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落笔作此文之前,我想到的是应该给“热点新闻”一个合理的界定,像事关海峡两岸统一的“汪辜会谈”,不仅海峡两岸,全世界也很关注,是热点新闻。那些能引起群众街谈巷议的,或是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深层次的症结和兴奋点,人们议论纷纷,百般猜测,但往往只了解一些表面现象,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这种时候,新闻媒介倘能及时派出记者,锲而不舍地去追踪采访,继而深入浅出地作出解释性报道,拨开事实与传言之间的迷雾,使事实大白于天下,也应该算是热点新闻。多报道一些热点新闻,有利于提高新闻单位自身在读者中的声誉、地位,扩大影响,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新闻媒体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报道比重越来越大,社会热点新闻针砭时弊,时代特点鲜明,和群众生活密切相连,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成为群众和政府沟通的有效桥梁,也为报纸、电台、电视台增加了不少“卖点”。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个时期内公众关注的中心问题,社会热点问题背后往往隐含着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甚至反映了某一领域较激烈的矛盾,如果报道不当,很容易引起不良社会效果。因此,记者在对社会热点新闻进行报道时,一定要谨慎、理智,把握好原则。   社会热点新闻的报道要讲政治。记者是舆论引导的排头…  相似文献   

3.
曾鹏宇 《新闻实践》2011,(1):39-40,41
我曾经有个很响亮的身份:“深度调查记者”——做过新闻的人都知道,深度报道是新闻领域中最富有挑战的新闻类型,也最能带给新闻人成就感,因为你要面对比一般事件更复杂的现场情况,要承担比其他同行更沉重的工作压力,但同时也会收获比一般采访更强烈的反响与认同——正是这种兴奋感支撑着我从一个热点新闻,走向下一个热点新闻,乐此不疲。  相似文献   

4.
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深度报道因其报道内容的重要性及报道的深刻性而备受读者关注,产生的社会效果也较为明显。本人多年从事报纸新闻的采写,对如何采写深度报道有些点滴体会。搞好深度报道,要有踏实深入的采访作风,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在采访中,记者既要"身"入也要"心"入,要在具体的生活实际中进行深刻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王延辉 《新闻窗》2006,(3):79-79
关于名人的报道,往往能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这是新闻媒体追踪名人的原因。但采访名人,特别是对名人进行深度采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记者要从分析名人心理特征人手,探索采访中一些带有规律性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时下,社会热点新闻已经成为新闻餐桌上的一道大菜。新闻单位把报道社会热点新闻作为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各种报道社会热点新闻栏目应运而生,日新月异。之所以称做社会热点新闻,是由于报道的事实和问题,为广大受众所关注,并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因此,搞好社会热点新闻报道举足轻重。社会热点新闻,就其反映的内容而言,可谓浩繁庞杂。构成社会热点新闻的事实或问题是社会上固有的或潜在的.有些本来就为大众所关心和议论的话题,新闻报道不过使之明朗化了。记者在“热”的氛围中,以冷静的头脑报道社会热点新闻,意味极其深长。顺其情…  相似文献   

7.
有经验的记者,只要坐下聊几分钟,采访对象就知晓记者的来意,记者开口问上一两个问题,采访对象就能听出记者的水平。采访对象遇到善问的记者,想马虎也马虎不得,想敷衍也敷衍不了,这样的记者往往能采访出好的材料,写出好报道。记者要在许多困难的情况下打开对方话匣子,问出需要的新闻素材,就要讲究采访的艺术。  相似文献   

8.
在对热点新闻的认识上,许多人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热点新闻是指那些人民群众特别关心、党和政府十分关注、具有重要内容、社会影响比较广泛的新闻报道。也有的认为,热点是  相似文献   

9.
(四)疑问点——有疑问,才有问题;有问题,才能深入,疑问是深入的动力。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应始终促使自己的头脑保持疑问点。旧的疑问点消失了,又产生新的疑问点。一个个具体疑问的解决,促进大疑问点的解决;如果整个疑问点消失,失去了追踪的目标,也就完成了采访任务。因此,把握疑问点是抓重点的一个要点。 1、记者要善于发现问题。 (二)从大的方面说,记者要善于深入到事物的内部,抓住关键之所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麦尔文·曼彻尔所著《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把记者挖掘  相似文献   

10.
深度报道的采访与写作,是对记者新闻敏锐性、洞察力、写作功底的高度挑战和锤炼."深入成就深度"、"高度决定影响力",作为省级党报记者,尤其要具备做好深度报道的能力和水平.只有把受众关注的地方热点新闻写深写活,做成独家深度报道,才能创出"品牌",增强省级党报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相似文献   

