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发生在三、四十年代关于“中学生国文程度”讨论的回顾、整理,使之系统化,以确定其在中国近现代语文教育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1984年前后,我国高教界曾展开过一次大规模的讨论,其中心议题是:大学是否办成教育和科研“两个中心”?在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孰先孰后?孰轻孰重?这场论争言犹在耳。1987年底至1988年春,一次规模更大的讨论再次席卷了整个高教界。这次论争的热点是高等学校的“第三职能”,即为社会服务问题,而争论尤其激烈的是高校的“有偿服务”问题。  相似文献   

3.
打倒“四人帮”,教育事业大解放。为了响应华主席的号召,大力开展学术研究活动,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学院三院校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联合发起关于三十年代文学史问题的专题讨论会,力图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正确评价三十年代文艺运动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肃清“四人帮”散布的流毒,还历史的本来面目。第一次讨论会已于十一月廿三日在师院举行,讨论的题目是关于“革命文学”论争的问题。与会同志,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热烈地发表了意见。鲁迅研究室的李何林,王瑶两同志也到会,并作了热情的讲话。下面选登这次讨论会的部分发言,借以推动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4.
中学语文教学有一些长期未能圆满解决的问题,目的任务问题就是其中的一个。在这个问题上,过去的不同意见大都集中在“文道关系”上。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就有过“文道之争”,报刊发表了几百篇文章,时间长达三、四年之久。到1963年,教育部公布了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这个草案对争论表示了下述看法:“关于语文教学的目的,曾经有过争论,争论的焦点在政治思想教育和语文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高师教育理念论争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师教育的发展不仅仅是制度创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高师教育理念的更新问题。19世纪末,我国以日本为范例迅速建立起自己的师范教育制度,但是其发展一波三折,仅关于高师教育是否独立设置,就曾发生过四次大的论争,并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高师教育理念的变迁。从“学堂必有师”到“高师合并”,再到“学者非良师”及“高师学院制”,几经跌宕。缘此,分析当时高师教育独立设置之论争及其理念变迁,对当今高师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如何看待当前语文教学中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新闻媒体上对语文教学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反映了当前语文教学乃至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表明了人们对语文教学现状的忧虑和要求改革的迫切愿望。下个世纪将是科学技术的时代,面对这场挑战,没有高素质的人才是不行的。因此,人们对原来的教育进行反思,是有必要的。如何看待当前的语文教学和考试?语文教学果真是一团糟吗?这是广大中学语文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我们每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应该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中学生的语文水平下降了吗?关于中学生语文水平下降的问题早在三十年代就有过争论。当时,有人感叹中学…  相似文献   

7.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杰出的语文教育家和语文教学改革的先行者。早在50年前,他就提出了“国文教学改革”、“给与国文科以科学性”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认为,改革,首先必须是认识上的改变,观念上的更新。他说;“惟有正确的认识,国文教学才会有成绩。” 1942年8月,叶圣陶先生在自己主编的《国文杂志》中,特以《认识国文教学》作为发刊辞,高举对旧式语文教育批判的旗帜,道出了语文教育的真谛。他认为,“国文,在学校里是基本科目中的一项,在生活上是必要工具的一种”,而“阅读和写作两项”又是“国文科所做的工作”,是“…  相似文献   

8.
“民族形式”的论争,是抗日战争前期我国文艺界关于文艺问题的一次最大的论争。解放以来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我们讲授这门课程,都把它列为专节,评价基本上没有什么分歧。但需考虑的,即这些评价究竟是否准确呢?从去年起,我翻阅了这方面的一些资料,觉得有关这次论争的许多基本问题,譬如这次论争究竟应从何时算起,持续了多久时间,讨论了哪些主要问题,这次论争有何重大的意义和收获,等等,都仍有商榷的必要。现在把我的肤浅看法写在下面,作为抛砖引玉,希望能够得到文艺界的前辈和同志们的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9.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解除了全国人民头上的政治枷锁。正是由一政治的民主带来了学术民主,1976年6月中旬.《文汇报》开展一次关于“重大题材为主”的讨论,可以说这次论争是适时且必要的。通过这次论争,人们不仅提高了认识,而且给新时期文学题材问题的澄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教育本质研究的若干方法刘伦钊自7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教育理论界就教育本质问题展开了广泛讨论,产生了很多既有影响又彼此分歧的观点,如“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多重属性说”、“特殊范畴说”、“实践说”等等。旷日持久的理论论争,并没有使人们达成对教育...  相似文献   

11.
<正>民国时期,"国文退化""中学生国文程度低落了""抢救国文"的呼声一直不断。王森然毫不讳言:"现在的中学国文教育,糟,是糟透了。"(王森然《中学国文教学概要·自序》)叶圣陶起先不以为然,最终却不得不承认:"他科教学的成绩虽然不见得优良,总还有些平常的成绩;国文教学的问题却不在成绩优良还是平常,而在成绩到底有没有。"1胡适、朱自清、罗根泽、朱经农、王平陵、陈卓如等一大批学者均撰文回应,并为此展开  相似文献   

