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记得自己还在读初中的时候,已经知道《上海教育》这本杂志了。当时她给我的印象是装帧简单、纸张毛糙、内容单薄,虽然也是图文并茂,但决不像现在这样豪华大气、质感光滑、内容充实、个性突出。当得知《上海教育》即将走过50个春秋的时候,我由衷地感叹她的不简单。这期间不知道有多少人为她的发展和变化呕心沥血,付出了辛勤劳动!  相似文献   

2.
杨荣 《上海教育》2007,(1A):36-36
《上海教育》写真上海的教育,上海的教育缩影于《上海教育》。 《上海教育》定格上海教育的关键事件,记录上海教育的杰出人物,构筑着上海教育的精神脊梁,传递着上海教育的渊源与化。《上海教育》是教育工作,尤其是年轻教育工作心目中的圣地。从1988年走上三尺讲台起,她就成了我的案头『必备,在阅读《上海教育》中,我走进了上海的教育。期盼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能走进《上海教育》,是我诸多职业理想中的一个梦。[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唐盛昌 《上海教育》2007,(1B):24-24
《上海教育》伴随我40多年的教育生涯,我也见证着《上海教育》的发展与变革,从一本普通的教育类刊物演变成如今影响越来越大的中国第一本教育类新闻杂志,我最大的感受是,她以“新·实·活”的特点紧密把握着教育发展的脉搏,为广大一线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及时的教育改革与实践信息,同时也创设了交流教育思想的良好平台。[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只闻其名,没有认真地研读《湖南教育》之前,望文生义,以为她只是一本介绍教育信息的理论刊物。直到十年前,初为人师的我在学校的阅览室中与她相逢,便立即被她那平易近人的风格、广博实用的内容、新颖深刻的思想观念吸引住了。从那一天起,我便与《湖南教育》结下了情缘。十年来,《湖南教育》不断更新,越来越好,有她相伴,我在教学中也一步步走向成熟。如今,《湖南教育》已经成为我生活中的知心朋友、教学中的指导老师、思想上的向导。  相似文献   

5.
罗文明 《上海教育》2006,(10A):28-29
记得在1998年,学校安排我任高三政治教师。不甘平庸的我担心稚肩难挑重担,就多方拜师,虚心求教,刻苦钻研中学政治教学之法。然而,我总觉得进步不大,心中始终蒙着一层阴影。1999年2月的一天晚上,我在兄弟学校一位老师家里看到一本《上海教育》(1999年第二期),匆匆浏览一遍,我就被她吸引住了。《课堂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教人怎样做人的人》《教育科研在申城》《请为学生而上课》……不正是我在寻找的东西吗?第二天,我就到邮局给自己补订了一份《上海教育》。从此,《上海教育》便成了我无声的老师,滋润着我的心田,我每期必读,并作抄,写体会,案头上的《阅读笔记》日渐丰腴,我的教学水平日渐精进……  相似文献   

6.
袁瑢 《上海教育》2007,(1B):25-26
在《上海教育》即将迎来创刊50周年之际,刊物编辑让我谈谈“我与《上海教育》。当时,我就觉得有不少事情值得一说,因为我几十年的教育教学经历与《上海教育》密切相连。那我与《上海教育》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从前到后,我认真地作了一个梳理。最后的结论是:不管是阅读《上海教育》,还是在《上海教育》上发表章,都是在帮助我成长。[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我虽然刚刚步入中年,却已经与《老年教育·长者家园》结下了多年的不解之缘。 母亲在世的时候,为了帮她老人家解除晚年的寂寞,我给她订了一份《长者家园》。每当母亲收到杂志,总是看得津津有味。看到这本杂志让母亲的晚年充实快乐,我感到很欣慰。  相似文献   

8.
读者心声     
在我对教育感到困惑、茫然的时候,有缘结识了《教育科学论坛》,从此对她爱不释手。正是她解疑释惑,一步步引我向善,给我智慧和幸福。  相似文献   

9.
读者心声     
在我对教育感到困惑、茫然的时候,有缘结识了《教育科学论坛》,从此对她爱不释手。正是她解疑释惑,一步步引我向善,给我智慧和幸福。  相似文献   

10.
读者心声     
我与《教育科学论坛》结缘于学校图书馆。从琳琅满目的期刊杂志中将她拾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它精美的封面。打开杂志,书页文字中偶尔会穿插一幅灵动的图画,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作为学术期刊,《教育科学论坛》的栏目几乎涉:及教育科学的各个方面。因为我所学专业的原因,翻阅的时候,就是我回忆相关课上教师精彩言论的时候;翻阅的时候,也是我不断学习、  相似文献   

