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由于文化涉及知识、信仰、艺术、道德、习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一些能力和习惯等等,文化的复杂性不言而喻,由此也造成了翻译中诸多障碍。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很难使译文保持原作的风味。文化意象的错位时有发生。因此,在习语翻译中,译者应该时刻注意原文与译文的文化差异,最恰当地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视角,本文探讨了译者在翻译文化意象时对可能出现的亏损现象进行补偿的七种语用翻译策略:直接翻译、直接翻译加脚注、直接翻译加修饰语、直接翻译增加隐含意义、音译、直接翻译间接翻译合用、转换文化意象等.本文认为,在翻译的跨文化交际中,在确保原文文化意象不会亏损的前提下,译者应尽可能地使译文释义性相似作者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使其与译文读者的审美期盼相吻合.只有这样,译者才能真正肩负起传达原语文化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3.
英汉两个民族由于认知语境不同,对于同一文化意象常常会出现理解上的错位与缺失,在翻译文化意象时无法同时传递原作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从而出现文化亏损.异化策略中的增词法与直译加注可以有效的减少这一文化亏损,使译文既传递了原作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避免了文化亏损;同时又考虑到译语读者的认知能力,拓展了他们的认知语境,使原作的意图和读者的期盼相吻合.  相似文献   

4.
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决定了翻译离不开文化,因此,要对一种语言进行翻译,译者必须先理解这种语言的文化意象的不同背景知识,全面考虑源语所包含的文化意象因素,才能使译文符合译入语的习惯,否则就会造成文化意象的失落或错位。本文探讨了英汉语言中一些文化意象的不同表现形式和意蕴,结合人们对中西文化意象的不同理解,提出了处理文化意象的具体翻译策略,以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所要传达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文诗歌意象丰富,译者在翻译时应将诗歌的文化意象忠实而准确地传达给译语读者,当译文的语言文化信息与原诗不符时,译者要采取适当的翻译补偿手段,使中国诗歌的文化意象为译语读者所知晓和接受,从而通过诗歌翻译传播了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6.
文化意象是诗人常用的情感载体,诗词翻译应尽可能准确、完整地重构原作中的文化意象,传递其蕴涵的文化内涵。译者对原诗文化意象语义的识解直接关乎译文质量的好坏。论述从认知语言学识解理论的四个主要维度对汉诗文化意象及其翻译进行探讨,研究译者对诗中文化意象的识解操作及其对运用目标语进行文化意象重构的影响,从而为准确处理文化意象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文化意象的缺失与错位是文学翻译中的一个棘手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采取一些必要的补偿手段来弥补或调和这种缺失与错位,尽可能完整地传递原语文化意象,以达到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目的。文化意象缺失与错位的翻译补偿手段主要有文外补偿、文内补偿、替换补偿三种,从译者的总体翻译策略来看又可归为显性补偿和隐性补偿两大类。  相似文献   

8.
从文化意象词认知翻译观角度对比评析了《醉翁亭记》中概念性文化意象词和联想性文化意象词的六个英译文版本,旨在比析最佳译文并探索文化意象词的具体翻译方法。比析结果发现,各位译者在文中文化意象词的翻译上呈现翻译思想的多元化趋势,而体现融合翻译思想的翻译方法所翻译的译文则可较好地实现翻译和谐性,适应当前国际跨文化交际形势,促进文化间的充分交流。  相似文献   

9.
文化意象的翻译近年来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而对于文化意象传递过程中出现的类比错位的研究却很少见.以阐释学为理论基础,对类比错位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文化意象翻译中类比错位的取舍及翻译.结论证明,“舍”与“留”并非绝对,译者须在传递原文文化信息的基础上,能动灵活选择合理的翻译策略,以期符合读者的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10.
翻译中文化意象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使人们对翻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译文既要优美流畅,更要尽可能完整、准确地传达原作特有的文化意象。文化意象的传递是文化传递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在翻译中忽视了文化意象的意义与传递,就会影响原作整体内容的传达,甚至影响对原作意境、人物形象的把握。本文将分析和探讨文化意象的表现形式与错位, 并从接受理论的角度研究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  相似文献   

11.
赵巧红 《铜仁学院学报》2010,12(6):85-89,97
现代报刊英语引喻主要指20世纪以来近代生活各个领域的词语典故。本文从研究引喻的定义入手,力图从政治、经济、科技以及大众生活等方面去考察英语典故的起源及其意义的引申,从而进行归纳溯源,对跨文化交际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英语典故的文化内涵及汉译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语典故源头众多,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只有对它们追根溯源,才能理解其深刻含意,将其恰当地翻译成汉语。英语典故多来源于历史故事、寓言、神话传说、《圣经》及文学作品;其汉译有直译、意译、借用、加注四种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3.
习语是某种语言经过长期使用而提炼出来的短句,包括俗语、谚语、成语、俚语和典故等。英汉两种语言均拥有丰富多彩的习语,但由于地域、宗教、习俗、历史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两种不同的民族特色及文化信息。文章从文化角度对比研究英汉习语,探讨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提出英汉习语翻译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浅析英语典故的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典故是学语言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其来源历史悠久而渠道广泛。英语典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方明产生的古希腊、罗马时期,后来《圣经》化带来了丰富的典故,其后的来源越来越广,学作品、民间传说、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都在为新的典故的诞生提供取之不尽的素材。  相似文献   

15.
英语习语作为语言文化的载体,大量来源于英美社会生活、宗教信仰、文学典故和外来习语。由于英汉民族文化的个体特征,英语习语所负载的文化相应出现和汉语文化重叠,文化互补,文化冲突以及文化空缺现象。  相似文献   

16.
英语语言中有大量的典故,而由于文化因素的影响,英语典故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本文通过分析英语典故的特点,提出了具体的翻译方法和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17.
根植于特定文化的典故在跨文化翻译中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圣经》中的神话故事、人物、寓言和箴言等产生了大量的《圣经》典故,已成为英语语言的一个重要部分。由于《圣经》典故与中华文化存在诸多差异,国内译者在翻译《圣经》典故时经常碰到理解上的障碍。在此基础上,本文旨在从文化角度探讨《圣经》典故的翻译原则和方法,以期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圣经》典故翻译。  相似文献   

18.
周维 《培训与研究》2010,27(3):132-134
古典名著《红楼梦》金陵判词中就运用了不少典故,这些典故包含了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学及社会知识,意义隐讳又具有典型的中国文化特征,如何通过翻译传达其内在的隐含意义,同时又尽量保留原文的风格和文化韵味一直是典故英译中的一大难题。本文通过介绍目的论及其主要观点,指出目的论对《红楼梦》金陵判词中的典故英译具有很强的阐释力,可以引导读者来分析和理解《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译者是如何跨越金陵判词中典故英译时存在的障碍的。  相似文献   

19.
邓美云 《海外英语》2012,(8):177-178
As the classics of Christianity,the Bible has exerted a deep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culture.The great influence is mostly dedicated to the allusions of the Bible.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reflected by these allusions reveals the source of the western civilization.The paper aims at understanding the essence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western culture better by illustrating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n the basis of which the allusions to the Bible is derived.  相似文献   

20.
文学典故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与凝炼,它们在对外宣传材料中的翻译直接影响着中国文化对世界的渗透力。本文通过对文化接近理论的分析,探讨了文典英译时在语用、文化资本和文化价值三个方面可利用的文化接近,同时给出了相关例证,旨在通过文化接近帮助消除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障碍,使得外宣材料的文典翻译更加自然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