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生代农民工有着较为强烈的城市生活认同愿望,渴望融入城市生活。但是,高额的城市迁移成本、紧缺的发展机会、长期存在户籍制度、政府财力的有限性阻碍了其城镇化的步伐。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城镇化,需要在教育、社会保障与权益保障、就业、户籍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并构建"协商"型政府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2.
《滁州学院学报》2018,(1):74-80
经分析安徽省近十年来在人口、经济及土地城镇化方面的统计数据,发现:安徽省人口城镇化进度不快、质量不高,农民工数量较多、流量较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调整较慢,城镇产业集聚与配套效果不明显,城市经济发展对人口的承载力不强,土地城镇化后的经济效益尚未显现。为此建议:通过实施就近就地城镇化、引导农业转移人口有序流动、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农民工市民化分担机制等推进人口城镇化;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提高产城融合以及城市管理与服务水平来推进经济城镇化;通过保障农民对土地的合法权益及农村土地顺畅流转等土地制度改革,增强农民的市民化意愿。  相似文献   

3.
城市农民工住房现状及其解决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工是中国特定户籍制度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产物。他们在城市的住房主要是单身宿舍、工棚或合租房,不但面积狭小而且条件恶劣,与城市市民相比存在很大差距,而以往的住房政策又对他们关注较少。解决好城市农民工住房问题不仅关系社会公正与和谐,也关系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关系国家的长远发展。因此,必须从制度建设入手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变革现行土地制度,并辅之以建设流动人口公共住宅、将农民工纳入城市住房保障等政策措施,从而让这部分人群也能在城市“住有所居”。  相似文献   

4.
随着农民工家庭化迁移趋势的不断增强,子女随迁对家庭中父母行为决策的影响日趋普遍,而创业作为农民工在城市中最重要的就业形态之一,是农民工事关生存的重要行为决策。利用国家卫生健康委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监测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第一,子女随迁可以显著提高农民工在城市的创业概率,在克服可能存在的内生性和选择性偏误等问题后,可以使农民工在城市的创业概率提高33.24%;第二,子女随迁对农民工“生存型”创业的促进作用更大,而对“机会型”创业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小;第三,子女随迁对农民工城市创业的影响机制表现为:子女随迁——增强农民工在城市的身份认同——促进农民工创业;第四,鼓励子女随迁可以获得促进农民工创业和城市社会融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等“一举数得”之效应。以上发现为促进农民工在城市创业探索了一条新的渠道,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促进城市社会融合、推动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也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白田田  梁倩 《教师博览》2013,(12):21-23
<正>备受关注的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在即,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再次成为城镇化背景下的核心议题。虽然每年有1000多万农民工进入城市,但现行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方面的制度藩篱和隐性门槛,使得农民工市民化这一新型城镇化的核心难以做实。  相似文献   

6.
《邢台学院学报》2016,(1):46-49
农民工市民化是实现城镇化转型的必由之路,但是农民工市民化却面临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对城市经济、政治、社会、生态都具有重大影响。因此破除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的户籍障碍、建立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民工居住成本问题、提高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能力对促进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工市民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市民化:制约因素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市民化不是简单的让进城农民"入户"就能解决的。户籍制度是农民工市民化受阻的根本原因,但是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缺乏、农民工个人素质的低下、城市高昂的成本等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市民化进程。本文从经济学角度阐述农民工市民化的意义,分析市民化的阻碍因素,从户籍制度改革、公共文化服务、农民工教育培训、成本分担机制等方面对促进农民工市民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对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都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近年来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部分农民工选择“回流”创业,成为了带动农村发展的中坚力量。学术界大部分研究集中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民工“回流”现象研究比较少,现有的研究也主要是对农民工“回流”原因探讨。本文通过对重庆市黔江区新华乡和太极乡的“回流”农民工、地方政府官员、没有外出的农民等深度访谈的基础上,研究农民工“回流”对输出地区的影响。研究表明,“回流”农民工对输出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对起到积极的作用,地方政府应该为回流人员创造发展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民工队伍不断扩大,他们在城市生活,面临着各方面的社会风险,妥善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对于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建立一体化社保目标均具有重要意义。但户籍制度和法律等原因导致他们缺乏必要的保障,因此国家要在统筹、政策和法律方面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0.
城市农民工选举权保障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农民工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个数量庞大且特殊的新兴阶层,选举权是我国公民一项最基本、最重要的政治权利,直接关系到农民工的切身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城市农民工无论是回乡参选还是就地参选都存在着诸多问题,使得他们的选举权处于被虚置的状态。城市农民工选举权缺失的原因有:户籍制度的制约、选举程序设计的缺陷以及选举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失衡。在不突破现有户籍制度框架下,探寻保障城市农民工选举权的对策,将对整个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问题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新生代”农民工既无法回归农村政治生活又不能融入城市政治生活。成为事实上的“政治边缘人”。而 “新生代”农民工的这种“政治性贫困”主要源于目前的城乡二元体制。扫清“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的二元户籍等制度性障碍、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组织化程度、拓宽“新生代”农民工利益表达渠道、不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技能,以其政治影响力积极影响政府(或单位)的决策,才能让“新生代”农民工共享均等化的城市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其城市融入梦想。  相似文献   

