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对湖北省黄州城区普通高校开设瑜伽课程的可行性进行研究,为高校开设瑜伽课程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大部分学生对瑜伽的了解,主要是通过宣传单和网络媒体等途径。2)很多女大学生都喜欢瑜伽,而男生普遍对瑜伽缺乏了解喜欢的人较少。3)80%的大学生可能会把瑜伽作为终身体育运动项目。4)大部分学生希望学校能开设瑜伽课程的原因是塑造形体、缓解压力、锻炼身体、学习运动技能等。因此在黄州城区高校中开设瑜伽课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南京邮电大学241名选修瑜伽课程的女生进行调查,探讨通过瑜伽课程的学习与锻炼对高校女生学习倦怠状态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瑜伽课程的学习,高校女生的总体学习倦怠状态得到了显著调节和明显的改善;(2)瑜伽课程的学习对高校女生的身心耗竭、学业疏离状态的调节具有显著作用,而对于低成就感状态的调节作用不显著;(3)不同年级的高校女生学习倦怠状态间差异不显著;(4)瑜伽课程的学习对不同年级女生学习倦怠状态的调节作用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以引导式教学模式在瑜伽课中的运用为研究对象.1.2研究方法1.2.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论文库等检索1995-2010年相关研究成果,并在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郑州航院图书馆等高校查阅了大量有关高校瑜伽课程及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书籍、论文、报刊等资料,以及关于教学论、课程论等方面的专著.  相似文献   

4.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高校开设瑜伽课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瑜伽具有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效塑造形体、推动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等功能。但目前存在着学生瑜伽知识缺乏、教学内容多难度大、教学形式单一、瑜伽教师专业水平不高与场地设施不足等诸多原因,影响了高校瑜伽课的开设。  相似文献   

5.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激烈竞争,大学生对自我和社会认识不足,学业、就业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困惑等因素,致使部分学生难以做出相应的调整,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诱发身体、心理等疾病的产生,健康状况随之下降。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综述法等科学研究法,研究瑜伽教育课程对大学生身心的影响,阐述瑜伽练习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是大学生健康机体和完善心理的身体艺术,为高校开设瑜伽课程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论瑜伽运动规律及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推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思维法,对瑜伽运动的规律及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推广进行研究。得出:瑜伽练习对增进练习者的身心健康极为有利;在高校开展瑜伽课程可以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满足学生多层次的锻炼需求、缓解高校大学生的情感危机、动作简捷有效易于教学、便于与终身体育接轨;在高校推广瑜伽运动,对于瑜伽的发展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万益 《湖北体育科技》2011,30(3):364-365
通过对高校体育开展瑜伽教学的可行性的分析,从瑜伽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瑜伽教学课程的设置及教学方法的实施等方面探讨了高校瑜伽教学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8.
窦丹  胡双 《体育世界》2011,(9):117-118
本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瑜伽在普通高校开设进行研究和分析,针对重庆地理及环境这一独特剖析,对重庆高校瑜伽课程的开展实施,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9.
运用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等,分析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开展瑜伽教学的社会背景和研究现状。结合瑜伽运动的规律及高校篮球运动员瑜伽教学的实际运用;提出:在高校篮球运动员训练中增加瑜伽教学理念,加强运动员对瑜伽认识、了解,通过练习瑜伽,对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高和减少运动损伤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瑜伽是一门新兴的运动项目,其健身、健心及减肥塑身等有效价值,对大学生有极强的吸引力。文章综合大量的瑜伽资料,探讨瑜伽发展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对普通高校瑜伽课程教学体系进行研究和探讨,以期瑜伽课程能够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得到进一步发展,且为进一步推进高校开设瑜伽课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决高校男生之间和女生之间在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方面的巨大差异给体育课教学所带来的困惑,缩小授课班级学生间的差异,在男、女分班和自主选项、选教师、选时间的基础上,针对男女大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经过设计、论证、实践和修订,构建了完善的分层次教学文件系统和管理规章制度。分层次体育课教学体系的建设是成功的,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学生给与了课程建设极高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宋军  曾秉璇 《体育学刊》2011,18(6):104-107
以广州地区9所高校的1 537名男生和2 855名女生为对象,对运动损伤发生的性别差异及其原因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男生运动损伤的发生率高于女生;而且运动损伤发生的性别差异与参加的具体运动项目有关,如女生在跑步、跳高等运动项目中的损伤高于男生,而男生在足球、篮球和武术等项目中的损伤高于女生。此外,男生肩部的损伤高于女生,而女生足、趾部位的损伤高于男生。对运动损伤性别差异的原因研究还表明,男性在疲劳状况下仍继续运动可能是导致其损伤率高于女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4所高校2880名男女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调查,发现男女学生在课余体育锻炼的参与率、项目选择、锻炼兴趣等方面存在较大的性别差异,并从生物学差异、社会性别文化、社会环境因素等方面进行原因分析,最后对高校的课余体育建设进行再思考。  相似文献   

