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3 毫秒
1.
学校是为人的发展而专门设置的机构,诚如教育目的所阐述的,其出发点为通过课堂教学形式,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但是,就现实而言,学校教育常为社会所诟病。学校教育作为制度化教育的产物,有其与生俱来的五个方面的不足,集中表现为制度化教育的符号化,现实上和学理上都有悖于人的发展要求。在制度化教育盛行而又无可取代时,加强符号化世界与人的生活世界之间的联系是改良制度化教育的唯一措施与手段。  相似文献   

2.
社会学习化 学习终身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强 《职教论坛》2000,(3):34-34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 :“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次性的学校教育 ,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我们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21世纪的中国应该成为人人皆学之邦。”终身学习社会是全民学习意识普遍形成的社会 ,它经历了教育社会化和学习个人化的发展过程 ,是将学习真正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手段 ,充分解放个人创造力的社会。与终身学习社会相关联的学校教育 ,其正规化、标准化、阶段化的特征不能完全满足现代人在一生中生存、发展的需要 ,而学习化社会提供的…  相似文献   

3.
二、学习化社会 :教师职责变化的诱因我们的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在教育中 ,就是《学会生存》一书所提出的崭新的概念 :学习化社会。它要求教育既要突破狭隘的学校教育的界限 ,扩展到整个社会 ,又要求教育突破局限于人生某一个阶段的界限 ,扩展到人的一生。这给传统的教育体系带来了强烈的冲击 ,也对传统的教师职责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一)教育在空间上向全社会的扩展突出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制度化的教育出现以后 ,其主要载体便是学校。这是一种目的明确、结构坚固、权力集中的体系。随着学校教育的发展 ,它逐渐成为教…  相似文献   

4.
学习--儿童的生存方式 小学教育决定着整个教育的基调,系统的学校教育逻辑始于小学阶段.作为一个儿童,在当代这种制度化教育背景下,小学教育意味着他的社会角色的获得,以及他对这种社会角色的认同.而在本质上,小学教育是一个儿童生存方式--学习--的正式开始阶段.那么,在当代社会,儿童的社会化,主要是学习化,所以,可以说,小学教育开启学习化人生.  相似文献   

5.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国际教育委员会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认为,人类正在走向学习化社会,每个人必须终身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文中明确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  相似文献   

6.
学习化社会的来临给制度化的学校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正规化、阶段化、精英化、标准化的学校教育开始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指责与批评,新的时代背景要求学校教育对这些问题做出积极的回应。因此,学校正处在十字路口,改造与创新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学习化社会是终生教育、终生学习概念进一步发展和深化的结果。学习化社会建设也是当前国内外十分关注的一个基本问题,它已经成为各国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目标和原则。由于一些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致使我国有些人对学习化社会的涵义理解不正确甚至有所误解。如认为学习化社会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做支持,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认为学习化社会是某些人的空想;认为学习化社会主要与成人教育有关,而与正规学校教育关系不大;把教育等同于学习;把学习化社会看作教育系统内部的事情;希望社会提供更多传统教育的机会,让所有人可以终生接受教育…  相似文献   

8.
学校教育是服务于社会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是挖掘出每个人应有的潜力,使每个人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社会是发展变化的,所以说现代教育要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一、更新教育观念,转变学习方式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强调的是教师善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必须紧密围绕教材和结合考试的内容去指  相似文献   

9.
受教育权是每个人都应平等享有的权利,努力实现人人平等的受教育权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基本要求,也是教育之于社会公正的一种伦理诉求。基础教育阶段的公正是教育公正之最基本的体现。基础教育作为个人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应满足每一个人的基本学习需要,为每个儿童提供高效、优质的教育服务,这也是一种必要的教育关怀。  相似文献   

10.
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立学习化社会,实现终身学习,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各国的必然选择。它一方面要求学校向社会开放,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种、多次受教育的机会,形成开放、灵活、发达、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一方面要求创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家庭、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形成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环境和氛围,使学习成为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1.
学习化社会与电大远程开放学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纪之交,伴随着知识经济兴起的学习化社会,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认识知识经济对电大远程教育的挑战,建立和完善电大远程开放学习体系,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是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在对世纪的重要任务。一、学习他社会的到来,要求教育相应地变革学习化社会是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一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学习化社会就是社会的教育化、学校化,人们都以“学习”、“成就”、“做人”为目的,社会的每个成员都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方向、内容和方法,整个社会都将成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  相似文献   

12.
学习化社会的来临给制度化的学校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正规化、阶段化、精英化、标准化的学校教育开始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指责与批评。新的时代背景要求学校教育对这些问题做出积极的回应。因此,学校教育正处在十字路口,改造与创新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学习化社会的来临给制度化的学校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正规化、阶段化、精英化、标准化的学校教育开始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指责与批评。新的时代背景要求学校教育对这些问题做出积极的回应。学校正处在十字路口,改造与创新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4.
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创新能力,党中央国务院曾多次明确指出适应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我国教育目标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四有"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经济时代、学习化社会中,学习已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因此学校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必须适应这一时代的要求,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其自主学习的意识、习惯、能力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生存心态是实践活动的“强有力的生成机制”.学校教育角色化有其广泛而深刻的生存心态根源.教育行动者的生存心态是教育场域中导致学校教育角色化的直接生存心态根源,社会行动者的生存心态是导致学校教育角色化问题的深层社会生存心态根源,国家的生存心态与教育价值取向是导致学校教育角色化的终极生存心态根源.  相似文献   

16.
学习化社会是《学会生存》中的核心主张。《学会生存》一书指出当时教育与社会,尤其是学校教育与社会的不适应状况;提出要建立一个超越学校范围、指向社会每个个体不断完善、学会学习、学习者自己教育自己的学习化社会的构想;并提出通过终身教育以及发展各个阶段的教育等措施促使其实现。学习化社会思想的教育启示在于要突破原先的教育,还原教育的本真,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从教育的本质与学生学习的角度推动学校变革,促使学生成为学习型人才。  相似文献   

17.
人类进入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如何构建以人的能力发展为核心的教育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在未来学习化社会中,随着知识总量的迅速增长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成为每个人终身学习的要求。学校教育培养学生从小具备综合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合作能力显得尤为突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为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推动学校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提供了可靠保障和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化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产物,也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校园化渗透在教育手段、精神氛围、管理方式、课程内容、物质环境以及学校成员的实践等范畴之中,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校园里每个人的行动、思想,并造就了每个人。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校园化建设深刻体现着学校管理的办学理念、育人思想,它是学校得以自存、发展的核心和灵魂。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建设时期,各种化思潮和社会思潮对校园这方净土的冲击日渐增大,学校管理只有立足校园化建设,对青少年进行卓有成效的人教育和精神熏陶,弘扬社会的进步化,才能保证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受教育权是每个公民都应该享有的权利,平等的受教育权是实现人的社会平等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一种伦理要求。基础教育作为个人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应满足每个人的基本学习要求,为所有的儿童提供学习机会。  相似文献   

20.
学习化社会是关于未来社会、教育及其相互关系的构想,学习化社会建设是目前国内外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学习化社会具有平等性、开放性、终身性和主体性等特征。要构建"人人能学习、时时可学习、以学习求发展"的学习化社会,我们必须通过对传统的学校教育乃至社会的变革来应对其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