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自莎士比亚的《奥瑟罗》登上中国戏剧、戏曲舞台以来就不断在中国舞台上演绎着悲欢离合、情愁爱恨、生离死别的悲剧。在《奥瑟罗》传入中国的100年中,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戏剧家将其改编为话剧、京剧和越剧.在其改编的过程中。溶入了中国导演、演员对莎士比亚《奥瑟罗》的独特理解。《奥瑟罗》中的悲剧主人公在中国舞台上不断变脸,其中既有中国政治的影响.又有现实的、现代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戏曲的传播发展,传播者越来越注意到传播的受众和传播的效果,戏曲作者更多的注意到改编后作品的娱乐性和观赏性,因此笔者从清代《水浒传》改编传播的效果和传播者的可信性效果两方面着手论证《水浒传》戏曲改编在清代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3.
论“霸王戏”的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戏曲舞台上演绎项羽故事的"霸王戏"历史悠久,它的发展经历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并在流传过程中发生了嬗变,形成了每个阶段不同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欧阳予倩作为中国近现代戏曲改革的代表性人物,积极从中国古典名篇中进行情节摘选,不仅把孔尚任名剧《桃花扇》改编成京剧、桂剧和话剧进行舞台演出,完成了戏曲艺术的多角度尝试,还根据唐代诗词《长恨歌》中杨贵妃和唐明皇的故事走向,创作了戏曲剧本《长恨歌》。在改编过程中,欧阳予倩保留了原著人物、情节、结构等的有机组合,将戏剧改编和时代需要进行融洽,在具体的文本改编中,体现个人的艺术表达,满足当代观众的接受水平。在新剧《长恨歌》中,欧阳予倩通过截取故事的几个重要场景,突出主要人物和矛盾冲突,着意表现反抗奢贵君王的气节,在表现安禄山精神气质的前提下,着力提升“小人物”在历史上的地位,为古典戏剧的现代改编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水浒戏曲的传播主要是以宋江、武松、鲁智深、李逵为主角的剧目。"五四"运动以后,欧阳予倩改编的京剧《武松与潘金莲》,洪深改编剧的评剧《阎婆惜》,都体现了妇女解放思潮。抗战时期至建国初期水浒戏曲的改造,以《逼上梁山》和《三打祝家庄》为代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水浒戏曲出现新变,魏明伦的荒诞川剧《潘金莲》产生了轰动效应。  相似文献   

6.
名剧经典《牡丹亭》有多种古今中外版本的改编。应验了接受美学的读者介入的文学史理论。文章以接受美学方法论为维度。就白先勇《牡丹亭》的策划、制作和传播进行缕析,探索从文学经典到戏剧演绎的接受历程,探索作为读者的白先勇到作者的白先勇身份转换,探索西方现代理论对中国古典名剧改编的适应度。  相似文献   

7.
《闽江学院学报》2011,(1):105-105
戏曲杰作《临川四梦》是明代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对全人类的重大文化贡献。四百年来,《临川四梦》尤其是《牡丹亭》在中国戏曲舞台上传唱不绝,而且走出了国门,影响到全世界。中国学术界和戏曲界对汤显祖的研究正在深入发展,成果不断涌现。  相似文献   

8.
以认知语言学中Lakoff&Johnson概念隐喻理论为视角,选取明代戏曲《牡丹亭》作为研究对象,讨论其隐喻分类,指出《牡丹亭》中出现的隐喻包括景物隐喻,人类隐喻,情感隐喻和人生隐喻。通过上述隐喻使戏曲人景描写相得益彰,清晰地展现人物的心境,提升文学作品的内涵。对《牡丹亭》隐喻研究有益于从全新视角鉴赏古典明代戏曲的丰富文学意蕴。  相似文献   

9.
由小说《红楼梦》改编的戏曲的剧种之多是文学作品中比较罕见的。改编成戏曲后的《红楼梦》在保留原著神韵的基础上,在美学品格方面与小说有所区别,发挥了戏曲特有的长处,同时也改交了些许原著的美学特征,而原著的美学特征也影响着戏曲固有的美学观念。可以说《红楼梦》的戏曲与小说各有其独立的美学特征,同时又互相渗透。另外,改编成地方戏曲的《红楼梦》也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比较二者之不同:一、戏剧性与非戏剧性;二、再现性与表现性;三、中和团圆与悲切残缺;四、入乡随俗,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0.
金文 《文教资料》2007,(32):6-8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问世以来,其中有多篇曾被改编为戏曲搬上舞台。其中,乾隆年间著名剧作家沈起凤根据《胭脂》改编的长篇传奇《文星榜》颇有特色。它没有拘泥于小说,而是对原著进行了大胆的改编,增加了许多新的人物情节,使得作品呈现出了与原小说大不相同的另一种风貌。  相似文献   