14.
对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情况和特质焦虑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560名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参与情况、特质焦虑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男女大学生之间每周体育锻炼的次数无显著性差异,体育专业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与非体育专业学生相比也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男女大学生每周锻炼的时间有显著性差异,男生比女生每周锻炼的时间多;体育专业学生与非体育专业学生的锻炼时间也有显著性差异,体育专业学生明显多于非体育专业学生。结果还表明,男女生之间以及体育专业学生与非体育专业学生之间的特质焦虑无显著性差异;参加体育锻炼的频数不同其特质焦虑无显著性差异。所调查的大学生的特质焦虑与留英学生相比有高度显著性差异,国内学生明显高于留英学生。  相似文献   

15.
青年大学生动态等速肌力性别差异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40名健康男、女大学生参加本项研究 ,动态等速肌力测试包括肘和膝关节的屈伸运动 ,探讨肌肉动态等速肌力的性别差异以及动态和静态肌力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 :动态肌力的性别差异与其表示方法有关 ;女生肌肉的作功功率不及男生 ,但是肌肉耐力与男生没有差别 ;动、静态肌肉力量的性别差异存在着明显的不一致性 ,不能简单地通过静态肌力的检测来评价动态肌肉功能 ;不同性别学生肢体围度大小与肌肉功能水平的关系缺乏严格意义上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数理统计法,探讨瑜伽对肥胖女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身体机能、身体形态、生活方式以及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瑜伽能有效地提高肥胖女大学生的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降低体脂比和身体各部分围度,改善身体形态,优化生活方式,促进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为肥胖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提供适宜的锻炼方法,同时也为国内外瑜伽对女性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提供实证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任婕 《当代体育科技》2020,(10):157-157,159
瑜伽是一项古老的体育项目,瑜伽能够让练习者身心合一,消除个体焦虑及紧张情绪,所以瑜伽已经深受大众认可和肯定。近几年来,部分高校利用瑜伽教学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同时也开设了相应的课程,得到了高等院校学生的普遍欢迎。本文将简单介绍瑜伽教学的现状,并重点探讨瑜伽教学给高等院校学生素质提升带来的具体作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高校体育课程建立学生选课制的实践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实践发现:新兴体育项目、趣味性、娱乐性强的项目受到学生青睐;男女生选课具有明显的倾向性;一些传统的竞技体育项目受到冷落。实践结果证明:“三自主”选课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选课制为不同系别、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学生加强交流、相互学习创造了条件,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并提出了进一步改革学生选课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陕西师范大学瑜伽协会的新学员共52人进行调查与分析。期间对瑜伽练习者进行17周,每周3次,每次1小时的隔天练习。实验结果:瑜伽锻炼者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在习练瑜伽前后及与不练习者的各项指标呈显著差异(P<0.05)或者非常显著差异(P<0.01)。结论:瑜伽锻炼对女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河南省五所本科院校大学生的主观锻炼体验进行调查,分析性别及年级对大学生主观锻炼体验的影响。研究表明:男女生在积极幸福感维度、心理烦恼维度和疲劳维度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1),且男生的积极幸福感维度和疲劳维度上均比女生要高,而在心理烦恼维度上女生比男生要高;不同年级大学生在积极幸福感维度、心理烦恼维度和疲劳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