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记者在采写新闻的时候,往往只注重对新闻事实的采访,而忽视对新闻背景材料的了解,写出来的新闻显得单薄,没有深度。大家知道,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即用最典型的新闻事实迅速地传播给广大读者(听众或观众)。然而,新闻事实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一定的环境下发生的。也就是说,每一个新闻事实都包含一定的背景材料在内,而有的背景材料虽不是新闻事实本身,却起着衬托和说明新闻事实的作用,在新闻表达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新闻写作中,用好背景材料对于更好地交待新闻事实、写出有深度的新闻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一、交待背景…  相似文献   

2.
所谓背景,即对人物、事件起到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在新闻写作中,适当地穿插背景材料,不但有助于阐明事件的真相,而且能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和新闻价值。近年来,我在新闻采写中,注意挖掘背景材料,巧用背景写新闻,获益匪浅。如何运用好背景材料,写出有份量的新闻稿,我的体会是:深入思考,做到事先谋划,细心挖掘,掌握第一手材料;巧妙穿插,落笔要言简意赅。深入思考,做到事先谋划。新闻事件往往是由各种因素汇集在一起产生的一个结果,而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采写一个新闻事件,要将其放到大环境大背景…  相似文献   

3.
提升新闻采写的技巧是提升新闻报道质量、提升整个行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分析了新媒体背景下新闻采写的技巧,以期为今后的新闻采写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专访是常用的新闻体裁之一,但近年来有很多专访文章不注意新闻性,而是为写专访而专访.笔者认为,专访既是一种新闻体裁,就要服从新闻规律,在专访采写过程中必须注重对新闻价值的发掘,突出最有新闻价值的材料,按新闻价值的大小来组织材料.  相似文献   

5.
在倡导采写短新闻的今天,能不能和要不要适当运用新闻背景材料?主张“能”和“要”的人认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持相反看法的人认为,三五百字的短新闻,容量有限,只有把新闻主体事实写清楚就行,就不必面面俱到。其实,短新闻与背景材料并不矛盾,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用不用背景材料,而在于如何恰当地使用背景材料。有一条在全国电视短新闻评选获奖的新闻,题为《黄河奔流千里达到天津》,最后写了这样一段资料:“由于路远,国家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水到津后每立方约花一元多,市民用水每立方才收八分八厘。”这一背景资料是…  相似文献   

6.
第一,从掌握丰富的材料人手,紧紧抓住人物最有特色的一点展开写……采访一篇精彩的人物新闻,得靠深入采访。掌握的素材愈多,选择性愈大,其比较的天地也愈宽阔。一位擅长采写人物新闻的记者曾对笔者说过:“采写一篇人物新闻,难在发现先进人物的特色。在采访中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占有尽可能多的材料,思索了又思索,比较了  相似文献   

7.
刘保全 《新闻传播》2007,(4):22-24,26
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新闻同质化、表象化、浅层化的情况比较严重。新闻表象化、浅层化可以通过采写深度报道、巧妙运用背景材料等手段来加以解决。而同质化,实践证明可以通过选取新闻角度来加以克服,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巧。  相似文献   

8.
分析性新闻在当代新闻报道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新闻品种。在企业报传播领域,如何采写编"分析性报道",仍然是一个崭新的大课题。研究这个问题,仍然要遵循企业报的特点和规律,仍然有许多采写编的操作实务。 从新闻理论上认识,分析性报道是一个较大的范畴,包括新闻分析、解释性新闻、新闻评述、背景新闻等。这类新闻有些  相似文献   

9.
通讯员采写一篇稿件发给新闻单位后,他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希望稿子早日发表。那么,编辑是否看中这篇稿件,新闻单位是否采用这篇稿件,其标准是什么呢?这条标准就是看这篇稿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所谓新闻价值,就是指构成新闻的事实和材料本身具有能够满足社会对新闻需要的素质。简单地说,新闻价值是指新闻的质量。或者说,  相似文献   

10.
对新闻记者来说,采写时政新闻挺考验功夫。这样的新闻大多来自政府部门,涉及面广、影响巨大。采写不好,行文太庄重,语言不活泼。市民读着枯燥乏味,甚至读不下去。而采写的好,市民爱读,政府的政策又能深入人心。咋样让时政新闻更吸引市民眼球?站在市民角度采写时政新闻,是个好方法。把时政新闻变成实用新闻以往,进行时政报道的记者以参加会议、访问领导甚至拿材料为主。拿回来后,把材料或领导的讲话进行刊登。  相似文献   