11.
歌仔戏是台湾的代表剧种,它的形成与漳州的锦歌、闽南的车鼓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歌仔戏从小戏发展为大戏过程中,福建戏班赴台演出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台湾解严后闽台两地多次组织了歌仔戏的演出和研讨,使歌仔戏的交流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相似文献   

12.
1908年,上海建成了中国第一家具有现代化设施的新式剧场-“新舞台”,此后,新式剧场风靡全国,不久即取代茶园成为戏曲演出的主要场所。新式剧场给戏曲艺术提供了一个封闭的演出空间,使得欣赏戏曲成为相对单纯、严肃的化娱乐活动,也促使戏曲艺术进一步发展。但新式剧场(镜框式舞台)毕竟是从西方引进的,它对于西方戏剧艺术自然是适用的,而对于中国戏曲独有的表演程式、观演关系等就有难以调和的矛盾。本对中国戏曲演出的观演心理作一番考察,进而从戏曲表演、戏曲语言、观演关系等方面讨论新式剧场(镜框式舞台)对于传统戏曲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3.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美国歌剧的发展出现了繁荣的新局面,新创作歌剧上演的数量也在增加。改革创新、营造良好的歌剧发展氛围,积极培育新歌剧的创作和演出市场,创作题材多元化、音乐风格个性化提升了歌剧的吸引力等成为美国新时期原创歌剧繁荣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河南濒灭剧种的民俗文化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锣戏”、“宛梆”、“大弦戏”为代表的河南濒灭剧种,在历史上都曾有过兴盛的历史,在当地有过较大影响。对河南的民俗化、戏曲化的形成作出过较大贡献,是研究中原化、戏曲、音乐、美学、民俗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5.
《杜隐园观剧记》是一部研究晚清至民国时期温州地方戏曲的珍贵的日记体史料。日记记载的戏目、剧种、班社、戏俗等的数量和种类,比较清晰地反映了这个时期温州戏曲的繁荣。在这个整体繁荣的背景下,受乱弹班冲击的昆班和高腔班在困难的境况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另外,官府禁戏、戏价低廉、伶人地位卑下等现象也体现了艺人艰难的生存处境。  相似文献   

16.
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化虚拟技术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戏曲艺术在它的帮助下,表现形式得以拓展,从而更符合现代消费群体的需求。因此,探析数字化虚拟技术在传统戏曲中的应用价值,意义深远。数字化虚拟技术为戏曲传承与发扬提供更多的策略构想,让戏曲艺术有了更多的传播发展渠道、更大的塑造空间和平台。通过对采用戏曲动画、戏曲数字化虚拟博物馆等形式进行可行性分析,从而肯定了数字化虚拟技术推动戏曲发展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歌剧中,旋律与技巧的完美结合一直是伟大作曲家们的不懈气追求目标。十九世纪上半叶意大利作曲家贝利尼在其歌剧《梦游女》中则做到了这一点,这使得此部歌剧百年来在欧洲久演不衰。  相似文献   

18.
咳子戏是豫南地区优秀民族化的代表,蕴藏着丰富的化艺术底蕴,是研究豫南地区民俗化、戏曲化、音乐化、艺术美学的珍贵资料。所以,如何使咳子戏这朵艺苑奇葩焕发光彩?如何使咳子戏艺术保存发展?怎样对咳子戏进行抢救和保护?首先应该引起当地政府和化部门的高度重视,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咳子戏加以抢救和保护。  相似文献   

19.
戏曲是中国古典文化的宝贵遗产之一,电影则是一种依靠现代工业基础而形成的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独特表现形式。两者结缘是从二十世纪初电影刚刚由西方传入中国开始的。电影作为戏曲传播的新媒介,记录了戏曲的声像资料,并以自身的艺术特点影响到了传统戏曲的表演方式和舞美布景等各个方面。戏曲电影运用视听语言完成了对舞台戏曲的升华,对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戏曲电影是中国特有的电影类型之一,它是电影艺术的发展和延伸。  相似文献   

20.
石刻是文献的一种重要存在形式,桂林碑刻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关于桂林各种戏曲演出活动的状况,多是通过碑刻中一些只言片语来勾勒其貌:一是凑份集资"醮戏"演出;二是酬神祭祀表演傩戏;三是墟日贸易村民聚戏。这些记录提供了清代桂林戏曲演出活动的珍贵资料,对广西乃至我国戏曲发展的研究具有普遍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