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代有三苏,三苏之前有三曹(魏,曹操、曹丕、曹植),三苏之后有三袁(明,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都是一家有三个优秀文学家。这是我国星汉灿烂的文学历史上的佳话。苏家文事更盛,如果加上苏东坡的儿子苏迈和苏过,便是五苏了。三苏之名,始见于宋王闢之《渑水燕谈录》。在这本书的卷四《才识》中说:“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三苏在诗、  相似文献   

2.
“三苏”文化特别是“三苏”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一脉。从苏味道开始,“三苏”家文化在眉州大地不断进行历史衍进,虽历经苏氏三世不显,但苏氏家风仍然在苏序时实现了由平民向官宦的转变,在苏洵父子时期得以丰富发展,最终形成了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和为官清廉的家文化。这对于当今时代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特别是有助于形成廉洁的党风政风、纯正的世风民风、良好的家教家风。未来我国的建设发展离不开一支意志坚强、德才兼备、作风硬朗的干部队伍,这就要求必须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与家风家教关系重大,“三苏”家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值得从中汲取好的经验智慧。  相似文献   

3.
以三苏为杰出代表的宋代眉山苏氏家族对风水历来讲究,时人以及后人还产生了许多关于苏氏家族与风水的谚语、传说,但风水却不是苏氏家族兴盛的原因。在科举制较完善的宋代,良好的家族教育才是眉山苏氏家族振兴的文化保障。  相似文献   

4.
三苏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是我们应当弘扬的辉煌灿烂的重要文化。刘川眉的《眉山苏洵》、刘小川的《眉山苏轼》、熊朝东的《眉山苏辙》是最近完成的研究三苏文化的重要成果。这三部书稿的作者都是眉山当代作家,他们对三苏的研究饱含着对乡邦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的激情。他们研究的视角新颖,作品鲜活通透,采用立体用笔,展示了中国文化如何造就了三苏,三苏又如何增添了中华文化的光彩,启迪我们今天该如何去认识与弘扬三苏精神。  相似文献   

5.
三苏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是一个特异的存在。它崛起于西蜀,却对中原文化形成难以抗拒的冲击波与吸引力;它博观约取于多源文化成果,却以“兼容”“杂陈”“超越”而构成自成一体的样态与面貌;它所呈现的政治实用、文化包容、性命自得的多元化特征,却为当代揭示了具有启示意义的文化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6.
陈军 《上海教育》2014,(34):70-72
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孔子的教育目的是什么?想培养怎样的人?匡亚明有具体阐述,抄录如下: 孔子开创私学的目的,是为实现其政治思想服务的。他的政治主张……就是"仁政""德治";实现这个政治主张的力量,则是"国君""贤臣"和"良民"。他认为一国的国君是既定的,神圣不可侮的……良民人数虽多,但只是施政的对象。只有"贤臣"是孔子认为可以经过自己主观努力加以改善或培养的决定环节。  相似文献   

7.
《三苏祠》2004年第4期,何家治先生在《苏东坡真赞--三苏祠盘陀画像碑》一文中,把三苏博物馆珍藏的明代洪武二十九年(1396)刻石的《苏东坡盘陀画像碑》摄影发表,这对进一步深入研究《盘陀碑》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位教师自编一副包含10个知识点的对联送给学生,作为勉励。其对联是: 读三苏、诵三曹、研三袁、探三玄,志求三乐; 温四史、展四库、惜四孟、度四美,心羡四君。 三苏:指北宋文学家苏洵(亦称"老苏")与其子苏轼(亦称"大苏")、苏辙(亦称"小  相似文献   

9.
河南郏县“三苏坟”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苏辙及其父苏洵的衣冠瘗地,为宋以来历代文人学士所关注。近年来学术界将三苏坟的研究推向高潮,研究范围涉及三苏葬郏的成因、三苏墓葬和碑刻等内容。对近年来三苏坟研究的状况进行梳理和总结,并分析研究中取得的成绩和不足之处,对推动三苏与北宋中后期政治与党争的研究、提高三苏坟景区的文化品位和河南旅游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桂林市探索生态政治建设的途径主要有:一是党委和政府制定生态发展战略;二是环保职能部门建立"批、管、监、罚"的环境管理模式;三是政府积极参与环境整治;四是加强政府为主导的环保对外交流。这些生态政治建设途径对广西生态政治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我们曾经醉心于孕育了“一门三父子”的这片奇异土地,我们曾经流连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雄浑与豪迈,这些都是我们阅读印象中的“三苏”。“三苏”故里的眉山一小立足“三苏”文化土壤,把儿童时代的“三苏”还原于真实的生长情境,诠释着他们的教育理念——“儿童是课程的主人,是学校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人”。  相似文献   

