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学中提出问题的类型主要是:陈述S是否正确?这里陈述S型如“类A的每个元素都是类B的元素”,“A(?)B”。要论证为一陈述是正确的,就意味着系统地给出包含关系A(?)B的一个证明;而要说明这一陈述不真,就意味着找到A的一个元,但它不是B的元,这也就是说一个反例。这就相当于在数学里,要判断命题为真,必须通过严格的证明,所谓证明,就是使用已经确定其真实性的公理、定理、定义、公式、性质等数学命题来证某一个数学命题的真实性的推理过程。要说明一个数学命题“若A则B”为假,就意味着找出符合条件A的对象,但不具有性质B,即找到一个反例。据此,  相似文献   

2.
公车改革问题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公车改革有利于减少公车消费,为公共财政减负;规范政府行为,改善政府形象;消除公车特权观念;杜绝公车使用中的腐败行为。因此,不管公车改革难度如何,政府都应大力促使公车改革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3.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否定之否定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反证法就是人们自觉不自觉地运用这一规律来证明数学命题的一种基本方法。以往人们一般总认为反证法是以形式逻辑学中的矛盾律和排中律为基础的。譬如要证明命题“若 A 则 B”,根据排中律,只需证反命题“若 A 则非 B”是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命题是语文课程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命题应以《语文课程标准》为准绳,以“书本”为媒介,以“关注学生发展”为目标,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命题设计要贴近生活,体现人文关怀;要重视积累、感悟和运用,尊重个性表达;要走向文本的拓展延伸,渗透整合意识,命题之后要进行全面修改。发挥命题考试对教学活动的导向性,让命题真正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而服务。  相似文献   

5.
从公共管理的视角来看,“反公地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机制,而目前解决“反公地悲剧”最佳途径是由政府出面,整合产权,优化资源配置。当前,要解决中国公立高校产权制度改革面临的“反公地悲剧”现状,政府可以通过立法来构建一个以教育产权的重新界定、整合、使用以及交易为内容,以资源的优化配置为目标的公立高校产权管理体制,从根本上避免公立高校中的“反公地悲剧”现象。  相似文献   

6.
一、提高教师对学科能力测试的理性认识和实际水平以“3 X”为标志的新一轮高考改革的真正核心是对高考自身内容的改革,集中体现在“从以知识立意为主转向更加注重能力立意为主”的命题上。2002年底,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林蕙青在2003年高考改革培训班上的讲话:“高考改革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继续深入推进高考内容改革。总体上要更加注重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命题立意要从  相似文献   

7.
玉林市于2003年和2004年,结合本市组织中考命题的工作实践,对新课改背景下中考学科命题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一、在稳定中改革、创新和发展每年中考命题必须既有所传承,又有所改革、创新和发展。为此,玉林市对2004年中考命题改革,提出了“稳中求进,稳中求新,稳中求改革,在改革中发展”这一个原则要求。所说的“稳”,指的是:1. 中考命题贯彻上述有关中考命题改革的原则和要求要保持不变。2. 各学科考查知识、能力、方法等的范围和要求,各学科知识体系的要点、重点、难点的内容和要求要基本不变。3. 各学科试卷的结…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要证明一个命题正确,必须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而要证明一个命题是错误的,十分简明而又有说服力的是举出一个反例。例如,“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这一命题,只要举出1是自然数,但它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即可说明这个命题是错误的。又如,要想说明“两个质数的乘积一定是奇数”的结论不成立,也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就行了。例如,2是质数,那么它和任何质数的乘积都是偶数,而不是奇数,这就说明这一结论不成立。这种与命题相矛盾的例子,数学上叫反例。  相似文献   

9.
哈尔滨市的中考命题始终按照“稳定、深化、发展”的改革精神,实行“3+综合”的中考命题改革方案,努力使中考命题改革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趋势,充分发挥中考命题在素质教育中的导向作用。 一、关于中考命题的理念与原则 中考命题一定要打造新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0.
回顾近年高考作之路,命题在与考生进行的“防套作”与“反防套作”的“战争”中,绞尽脑汁、煞费苦心,力求创新,避免重复“昨天的故事”,但仍处于命题的两难处境:一方面,高考作要面向全体考生,让每一个考生都有话可说,体现最大的公平;另一方面,它又肩负着选拔优秀人才的重任,要  相似文献   