11.
记者的职责就是通过走访事件,对事件进行深度的挖掘、采访后来报道一些可引发社会关注和讨论的信息,进而完成社会发展的全面推动。但在实际的采访过程中,如何挖掘、追踪、采访却是目前困扰很多记者的一大问题。比如说在同被采访者面对面的交流过程中,有可能稍不注意就会让被采访者掌握主动权从而回避问题,不仅无法达到访问的目的,还有可能浪费了再次采访的机会。基于此,本文具体阐述将新闻理论知识融入到采访实践中的方式方法,以此为我国年轻的记者采访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新闻俱乐部。这些新闻俱乐部一般来说都是为新闻记者进行社交活动而设立的,常附设酒馆、娱乐室等,供新闻记者们工作之余休息和娱乐。然而,日本的记者俱乐部却是以采访作为自己的主要工作职能,这也是日本的独特新闻管理风格。在日本,记者俱乐部是新闻采访的中心和前线,是平时记者们最关注的地方。报纸登载的国内新闻,除一小部分是接收通讯社的电讯,绝大部分是记者们在记者俱乐部采访到的。日本的记者俱乐部是吸引记者云集的“消息源”。每天报载的新闻虽然数量庞大、种类纷繁复杂,但都有各自新闻发生的地点和采访地点,这采访的地点就是各新闻来源相应的记者俱乐部。政治新闻来自政党、议会、政府各部门的记者俱乐部;社会新闻来自警察署、警视厅的记者俱乐部;经济新闻来自证券市场、交易所、经济团体的记者俱乐部;……。几乎所有的新闻都有其相应的归属记者俱乐部来负责向记者们通报和解释,记者只要抓紧自己的记者俱乐部,一般也就不用担心漏掉重大新闻了。  相似文献   

13.
浏览报纸,《“热点”追踪》、《“热点”透视》、《“热点”纪实》等几乎随处可见。既然,“热点新闻”作为热点事件发展的同步录,在形式、阵势上,已形成新闻报道的一种时尚,那么,如何让“热点新闻”真正“热”起来,即能产生某种相应的“热效应”——或在读者中引起震动、呼应,或在有关部门间引起关注,并促使问题得以解决,等等,这已成为我们报界一个不应回避的论题。 《热点新观察》作为宜昌市《三峡晚报》报道热点新闻的一个专栏,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我们觉得,热点新闻要产生热效应,强力进攻“选题”和“策划”,可谓一条有效通道。  相似文献   

14.
●国务院总理李鹏出席联合国安理会首脑会议,举世关注。上海文汇报驻联合国记者张焕培自纽约发来专电《摄下李鹏出席安理会的历史镜头》,报道新华通讯社驻联合国记者刘心宁争分夺秒进行采访活动的经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各国记者争相报道李鹏出席安理会这条热点新闻的盛况。  相似文献   

15.
胡健 《传媒观察》2006,(3):29-30
记者的劳动对象是各种各样的新闻材料,他的第一位的工作当然是“记”——采访、记录新闻素材。要当好“记”者,首先要当好一名“问”者。因为,“大约有99%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访问——也就是向人们提问题——为基础写成的”。(美国杰克·海敦《怎样当好新闻记者》)很难设想,一个不会提问、不善提问甚至不敢提问的记者,能够顺利完成采访任务。提问,是诸多采访手段中最直接、最常用、最有效的手段,是新闻采访的基础和中心环节,也是最能表现记者能力的基本功之一。一个高明的记者,往往能够把自己的学识水平、新闻敏感、社会经验、机警才智融会…  相似文献   

16.
李威 《新闻传播》2009,(6):100-100,102
有经验的记者.只要坐下聊几分钟.采访对象就知晓记者的来意。记者开口问上一两个问题,采访对象就能听出记者的水平。采访对象遇到善问的记者,想马虎也马虎不得,想敷衍也敷衍不了。这样的记者往往能采访出好的材料,写出好报道。也有一些年轻记者由于经验不足,虽然提了不少问题,对方仍弄不清你的意图.  相似文献   

17.
《新闻实践》2010,(9):40-40
8月10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专访时指出:保护记者合法权益是国内外关注的问题,舆论监督是社会文明进步不可少的力量,一定要维护记者合法采访的权益,否则,社会正义就无法维护。  相似文献   

18.
采访是做记者的基本功之一。大凡著名记者,花在采访上时间比花在写作上时间还要多得多。在新闻采访的工作中,有一些问题应引起高度注意。即:注意抓住本质;要带着问题去采访,在采访中提炼内容;注意采访作风要务实;采访要注意做到"四勤";应具备应变能力,摆脱窘境。  相似文献   

19.
在采访中,从表面上看,记者是主动的,而被采访者是被动的,但许多时候恰恰相反,被采访者其实是处在主动的地位。比如,记者提的问题,他可以毫无保留地回答,也可以来个无可奉告。所以。记者在采访中对主动与被动要有一种辩证的看法,要力争变被动为主动。记者要掌握采访中的主动权。有两层意思:一是记者要想法让采访对象配合自己的采访,让他提供记者所需的新闻事实;二是记者在采访中要注意不被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避免因做了被采访者的“传声筒”而为其所用。  相似文献   

20.
关于名人的报道, 往往能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这是新闻媒体追踪名人的原因。但采访名人,特别是对名人进行深度采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实际情况来看,名人是忙人,难得有整块时间坐下来与记者大侃其经,但这还不是采访名人难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