12.
以北方游牧文化为主体文化的金代,其诗派的发展与嬗变各具特点。金初的"借才异代派",主要由一些身处异国的"望乡诗人"所组成,浓厚的"南恋"情结,构成了其诗歌最为明显的特点。崛起于金中期的"国朝诗派",为金代文学的真正代表者,其诗歌的风骨与气派,大都具有鲜明的北方文化特征。以元好问为代表的"金末丧乱诗派",目睹了蒙古灭金的全过程,因之跳动于他们诗歌中的脉搏,几乎都与这一历史事实密切相关。而其"丧乱诗",则可与杜甫"三吏"、"三别"等"诗史"之作媲美。  相似文献   

13.
在20世纪70年代回归民族、传统、乡土、现实的社会思潮与文学思潮中,台湾新世代诗人开始崛起。他们的诗歌创作沿着"文化中国"和"地理台湾"两个向度,呈现出充满活力的创新精神和新奇别致的审美气象。在"文化中国"的维度上,新世代诗歌一是借助中国神话和历史展现民族精神、追求史诗品格;二是从中国文化原型中汲取艺术精华,反思民族的历史和命运;三是通过对古典的"重写"或"改写",实现历史文本与现实文本的互文性建构,同时借鉴和化用古典诗歌意象,坚守中国抒情传统路线,重铸古意,想象乡愁,再造古典世界。这三个向度都体现出台湾诗歌鲜明的"中国性"。  相似文献   

14.
高校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教学模式改革,要以"高举旗帜、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知行合一"为指导思想,以"加强德育基地建设"为突破点,以"改革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相融合"为重点,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为途径,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为目标。在改革实践中要坚持"两个课堂三个融合":第一课堂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第二课堂为课外德育教育爱国教育等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课内与课外相融合,校内与校外相融合。通过实践该教学改革模式,培养出一大批思想政治素质过硬、职业实践技能强的大学生,受到社会好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马建元 《考试周刊》2009,(51):54-55
"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政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场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的起源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如果维护和追求本国的国家利益是美、苏对外政策最根本的依据与动因的话,那么美苏传统文化的迥异和社会制度的不同则不仅为美、苏冷战的爆发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支撑,而且充当了冷战的宣传工具。同时,势力范围的划分和争夺既是美、苏国家利益的具体体现,又为"两极化"的国际力量格局创造了地缘条件。此外,还存在美苏领导人认识的差异。所以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最终促成了冷战的爆发。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文化史上成就全面的文化巨擘,三苏的成名尤其是苏轼、苏辙的健康成长与其母亲程氏夫人的教诲密不可分。该文试从程夫人理家、劝夫、教子以及注重儿子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几方面展开论述,以推进三苏研究的进一步全面、深入。  相似文献   

17.
面对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为五大建设。"生态文明"主题的提出与发展,说明科学发展观在理论深化与实践探索中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和平崛起"是中国人选择的一条强国之路,也是一项现代化的系统工程。在这项系统工程中民主政治具有最核心的价值和最决定性的力量,它将对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产生其它任何力量难以匹敌的推动力。文章认为民主政治对中国和平崛起的巨大作用有:一、能有效地选拔陶造卓越领袖——权力代理人;二、能有效地防止权力腐败和权力庸渎;三、能有效地保障公民权利、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四、能有效地良化法制结构实行法的治理;五、能有效地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六、能更大限度地开发国民智力、提高国民素质;七、能有力地促进科学文化繁荣;八、能更多地提高国民幸福指数;九、能有效保障国家和谐稳定、长治久安;十、能更好地提升国家形象、增加民族美誉度。  相似文献   

19.
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理学经世群体,不仅是一个政治、军事集团,而且也是一个文化集团。理学和经世之学是湘军集团重要的文化来源。他们奉程朱理学为正统,以"义理"之学为文化之本,主张文化兼容,推崇"诛天下之贼"的暴力文化。这种独特的文化心态,注定了他们在政治选择上必然会与离经叛道的农民起义军为敌。  相似文献   

20.
诸葛亮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有丰富的斗争经验,是人们心目中智慧的化身,贤臣良将的楷模,但他在人才管理上有"三失"。诸葛亮在人才管理上的"失"对于班主任管理好班级,正确有效发挥主导作用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