11.
震撼心灵的一课——我教《卖火柴的小女孩》邯钢第三小学傅乃青我的童年是在摇旗呐喊中度过的,只知道喜儿、常宝、李铁梅,不知道《卖火柴的小女孩》。当我第一次读到这篇课文的时候,我被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深深感动了:整个世界的欢乐、幸福与她无缘,只有火柴头上那一点...  相似文献   

12.
编读往来     
陕西兴平市丰仪乡高帅涛:我是在上初中的时候开始看《少年月刊》的。第一次看的时候,我还以为她和别的杂志一样,可是等我把那本《少年月刊》看完以后,我才知道她的精彩。翻开她就好像走进了黄金屋里,忘记了自我,投入了书的怀抱。每次征订《少年月刊》的时候,我总是第一个报名订了全年的,因为我真的太喜欢看了。她  相似文献   

13.
意外收获     
代红新 《上海教育》2006,(9A):30-31
我和《上海教育》的“情结”还得从前年说起。 妻子在一所中学的收发室工作,专门负责报刊杂志的接收和发送,所以每天都有一大堆的报纸和刊物让我“饱眼福”。人常说“有缘千里来相会”,而我和《上海教育》却是“无缘对面不相识”,在浏览时常常被我搁在一边不予理会。有一次,星期天,天下着蒙蒙细雨,闲来无事的我躺在床上把送来的报刊一一过目,看完后便随手把一旁的《上海教育》拿起来翻看,以便再消磨一下时间。翻着翻着,我眼睛突然一亮,被里面的内容深深吸引住了,我连忙翻身起来细细地“品味”起来。看完后,我惊喜万分,连忙告诉妻子说:“过去不注意《上海教育》,今天一读原来这是一本极好的刊物。  相似文献   

14.
为老伴读书     
我订阅《老年教育》已经5年了。每期杂志一到,总是先通读一遍,然后再挑喜欢的章反复阅读。我觉得《老年教育》内容丰富,知识新颖,章虽短,却极具吸引力。最重要的是贴近读,贴近生活,不光老年人乐意读,年轻人也爱读,一旦捧起便不愿放下。老伴患有高血压,视力很差,无法读书看报,见我常常如痴如醉地阅读《老年教育》,便好奇地问:“这本书真这么好看?”于是,我便把其中精彩的内容读给她听,让她分享我的快乐。一来二去,老伴竟听得入了迷。从此,为老伴读《老年教育》,成了我们老两口不变的约定。  相似文献   

15.
编读往来     
我出生在一个“教育之家”,父母都是中学教师。很小的时候,妈妈和爸爸就轮番给我朗读《课外阅读》,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每年都订这本杂志,爸爸比妈妈还细心,每到年底就把《课外阅读》装订成册。  相似文献   

16.
《河北自学考试》伴我自学龙竹元记得还是1989年的岁末,我在一个朋友家玩,无意中,见他的书桌上有一本《河北自学考试》,我就随手拿来翻阅,看着看着,我的心就被她的内容吸引住了。从那时起,我才第一级知道有这样一本好杂志,第一次知道有自学考试这种教育形式....  相似文献   

17.
无悔的选择     
有这样一个女孩,从小就像她的父母一样,对《河南教育》爱不释手,以至于收藏成瘾,直到如今。那个女孩,就是我。多年来,是《河南教育》伴我上学读书,直至走上三尺讲台。是《河南教育》让我懂得了许多哲理和真谛,为我展现了一方亮丽的天空。  相似文献   

18.
近访苗鸿嫒     
笔者接触苗鸿嫒这个名字还是在20多年前初到教育杂志社工作的时候。特别是1989年,当时尚为青年编辑的笔者自觉不自觉地注意到苗鸿嫒这三个字。因为这三个字在《黑龙江教育》杂志出现的次数多了,写她的文章篇幅长了,老编辑们谈起她的时候欣赏、称赞的意味更浓了。但当时笔者只知道苗鸿嫒老师是一位年轻的特级教师、全国小语大赛的一等奖获得者、全国教育系统劳模。待到1992年,作为《黑龙江教育》杂志语文编辑,  相似文献   

19.
在《上海教育》即将迎来创刊50周年之际,刊物编辑让我谈谈“我与《上海教育》”。当时,我就觉得有不少事情值得一说,因为我几十年的教育教学经历与《上海教育》密切相连。那我与《上海教育》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从前到后,我认真地作了一个梳理。最后的结论是:不管是阅读《上海教育》,还是在《上海教育》上发表文章,都是在帮助我成长。应该说,在工作期间,自从知道  相似文献   

20.
有天带女儿去书店,她自己拿了本喜欢的书坐到一旁看去了。我就到畅销书架上随意翻看。拿起《爱的教育》这本书时,看书名我还以为是关于儿童思想品德教育的,翻到里面的内容一看竟是一本日记体裁的小说。再看书的介绍才知道这本意大利人亚米契斯著的青少年读物,曾经风靡世界各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