11.
新闻采写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环节,也是编写报纸新闻的前提和基础,新闻采写的质量直接影响了新闻时效性和准确性,报纸新闻是现代传媒的重要组成部分,报纸新闻采写的转型发展对于传媒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兴媒体层出不穷,要想不被时代淘汰,传统媒体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谋求改革创新,积极同新兴媒体相融合,探索传媒行业发展的新方式、新业态。要想转型发展,报纸新闻媒体必须改进新闻采写的手段,将现代科技融入到新闻采写中,追踪并及时捕捉新闻热点,从根本上提高采写的效率和质量,保持传统媒体在竞争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新闻眼”是新闻界近几年来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如何解释?笔者的理解是:新闻眼就是新闻的点睛之笔——最有新闻价值、最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最能抓住读者的地方。笔者在采写稿件过程中,注意把“新闻眼”擦亮,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具体操作上主要有三点:拂去“眼”前浮云。在采写稿件过程中,经常出现“一片浮云遮望眼”的情况,往往看不到“新闻眼”,摆在案头的一摞摞  相似文献   

13.
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新闻同质化、表象化、浅层化的情况比较严重。新闻表象化、浅层化可以通过采写深度报道、巧妙运用背景材料等手段来加以解决。而同质化则可以通过选取不同的新闻角度来加以克服,做到人无我  相似文献   

14.
时下,倡导采写短新闻,特别是现场短新闻已蔚然成风,这对新闻改革和改进文风确有好处,随之带来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在短新闻中能不能和要不要适当运用新闻背景材料?主张“能”和“要”的人为数不少,他们的根据是麻雀虽小,肝胆俱全;持相反看法的也有人在。有人认为,既然是短新闻,短小、精悍,就不必面面俱到,使用背景材料,会把新闻拉长;也有人认为,三五百字的短新闻,篇幅小,容量有限,只要把新闻主体事实写清楚就行,有的人为了赶时效,来不及收集和使用背景材料就仓促成篇。  相似文献   

15.
一名合格的科技记者,最基本的“功课”应该是把深奥难懂、题材重大的科技原理和科技事件,通俗地、浅显易懂地传达给读者,而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发现重大的科技新闻,则是其较强的新闻采写能力的体现。笔者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跑科技线,先后采写了一些较有影响的科技新闻。其中,《红嘴鸥可能“断子绝孙”》获2000年度湖北新闻奖一等奖,受到省、市新闻界同行好评。我在科技新闻的采写实践中深切感受到,一条好新闻的发现,一篇好作品的产生,最需要的是记者的细致观察和创造性思维,在科技新闻采写中尤其如此。细心观察:从“正常”中发现疑问生活中处…  相似文献   

16.
赵振义 《新闻传播》2010,(9):118-118
是否能采写出一篇有价值、有一定影响的新闻作品,关键在于记者的“内功”练就得如何。本文从新闻采访的角度,提出应把握好新闻采访的“四最”,即最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最有价值的事实、最佳的角度、最独特的新闻,以为采写好新闻稿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7.
报纸是大众化读物。因此,采写和编发新闻时要充分考虑到一般读者的知识水平。不仅要让读者了解这一新闻所传递的信息,而且还要帮助读者掌握理解这一信息所必需的知识。从记者角度着眼,就是要恰当地运用新闻背景材料,通过文内背景,让读者看懂新闻;从编辑角度着眼,就是要在编发新闻时配发必要而简明的相关的资料,通过文外背景,让读者看懂新闻。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增强"四力"的论述,对主流媒体的新闻采写质量提升意义重大。慢新闻是深度新闻的一种,在《重庆晚报》三年多的慢新闻采写过程中,关于如何提高"四力",笔者有一些经验可供分享。  相似文献   

19.
新闻背景在新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用得好就成为新闻的有机部分,为新闻添彩;用得不好,则给人以画蛇添足之感,甚至淹没了新闻。在采写实践中,许多通讯员为说清楚过去的情况,不惜笔墨运用大量的背景材料,而在见报时,这些背景有的被编辑删除,有的加以淡化,有的则被巧妙改造。这里且举一例:  相似文献   

20.
新闻的真实性,是对新闻工作者在新闻实践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坚持新闻真实性对我们的新闻工作者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新闻采写当中怎样才能避免写出虚假新闻呢?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一、尽可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避免道听途说,不经核实。二、要把握事物的本质,研究材料、分析材料、杜绝假新闻。三、要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避免知识不足,真假难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