在前几天看到一位学生描述的这样一场"师生冲突危机"-- 昨天晚上上自习时,"老班"(班主任)突然把我和另一位同学叫到办公室.刚进去,那位同学就莫名奇妙地被"老班"狠狠地打了一个巴掌,接着就轮到我!再后来就是把那个同学的头用手托起做出一副准备再打的姿势,并问"你昨天是不是通宵上网去了?"我的那个同学说没有,他就狠狠地一巴掌又打过去.只要我的同学回答"没有",他就像一头咆哮的狮子一样打他,最后我同学实在被逼不过就承认了.说"承认",其实那"老班"没一点证据.后来就轮到我了,我心里对这样逼供的老师真是恨得要命,我的性格比较倔,我死都不承认,最后他看实在问不出什么,就让我去上课了.我在心里强烈地质问:"这是一种为人师表者的行为举止吗?"  相似文献   

16.
错出的美丽     
教完《长江之歌》,我发现很多同学在默写课文时把"赞美长江"的"赞"字写错了."赞"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是两个"先",这一眼就能看出来.可学生们错就错在这两个"先"字上,因为第一个"先"字悄悄地在笔画上作了变形,最后一笔换成了竖提.  相似文献   

17.
陈苕 《辅导员》2013,(6):48
"虽然有许多不认识的字.但你一直努力把课文读完,你是个有毅力的孩子,有了这种毅力,还有什么事情能难倒你呢?同学们,让我们把祝贺的掌声送给小明同学。"——这是我几年前在一所学校听课时所见到的一幕。当时.老师布置全班自由朗读课文.三分钟后大部分同学都读完了,纷纷举起了小手并迅速安静了下来。最后,教室里就只剩下一个结结巴巴的声音没停下来。显然.这是一个语言存在障碍甚至有可能是智力欠发达的学生,别的同学都把目光投向了他,个别同学甚至有些按捺不住了.我不禁替这位老师拧  相似文献   

18.
"轮流日记"就是一个日记本每天由不同的孩子轮流来写.这样,孩子们不用每天记,但是每天都能读到自己小组同学写的日记.我将学生分成十个小组.每组五名同学,每组每天由一位同学写,第二天传给第二位同学,第二位同学首先要对前面同学的日记进行修改和评价,然后开始写自己的日记.  相似文献   

19.
本以为当班主任,都是我给学生上课,可十几年班主任当下来才发现,最令我记忆深刻的,却是学生给我上的"三课". "我做到了一条半" 我教C226班时,有个叫曹启的要求转入我班就读.我把丑话讲在前面,针对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三不"政策:第一是不迟到、不早退;第二是上课不讲小话、不欠作业、不顶撞老师;第三是不辱骂同学、不打架牛事.可上课才几天,告状的一片:曹启迟到、曹启讲小话、曹启不交作业、曹启骂人……我一股气从脚底直冲卜脑门:你本来就不是我们班的,我好心收留你,你一来就"祸害"我们班.我把曹启喊到了办公室:"曹启!你讲!三条你做到了哪一条?"我千想万想,也想不到他会说"我做到了一条半".  相似文献   

20.
邹德钦 《学子》2013,(1):66
一、创设游戏情景,激发识字兴趣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喜欢做游戏,顺应这一心理特点,我有意创设一种新奇、有趣的识字情景,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识字氛围。课堂上,我常常在其中贯穿着一些游戏场景,如,"摘果子""采蘑菇",字图对号"贴膏药",组字游戏"补补丁",还有抢读生字游戏"看谁成为第二名",只要有某位同学读时不认真或读错,我就指名说"某某同学是第二名"。另外,我还根据不同的课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