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侠经历了游侠时代、文侠时代和武侠时代三个前后相沿的发展阶段,不同时期侠的人格精神也各具特色.侠文化是对侠的人格精神的积淀和传承,其当代价值在于对中国传统人格的建设性重构.  相似文献   

2.
论司马迁的游侠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迁在《史记》中第一次为游侠树碑立传,并对自己的游侠观作了系统阐发。他将游侠的精神特质概括为“侠客之义”,其内涵包括一言九鼎、诚实守信的人格,急人之难、舍生取义的精神和逡逡退让、不居功自傲的品质。同时,他还提出“布衣之侠”、“乡曲之侠”、“闾巷之侠”、“匹夫之侠”、“卿相之侠”等几个不同概念,对游侠进行类别划分,以明确其外廷。司马迁游侠观念中表现出强烈的抒情色彩,表面看来,是对个人身世遭遇的沉痛感慨,实则是其入世心理在强烈冲击下的现世宣泄。思想范畴属于儒家。司马迁游侠观的闻发具有里程碑意义,影响极其深远。分析其游侠观,对于认识游侠现象、游侠文学乃至于我们民族的意识形态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咏侠诗是古典诗歌中一个极为特殊的流品。它产生于汉魏,发展于六朝,至唐达于鼎盛。唐代诗人用慷慨之笔来抒写他们的价值观念、人格理想,将豪迈不羁的精神追求和壮志难酬的不遇悲慨寄托在形形色色的侠客身上。因此,与魏晋六朝时期相比,这些游侠形象更为丰富多彩,更为鲜明生动,主要包括:古代游侠、唐代游侠、另类游侠。  相似文献   

4.
侠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游侠"、"儒侠"、"豪侠"、"官侠"、"仙侠"、"红侠"已经在语文教材中别开生面,这些以作者、文学人物形象为载体的"侠气聚合体"使侠文化更具备潜移默化的感染力和教育性,不是空洞的经书律例,而是鲜活的人格魅力.在语文教学的领域发掘"侠文化",遵循文本意识、生本意识和情本意...  相似文献   

5.
<正>浙江师范大学的人文学院教授王尚文先生说过这么一句话:"问诸于人,求诸于己"。有人认为这是病句,因为"诸"等于"之于";而王尚文先生则认为这里的"诸"不等于"之于",所以"问诸于人,求诸于己"没有语病。  相似文献   

6.
刺客、游侠称谓不同,但精神实质是一致的,都可以用一个侠字概括。强烈的个性和自我意识与“士为知己者死”的朴素信条是游侠精神的核心,这正是许多游侠悲剧的根源。在他们的心中,人生价值的实现就在于舍生取义,以其德、义留名于世。  相似文献   

7.
<正>李白游侠诗在其诗文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但研究者对其描写的客体作全面、深刻、准确阐述的却较为少见。本文试图对李白游侠诗作一个准确、全面、深刻的定位,以补全对李白游侠诗研究的缺陷与不足。一、李白的游侠人生及侠义人格中国的侠文化精神传承到唐代,出现了战国以来任侠风气的又一高潮。一方面,任侠成为唐人社会价值观念的表述,同时也是文人士大夫走向仕途的"终南捷径"  相似文献   

8.
《史记·游侠列传》以激越的侠情贯注而下,游侠之“义”是侠情呈现的突破点,“借儒形侠”是侠情的叙述方式,“游”则是侠情的最终指向.这种激越而又往复跌宕的“侠情”周旋较量在“侠”与“儒”之间,冲击成“侠”与“游”的紧密结合,最终达到辨别是非、褒贬人事的深厚目的.  相似文献   

9.
《太原大学学报》2018,(1):33-38
史学游侠形象是由西汉司马迁塑造的,文学游侠形象最早出现在汉末魏初。汉末世积离乱,文人认识到生命的短暂,生命意识开始强烈起来。魏晋南北朝时局动荡,多家思想交融,文人们渴望利用有限的生命建立功业、实现自我价值,因此,他们视侠为情感的重要寄托。诗人笔下的侠也各具特色,游侠类诗歌人物形象逐渐丰满起来,游侠文化的繁荣深刻影响着后世传统文学。  相似文献   

