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共党史学科体系的构建,是深入推进党史学科建设的基础工作。习近平对新时代党史学科体系的重要阐释的独特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关于党史学科的功能观方面,他强调了党史研究的目的与作用以及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关于党史著作的编写和党史文献的编纂方面,出版了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等;关于党史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方面,他指出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党的“历史决议”和党中央的有关精神为基本依据,并准确把握党史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以及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和重要人物。习近平关于党史学科体系的重要阐释为建构党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中共党史作为一门学科,经过不断的发展,历经了萌生期、初建期、成型期、挫折期、复兴期,一个由上升、下降、再上升的艰辛曲折发展运动。其中早期的党史研究为新中国以后的党史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经历了萌生期和初建期;同时建国以来的党史研究也经历了不同发展时期,对于社会主义时期的中共党史学研究可以说既有骄人成绩也存在着一些错误。那么,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史学发展的历程,如何进一步开展党史研究也就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3.
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必须切实做好基层党支部工作,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群众基础,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明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高校党史部建设的重要意义,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加强党支部队伍建设,创新党走部建设形式,建立健全支部工作制度,把党支部建设成战斗堡垒。  相似文献   

4.
世界历史发展具有整体的联系性、相关性,从宏观上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非常重要;但世界通史及全球史的研究,需要以断代史、国别史、地区史和专门史以及诸多具体方向研究为基础。世界历史的发展可以表现出整体的一致性;但更多地则表现出个体差异性。世界史学科要承担起认识世界、继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和服务社会的历史重任,应在大力培养学科建设所需要的“通才”的同时,重视诸多研究方向上各类“专才”的培养,进而为我国世界史学科整体的发展,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汉代的“顺天”自然观,主要表现为“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共生并存;崇拜上天,敬畏自然;顺应天意,善待自然。“顺天”自然观体现了汉代的环境伦理观念和生态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6.
中共党建史上的整风运动及其主要经验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整风的形式在全体党员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中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伟大创举;认真总结中共建党史上的整风运动,探索其经验教训,对于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试辨"情绪"与"情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感于感情研究领域概念术语的混乱,本作提出了一种尝试性的解决办法,认为“情绪”适宜于指称感情活动中先天的,生理的、形式的方面,“情感”则宜于指谓后天的,含有观念内容的、具体的感情活动;情绪作为生理反应,是中性的,情感起于评价活动,故具有价值属性;中外历史上人们力图认识的一般是情绪,而予以褒贬评价的别多是情感。  相似文献   

8.
当前学校管理育人的实践状况表明,人们对“管理育人”之内涵仍存在看明显的分歧,本文以管理者的角色行为为中心,厘定了“管理育人”的内涵,指出管理育人在机制上的间接性、渗透性、全方位性等重要特征,通过对管理者的日常角色行为进行分解,指明了管理育人的以下基本路径:规章制度育人;校园环境育人;实践教育与活动锻炼;具体行为的指导与干预;交往、互动中的疏导与心理辅导;管理者积极的自我形象和人格魁力展示;管理方式的濡染;条件和组织保障育人。  相似文献   

9.
“回头”是学生作中的通病,严重影响了作教学。其弊端主要表现在:(1)“回头”是培养学生作兴趣,自信心的“最大障碍”;(2)“回头”是作茧自缚,缚了思,断了脉;(3)习惯于“回头”作,易造成思维迟钝、缓慢、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因此,呼吁“一气呵成式作”的回归,尤为重要。且“一气呵成式作”的回归,既符合作教学规律,也符合当代学生的心理特征,还符合现实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影响研究”就是在“传播研究”所能提供的事实非常有限的条件下,提出文学影响的假说,并在此基础上对作家作品进行细致地分析和研究。在这个问题上,笔者不同意韦勒克等人关于“影响研究”“甚至不可能完整地研究一部艺术品”的看法,认为“影响研究”有三个阶段或三个层次:第一,提出“影响”的假说;第二,为论证影响假说而对具体作家作品进行分析,其中包括对主题、题材与情节的分析、对典型人物的解剖、对艺术手法艺术风格的对比等等,从而看出影响是否存在,如何存在,如何表现;第三,指出影响接受者如何超越影响,即“超影响”的研究,亦即研究影响的范围与限度、影响与独创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