12.
梁实秋散文创作刍议李复兴稍有文学史知识的人.对于梁实秋的名字是不会感到陌生的。那是因为20年代末期和30年代初期关于文学的阶级性的论争中,鲁迅曾称他是“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此后名声就一直不大好。1940年初,所谓“国民参政会华北慰问视察团”曾...  相似文献   

13.
杜威与赫钦斯关于大学通识教育之争始于二人有关通识教育理念问题的论争,在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演变为双方的持久论争。从1936年至1945年前后,这场论争经历了三个阶段,涉及通识教育目标、科学与职业教育范式和名著教育价值等重大问题。杜威等人批评赫钦斯迷信“永恒真理”和古典权威,轻视经验科学与社会需要,更有否定民主之嫌;赫钦斯等人则回应这是对其观点的误解,竭力阐明名著教育的理智价值、道德意义及其与民主的关联。论争双方都在一定程度上误解了对方的观点,他们的分歧主要在于通识教育的价值取向而非根本目的,其论争在很大程度上形塑了20世纪30年代以后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框架,并推动人文学科获得了与科学同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一、上世纪80年代西方比较教育研究领域的意识形态之争 上世纪80年代西方比较教育学界曾经有过一场关于比较教育研究中的意识形态的大论争。1982年美国比较和国际教育学会主席爱泼斯坦(Erwin H.Epstein)在该学会的学术年会上发表了题为《左的思潮和右的思潮:比较教育中的意识形态》的讲话,由此引发了一场他和卡诺伊、福斯特、诺亚、霍姆斯等比较教育名家之间的交锋。  相似文献   

15.
十年前,教育界人士就教育的本质问题开展过一场热烈的讨论。长期以来,人们曾经多次讨论过这个题目。关于教育本质问题,教育界有一个传统看法,认为“教育是社会的上层建筑”,甚至主张“教育是社会意识形态”。我国“文革”期间,因为“学校应当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这一句话,惹出千灾万劫。经历了十年桎梏的痛苦体验之后,不少教育界人士提出了“教育部分是上层建筑”、“教育是生产力’”、“教育是生产等主张;有的还主张把人的本质异化究源到教育的异化现象。今天看来,这场讨论对于引导人们教育观点的再认识,推动教育领域“拨乱反正”,重建教育活动新秩序,已经产生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自党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后,逻辑学界展开了热烈的论争,论争的目的在于解决这一根本问题:如何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来修正形式逻辑,使形式逻辑能更好地为人们的思惟实际服务。早在1951年,苏联“哲学问题”上“逻辑问题讨论总结”一文中就曾经明确地指出,执行列宁关于把形式逻辑加以修正的指示所应当遵循的方向,“就是完全清除形式逻辑中的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就是消灭形式逻辑脱离生活、脱离实践的现象。应当驱除形式逻辑在解释思惟的规律和形式方面、特别是在解释三段论式、归纳的研究方法等等的本質方面的  相似文献   

17.
三十年代,左联与“第三种人”的论争,是一场极为复杂的矛盾斗争。它牵涉到一些文艺理论问题和文艺战线中统一战线的原则问题。在这次论争即将结束的时候,1933年1月,冯雪峰发表了一篇《关于“第三种文学”的倾向与理论》。在这篇文章中,深刻地批判了“第三种人”理论上的错误,同时也指出了易嘉和起应在对“第三种人”的态度上的偏差。这篇文章,当时认为是“站在巩固统一战线的立场,诚恳坦白地批评了自己,也批评了苏汶等,平心静气,不躁不矜”的一篇总结性的文章。可是到了反右斗争的时候,这篇文章却成了冯雪峰的一条罪状,说他同“第三种人”“眉来眼去,暗送秋波”,“枪口对内”,于是冯雪峰就成了三十年代就钻进革命文艺阵营内部的反党分子了。  相似文献   

18.
时下我国青少年学生阅读缺失、国文素质偏低是不争的事实。为了应对这一问题,仅从学校教育教学的角度就如何在中小学开辟国文阅读教程试做讨论。  相似文献   

19.
纵观西方近现代教育发展史在教学论问题上,始终存在着“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两派之间的论争。下面分别从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师生关系等五个方面加以评述两派之争和发展趋势。一、关于教学过程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怎样传授知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  相似文献   

20.
文学革命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批判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有力地促进了中学国文教育内容的革新。从1920-1931年《学生杂志》发表的国文教育方面的论文和学生发表的文学作品来看,文学革命对中学国文教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中学国文的价值界定在注重运用文学教育对思想启迪的同时转向注重国文教学实用价值,注重培养学生满足工作和生活所需的读写能力;国文教育中白话文开始冲击文言文的主导地位,文学革命影响下的《学生杂志》,不再以传统文言文作品为主要学习材料,而是借助时文新语引导中学生阅读新文学,接受新思想;文学革命后新文学作品的大量涌现和广泛传播,推动了中学生新文学的阅读和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