10.
游侠是历史的产物。游侠的理念显现出所产生时代的思想烙印,即其侠义行为以及报恩、复仇之举,均源自原始儒家、原始墨家学说。于是,游侠显现出儒的侠化,侠的墨化,儒家节操,墨家行为。侠风、侠骨伴随儒教对东汉整整一个时代的社会风尚的潜移默化作用,从而夯实了后世绵延不绝的游侠文学发展的基础。曹植的游侠诗,既是咏怀诗的先声,也是边塞诗的先声。而咏怀诗又孕育着李白儒、仙、侠合一的诗作。文人之所以酷爱游侠,出自诗人对人格尊严的追求,以及憧憬与宣泄心态的外化。这一心态,一定程度地左右着作家的文学个性风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嘉应学院学报》2021,(1):39-43
天下之不幸或灾难,总体看,大都不可能无缘无故地突然发生,一切皆是量变累积而至于质变的结果。中国古代以先患虑患、居安思危、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及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与时俱化等为基本特征的"防未然"智慧,其根本意旨在于强调未雨绸缪、防微杜渐,主张从根上杜绝隐患、将问题消灭于未萌。中国古代"防未然"智慧对于当今人类树立忧患意识、增强危机观念,尽量避免可预测或不可预测的形形色色的苦难或灾难的发生,摆脱并远离类似新冠病毒疫情这种公共卫生事件的袭扰、侵害,仍然具有某种有益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黄美玲 《考试周刊》2011,(36):30-31
侠是中国文化中一曲美妙的声乐,一篇浪漫的诗章。中国自古有好侠之风。西汉时期是游侠的盛行时期,前四史中《史记》和《汉书》均为游侠专门立传。但两者的游侠观差异甚大。本文试图对马班游侠观进行再认识,即从“侠的定义”角度切入,探究其差异之因,并从儒侠文化同一性的角度,探究马班游侠观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墨家思想为后世游侠精神的源头,墨子从思想到行动为后世的游侠树立了典范。战国至两汉是游侠的黄金时代,司马迁和班固记载了现实中游侠的侠义之举。曹魏立国,游侠作为阶层已不复存在,曹植以浪漫的气质和惊人的才华在《白马篇》中塑造了充满理想色彩的游侠形象。至此,"侠"的精神品格基本定型,侠的形象作为正义的化身不断出现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  相似文献   

14.
游侠诗是李白诗作中重要的一部分,这些游侠诗不仅填补了汉之后史书对"游侠"记录的空白,也对传统的侠的人生价值取向进行了指引和规范,后世许多文人志士,也常借用游侠形象表达自己的某些志向。李白塑造的"游侠"形象,体现了盛唐时期文人积极向上、积极实现人生价值的乐观心态。  相似文献   

15.
王阳明的"去人欲而存天理"来自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且二者又存在诸多差异,主要有三:其一,朱熹讲"性即理",既讲人之性又讲物之性,并且认为人、物之性都是禀赋天理而来;与此不同,王阳明讲"心即理",以为天理即人之道心,人之良知。其二,朱熹认为,"存天理,灭人欲"首先在于"即物而穷其理""格物致知",然后"为善以去恶",从而"克尽己私,复还天理";与此不同,王阳明反对朱熹所谓"即物而穷其理"之说,认为"去人欲而存天理"只是就心上讲求,"存天理"只在于"去人欲"。其三,朱熹认为,"存天理"与"灭人欲"是先后不同且又相互统一的两种工夫;与此不同,王阳明认为,"去人欲"与"存天理"是同一的,"去得人欲,便识天理",并且特别强调去除人欲。然而,他们都讲天理与人欲的对立,要求去除人欲,因而又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明代中后期,程朱之学受挫于王学之盛,造成了学风空虚的流弊.以顾完成为首的东林学人源出于王学,而反之于王学,以"格物"辩"无善无恶",成之于实学,造就了儒学内部王与朱共天下的格局,为东林学派登上历史舞台提供了思想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17.
儒家忠恕的核心含义为"尽己而推己",其关键是一"推"字。就其深层意涵而言,忠恕不仅是一种"尽己而推"的道德思维,而且也是一种"因忠而恕"的道德信仰。同时,忠恕更体现为一种宽容的道德态度、推己及人以爱人的道德精神和道德境界。如此阐释,不仅助于全面准确地把握儒家忠恕的深刻涵义,而且对于理解忠恕之于当前和谐社会建设的资源性支持作用也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8.
侠与六朝诗歌任珲“肉与土合成泥,洒血溅飞架”任侠活动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而侠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自司马迁把“儒墨皆排挤不载”的朱家、剧孟、郭解等“布衣之侠”以传记文学的形式载入史册后,游侠形象就正式登上了文学殿堂.时至六朝,侠已历史...  相似文献   

19.
和雅人格是指和融于天地、雅正于自然的"生态型人格",和融于他人、雅正于社会的"群态型人格",和融于身心、雅正于自我的"心态型人格",和融于东西、雅正于天下的"世态型人格".其素养模型由雅言、雅行、雅体、雅趣、雅怀、雅思相统一的"六雅"人格素养构成."和雅人格"的实现,有赖于导向性的课程引领、校本性的课程建构和整合性的课程实施.  相似文献   

20.
德育美育化之价值的多维寻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美育化并不等同于德育审美化和美育育德,其基本含义是"像美育那样进行德育",是以德育为目的、本体和形式,运用美育的规律和方法进行德育,其核心是把道德学习由规范传导过程转变为德性审美过程。美育化之于德育的价值主要在于:昭示着德育传导非功利的、超越性的、自由的德性和人格追求的精神取向;强调以品德心理与践行能力取代终结性品质目标的德育目标观;确立以同构和移情为心理基础的德育基本方法论;形成了以"德—美—德"转化为基本过程、以情感培育为中心、以潜在影响和生活叙事为特征、以活动为主要方式的德育策略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