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隋慧娟 《当代电大》2004,(1):73-74,77
1 元明杂剧创作综述 一般了解:元杂剧繁荣的原因元杂剧的创作分期及各期特点元杂剧剧本形式的特点明杂剧的创作分期及其特点元明杂剧创作主体的不同及其引起的元明杂剧的差异 2 关汉卿  相似文献   

2.
戏曲以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打动观众,元杂剧的较多作品在这方面的创作都是成功的。而女性形象的塑造,无沦质量还是数量,都较以往各代丰富。研究元杂剧,其女性形象永远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元杂剧女性形象所达到的高度被认为是元杂剧作家最为超越的精神高度,代表了元代杂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3.
伍光辉 《文教资料》2007,(31):10-12
元代杂剧演出走向社会化、商业化。戏剧演出与观看成为一种商业活动,勾栏经营者按照商品交换规律运作杂剧创作与演出,元杂剧演出表现出商业文化的特征。这一方面带来了杂剧创作的繁荣,促进了勾栏建筑的改进,培养了一大批杂剧作家和演员,有利于元杂剧的传播;另一方面,导致了杂剧创作的粗制滥造,杂剧创作和演出中迎合低级趣味等现象的出现。  相似文献   

4.
元人孙季昌创作了套数<集杂剧名咏情>,作品汇集杂剧名称六十个,不仅为后世研究元杂剧提供了史料,同时,巧用杂剧名抒写了一曲闺怨离情之歌,这种形式与全曲内容相谐相契,诡喻出奇,达到了完美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5.
<正>白仁甫是著名的元杂剧作家。他和关汉卿,庾吉甫等同时。在元杂剧的创作流派中,关汉卿是本色派的代表;白仁甫则是文采派的代表。一个文学创作的繁盛时期,总是由多种艺术流派组成的。作为独具一格的杂剧作家,白仁甫在元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里还应该提到,元代杂剧作家的生平资料都很少,唯独白仁甫的身世尚有踪迹可寻,这对研究白仁甫及元前期杂剧作家都有一定的意义。本文想概略地谈谈他的生平和创作。  相似文献   

6.
徐敏华 《考试周刊》2011,(13):47-47
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是杂剧艺术的先驱,其作品反映的是那个时代的风貌、人民的心声。关汉卿创作的杂剧有目可查的有六十多种,几乎占现存的元杂剧全目的十分之一,而关氏创作的旦本戏又占了绝大多数。本文从三个方面具体阐释其形象塑造艺术。  相似文献   

7.
爱国主义是元代杂剧创作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主题。元杂剧爱国主义作品从创作上可归纳为直露式、寄托式、兼容式三种基本类型。其中,直露式包括抗击外敌入侵、歌颂忠君报国、弘扬英雄主义三种类型,兼容式包括揭露民族压迫、表现民族融合、反映共同意识三种类型。值得重视的是,元杂剧爱国主义作品的创作至元末明初才形成高潮;一些作品已经超越狭隘的民族观念,具有了在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中追求民族平等、社会公正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元杂剧是中国戏剧最初的成熟作品,我们在充分肯定其成就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元杂剧作家并没有将杂剧与诗、词、散曲严格区分,绝大多数作家在创作中没有按照戏剧文学的独特方式构建文本。本文试图从矛盾冲突、人物台词、戏剧情节诸方面揭示元杂剧作家体裁意识的模糊性,并探讨其产生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9.
有元一代,多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短暂地形成了繁荣多元的杂剧文化格局。元代帝王有别于传统汉人的文化观念与政治导向,给元杂剧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空间。元杂剧中包孕的中原传统文化内核与少数民族元素,则呈现出了中华文化美美与共却又和而不同的特征,也展现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所具有的文化雏形。少数民族杂剧家的作品蕴含的对中华民族及汉文化的认同感,有助于元杂剧在少数民族群体中的传播与接受。当各民族杂剧家们不断吸收、借鉴彼此的优秀文化并由儒家文化统摄时,元杂剧迎来繁荣是显见的。  相似文献   