11.
“物极则反”是中国辩证思维的重要命题 ,战国时期的《易传》就阐发了这一思想。但它作为一个命题 ,是由汉代京房提出来的。至北宋欧阳修发展为“物极而必反”说 ,丰富了历史领域的辩证法思想。程颐继承此说 ,视其为事物变化的必然规律 ,所谓“极而必反 ,理之常也”。王夫之依据其神化学说 ,重新检讨这一命题 ,认为物极必反并非普遍规律 ,而只是事物变化的一种形式 ,不能将它公式化。这标志着人类对事物变易法则的认识更加深化了。  相似文献   

12.
如何利用对话理论来建构现代道德教育,尤其是推进德育课程改革?这是一个大命题,很难用简单的话语在短时间内说清楚。本文仅就这个命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1.真、善、美——对话的前提 追求真、善、美是人类共同的目标,对话式教育也不例外,尤其需要真、善、美的支撑。在教育活动中,无论开展哪种形式的对话,参与的各方首先要“真”,具有“对话之心”,要毫无遮掩地敞开自己的思想,反对那种冠冕堂皇的“课堂话语”,  相似文献   

13.
政治     
2001年是高考“3 X”改革幅度较大的一年,全国实行“3 X”的省、市、自治区达到18个,其中大多数采用“3 X文综/理综”形式。“3 X”高考改革的重点在内容改革,内容改革的核心是高考命题要“更加注重对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依旧实行高考“3 2”方案的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政治单科命题,也要渗透“3 X”高考在内容改革方面的要求。也就是说,“3 2”方案政治单科高考与含有政治科目的综合能力测试,只是命题形式的不同,考核的学科范围有大小之别,而非命题指导思想的不同。2001年政治单科的高考和含有政治科目的综合能力测试的高考命题趋向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4.
20 0 1年是高考“3 X”改革幅度较大的一年 ,全国实行“3 X”的省、市、自治区达到 17个 ,其中大多数采用“3 X文综 /理综”形式。“3 X”高考改革的重点在内容改革 ,内容改革的核心是高考命题要“更加注重对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 ,包含政治科目综合考试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 ,考查考生在中学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依旧实行高考“3 2”方案的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政治单科命题也要渗透“3 X”高考在内容改革方面的要求。也就是说 ,“3 2”方案…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改革帷幕拉开的时候,许多课改专家明确提出要以高考命题思路的改革来推动课程改革,最终实现高考、课改与中学课堂教学的良性互动。高考命题思路渗透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近年来高考命题改革的“风向标”。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第37题(以下简称“第37题”)堪称是一道起示范作用的“典型例题”。笔者拟在剖析该题特征的基础上对我们的备考复习策略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6.
试题编拟的技术性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1年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中考更加成为众所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主要是中考命题如何体现“三维目标”,特别是如何体现“过程与方法”,如何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既涉及命题理念又涉及命题技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笔者承担了陕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专项研究课题:“新课程实施与中考命题改革研究”(2005.11~2007.11),  相似文献   

17.
一、判断一个命题是简单命题还是复合命题的方法我们知道含有逻辑联接词“或”“且”“非”的命题是复合命题,不含有逻辑联接词的命题是简单命题,但在实际问题中有些命题不含“或”“且”“非”却是复合命题,有些命题含有“或”“且”“非”却是简单命题,这就使得学生在判断简单还是复合命题时常常出错,下面通过实例来进行错对的辨析。  相似文献   

18.
一、知识梳理1.命题对事情进行判断的句子叫做命题,如:“人是高等动物”,“对应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反之,如果一个句子没有对某一件事情作出任何判断,那么它就不是命题,如“你爱好什么运动?”等.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可以通过举反例;要说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则需要依据公理等推理证实.  相似文献   

19.
谢梅沁 《中国考试》2023,(10):53-61
福建省根据近些年中考改革实践经验,提出“一核三层三翼”的中考评价体系,作为中考命题改革的指导理念“。一核”指中考的核心功能,包括立德树人、遵循课标、有利发展“;三层”指考查内容,包括核心价值、学科基础和行为习惯;“三翼”指考查要求,命题应遵循基础性、应用性、发展性原则。福建中考命题重点从3个方面推进改革: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评价改革,推进以课程标准为核心的“教—学—评”一体化改革,落实“双减”要求、注重教考衔接。未来福建中考命题改革应继续探索“学科+生活”的命题方向,强化核心素养考查,加强考试内容改革,引导培育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20.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体验探索发现新知的过程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改造命题并解决命题是学习“再发现”,学会探究进而学习创造的一种途径.“再发现”是相对于思维主体而言,具有一定的自身价值或认识意义的独到的思维活动.它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进行探索性问题训练、提出命题或改造命题或对命题的多种途径解决等方式来培养.“再发现”的训练要强调学生主体的独立性,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体现在创设情境与探索方法的引导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