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教师教育专业化与质量保障体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教师教育专业化是当代世界教师教育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教师教育领域的专业化研究已经成为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反过来说,教师教育的发展也需要专业化的研究。教师教育专业化与教师教育的大学化和高质量需求是联系在一起的,教师教育的大学化与教学的专业化是同时发展的,两者的目标都对教师质量产生影响,而要实现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和保证教师教育的质量需要建立教师教育的大学化制度和质量保障体系。教师教育专业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学专业化,使教师在基础教育承担的主要任务———教学具有专业性,也就是教学…  相似文献   

2.
虽然教师专业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教师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潮流,但目前仍存在教育技术教师专业水平不高、培训不到位等问题,教育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从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和外延出发,分析了教育技术教师专业化的现状,从教育技术教师的职业化发展与专业化发展两方面探讨了如促进教育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3.
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主体性发展已成为教育改革的趋势,因此基于教师主体性的视角探讨推进教师专业化过程的策略非常必要。教师专业化应以认识教师主体价值为前提,以教学实践为依托,以群体的影响力和合理的评价体系为促进,使教师自主地、能动地、创造地实现自身的专业化过程。教师主体性是教师专业化的内在动力,促进教师主体性发展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国外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和认可制度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认为,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包括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和教师培养的专业化两个方面,与教师教育专业化相对应的是教师教育的认可制度,包括建立多层级的教师证书制度和教师教育认可机构,制定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可制度和教师教育者的认可制度等。  相似文献   

5.
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在研究科南特教师教育课程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提高我国教师和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建议。教师和教师教育专业化是目前教师教育改革的主题,课程设置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环节,从课程设置的角度,提出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和衡量的标准;学术性、师范性和教学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6.
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由来、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认定、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促进方法等角度对现有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梳理,并且在对现有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的不足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解。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是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和技巧的发展,其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成功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立足校本: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群 《教育探索》2005,(11):114-115
促使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育改革的重大主题之一,也是教师教育研究的核心课题。立足校本,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加强校本研究,促使教师理论素养专业化;开发校本课程,促使教师学科知识专业化;搞好校本培训,促使教师教学实践专业化;规范校本管理,促使教师教学品质专业化。  相似文献   

8.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专业化主要包括两方面的专业化,即教师学科专业化和教师职业专业化。前者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国家所规定的学历标准,具有相应的学科知识水平。而后者则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必要的教育实践能力和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9.
教师专业化已成为全球性的教育热点问题。在西方许多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教师专业化的理论探讨和研究,并积极推进有效的实践。在我国教师专业化起步较晚,从整体上讲水平不高,发展很不成熟,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应努力提高师范院校教师的专业化程度;积极稳妥地推进教师培养模式和课程的改革;建立规范化的管理体树;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0.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是保障教师教育质量的一种国际化趋势,其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师资开放式培养的专业化课程体系构建。通过对特殊教育专业内涵的界定和对特教教师专业特质的分析,探讨了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改革中特殊教育专业化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问题。通过分析我国高等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亟待提高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和教师教育质量,对如何构建我国高等特殊教育师资开放式培养的专业化课程体系,提出了若干设想。  相似文献   

11.
试论发展性教师评价理念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要配合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就必须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质量。本文从教师专业发展着手,分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提出、对它的理解和教师专业结构的三大构成要素,指出教师自身才是他的专业发展的重要保证。但外部评价机制的促进作用也不容忽视,从而引进“发展性教师评价”概念,并从发展性教师评价对教师专业结构三大构成要素的促进分析阐述了“发展性教师评价”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中、英、美三国教师专业标准的比较与分析可发现,规范与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是我国教师专业标准的目标定位,师德为先是我国教师专业标准的特色追求,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是我国教师专业标准的核心价值诉求。相对而言,我国教师专业标准具备一定程度的先进性和后发优势,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将有助于实现我国教师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3.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历史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性等相关概念的内在逻辑关系及其发展演变的梳理,关于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各种诠释以及它们之间的历史转承,可以得到清晰的重构。教师专业发展是对教师专业化理路加以扬弃的选择,而教师专业性的诉求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依据和根本动力。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开展也有助于提升教师专业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14.
教师传统权威是教师权威内容的组成部分,通过实践考察发现,教师对传统权威有着相对无奈的感受,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以后场存在的方式影响着教师权威的整体形象。  相似文献   

15.
儒学教师观     
本文通过对传统儒学经典的主题化解读,一种建基于德性之上,又为了德性之生长和表现的中国传统的“儒学教师观”诞生了——教师即“道德创造家”、教师即“个人”、教师即“终身学习者”、教师即“批判性公共知识分子”。这对重新思考、检讨我国当前教师教育中,过于注重教师作为“技术”抑或作为“实践”的训练,而忽视教师的价值倾向、漠视教师个人经验等问题,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浅谈民族教师教育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教育理念是指导教师教育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对于师范教育院校来说,具有明确和先进的教师教育理念,是教师教育的起始条件。目前,民族教师教育理念还停留在诸如终结式师范教育、重学术轻师范、分科设学、办学行政化等理念上。严重制约着民族教师教育的发展。民族教师教育若想实现快速发展,应对的策略首先是要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教师教育理念,包括树立发展性师范教育理念、师范性特色理念、课程综合化理念、教师为本理念等。  相似文献   

17.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d the impact of teacher caring and teacher immediacy on student perceptions of teachers' credibility. While the results of the two studies conducted indicated the presence of strong main effects for teacher caring and immediacy and strong negative effects for teacher non‐caring and nonimmediacy on the various dimensions of teacher credibility (as hypothesized), significant interaction effects were observed between caring and nonimmediacy on both dimensions of credibility studied (competence and trustworthiness). In most cases, when teacher caring was low, whether the teacher was in the immediate or nonimmediate condition mad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both produced negative perceptions of teacher credibility. In contrast, when teacher caring was high, teacher nonimmediacy significantly lowered perceived credibility. Probing of the interaction results suggested that high verbal caring tends to soften the negative impact of teacher nonimmediacy. The results of these studies demonstrate that teachers should maintain high verbal caring to preserve their credibility in the classroom. Implications for teacher training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8.
教师学习的内涵是多元的。从学习过程看,教师学习是建构性学习;从学习方式看,教师学习是参与式学习;从学习结果看,教师学习是理解性学习。教师学习内涵的研究为我国的教师教育提供了依据和启示。  相似文献   

19.
儒学教师观     
本文通过对传统儒学经典的主题化解读,一种建基于德性之上,又为了德性之生长和表现的中国传统的"儒学教师观"诞生了——教师即"道德创造家"、教师即"个人"、教师即"终身学习者"、教师即"批判性公共知识分子"。这对重新思考、检讨我国当前教师教育中,过于注重教师作为"技术"抑或作为"实践"的训练,而忽视教师的价值倾向、漠视教师个人经验等问题,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The overall quantity and distribution of teacher interaction are the respective concerns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ffectiveness and research on teacher expectations. Factors that have kept both these research area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to teacher education distinct are considered. Limitations of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s that deal with either the quantity or distribution of teacher behavior are noted. Next, research that examines both indices of teacher behavior is considered. The paper ends with suggestions for how the content and sequencing of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s could benefit from an integration of quantity and distribution concer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