10.
北曲杂剧创作的最辉煌的时代在元代,因成就杰出而与“唐诗”、“宋词”并称为一代之学,而元杂剧女性形象的塑造为元杂剧赢得了很高的声名。本通过对元杂剧女性形象的抽样分析,揭示出元杂剧女性形象对前代学形象的超越以及形成元杂剧女性形象性格特征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1.
论蒙古民族及其文化对元杂剧繁荣兴盛之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蒙、汉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从蒙古族音乐舞蹈、语言文字、统治者的爱好、宽松的政治环境等对元杂剧繁荣兴盛的影响以及蒙古族杂剧家创作的贡献等方面进行论述,说明蒙古族及其文化对元杂剧的繁荣兴盛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元代河北真定是一个繁华富庶、文人艺人聚集之地,故而成为当时除大都外另一个"元曲"活动创作中心。钟嗣成在其《录鬼簿》中将真定籍的7位曲作家称之为"名誉昭然者"。作为其中之一的侯正卿,即是一位不以盲疾自弃、不以年高废学,刻苦治学,积极乐观进行创作的元曲作家。他不仅能诗也善作曲,90余岁仍有著作问世,其散曲和杂剧在当时颇负盛名。  相似文献   

13.
元代神仙道化剧中,人物形象丰富而生动,可以概括为疯癫的人物形象、慵懒的人物形象、潇洒的人物形象等几种类型。而剧作家对这些人物形象的选取与描绘,主要受到了全真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的《元杂剧研究》是一部从精神史的角度研究元杂剧的力著。吉川拓展了杂剧的研究领域,透过听众和作者的社会背景模式分析了元杂剧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将其提高到精神史的层次,分析了元代的社会风气和时代精神的变迁。从语言学和杂剧的结构入手分析杂剧,认为元代的社会风气及汉人的时代精神决定杂剧的特征及发展更是吉川研究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代藩王,朱有Dun能奉藩自全,而政治上的无作为却玉成了他对杂剧的创新。朱有Dun剧作在体制方面的创新是普遍的和系统的(这一点在同时代尚无人与之并列)。这和前人认为其“犹有金元风范”即对元曲名家名作的忠实继承并不构成矛盾。继承是基础,创新是动力。二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作品思想内容上由于正统教化和韬晦保守带来的不足,从而构成了朱有Dun杂剧艺术上的成功,也促进了宫廷杂剧的一时繁荣。  相似文献   

16.
戏剧教育既是整个戏剧艺术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又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 ,它对戏剧艺术的发展、对人的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现代戏剧教育诞生于 2 0世纪初 ,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稚嫩到成熟、再到工具化的坎坷历程。中国现代戏剧教育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戏剧人才 ,有力地推动了现代戏剧艺术的繁荣和戏剧运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17.
"孟母三移"故事代代相传,耳熟能详,这一故事也被戏剧家作为题材,演绎成各种戏曲作品。从南戏到当代,均有不同类型的"孟母三移"题材剧,现知的有六种。从已掌握的剧本来看,剧本情节越往后越简单,越容易演出,然而它所反映的主题依然很深刻。通过各个时代剧作家不同的改编,将孟母教子的精神通过戏曲这一特殊形式传播开来,不仅歌颂了孟母,而且教育着一代又一代人。  相似文献   

18.
《三遂平妖传》是元末明初著名的小说家罗贯中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其中反映了元末明初语言的发展状况。本文着重对《三遂平妖传》中有关系标志的因果复句进行研究,揭示其特点,以进一步了解复句在这一时期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9.
元代李好古所作的《沙门岛张生煮海》是演绎于唐传奇《柳毅传》的一部作品,并在后世享有盛名。文章试从其中主要人物龙女和儒生两个形象入手,探究元戏曲对唐传奇的改编特点,以及从中折射出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20.
元代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取得了巨大的文学艺术成就。但也有人认为该剧第四折鬼魂情节的安排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批判性。然而笔者认为,《窦娥冤》的批判意义其实正体现在窦娥的鬼魂形象的设计上,因此,仅以鬼魂的出现就压低关汉卿作品的成就是不公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