12.
娄底市外来务工人员进城就业,为地区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受户籍制度、社会排斥、政策限制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务工人员无论是在工作上、生活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处于城市社会的边缘,这严重影响了娄底城市化进程和地区的稳定。因此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建立符合务工人员特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关于务工人员权益保护的立法,为该地区务工人员融入城市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3.
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农民工职业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洋 《教育与职业》2005,(13):30-31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加快,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早已突破1亿人大关,在珠江三角洲的一些地区,农民工的人数可达本地户籍人口的10倍以上。“劳务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新亮点。在今后20年里,我国至少还要推动2亿~3亿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和乡镇非农产业。进一步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对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城镇化建设,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全面小康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深圳改革开放之后,全国各地农民工纷纷涌向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农民工进城的动因是什么?农民工进城后的状况如何?这将影响到农民工今后的去向,从而影响到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文章认为,农民工离乡背井到城市闯天下,但求生存和发展;农民工在城市工作,历尽艰辛,奉献于城市又依赖于城市,但只能是没有城市身份和保障的“编外市民”,难以享受到城市人应有的社会保障。这既是深圳农民工发展的瓶颈,也是深圳城市稳定和发展遭遇到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难题。问题的症结在于目前中国的户籍制度。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改革户籍制度,使农民工获得城市身份,成为真正的市民。  相似文献   

15.
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对我国重农传统的继承,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思想的实践。促进要素“城-乡”流动是实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关键,而农业自身的要素吸引力不强、农村缺乏承接城市资源的平台和载体、户籍制度改革不彻底、地方政府官员考核机制和农地价格流转机制不健全是现阶段我国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现实障碍。应该按照“政府先行、市场跟进”的思路,畅通要素回流的制度通道,培育好吸引要素回流的市场主体,完善农村招商引资计划,引导技术、人才、资本下乡创业。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流动人口政策经历了逐步放开农民进城、要求公平对待流动人口、全面推进市民化三个阶段。由于城乡二元分割,"乡-城流动人口"和"城-城流动人口"在融入城市社会的时候面临巨大的阻力。流动人口在城市是留下、离开还是等待,不仅受流动人口自身特征的影响,而且也受流入地政府主体、市场主体以及当地民众社会包容度的影响。具体而言,户籍制度、收入水平、婚姻状况、在城市的居留时间、社会生活习惯与行为模式都会成为影响流动人口居留的关键因素。流动人口城市化治理的进程要经过户籍的城市化、身份的城市化和文化理念的城市化。为此,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政府、市场、社会以及公众等多元治理主体应同向发力,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大力提升流动人口的职业技能和收入水平;重视发挥社会组织的纽带作用;持续增强公众参与和社会互动,以促进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呈现五大趋势,主要表现在向经济较发达的中小城市集中:在城市出生的农民工随迁子女新生代入学规模日趋庞大;农民工随迁子女主体开始进入高中阶段:规范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将成为一段时期内城市学校发展的突出任务;农民工随迁子女流出地农村、乡镇校舍闲置大幅增加。各级政府要从国家战略高度认识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要意义。建议提前规划中小城市教育布局,引导农民工随迁子女流入中小城市。缓减大城市人口压力;条件成熟的地区在城市管理中实施学籍管理代替户籍管理试点,也可探索实施异地中考和高考:因地制宜规范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同时,强调流出地政府要科学预测适龄人口、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最大限度发挥学校规模效益,利用闲置校舍发展学前教育,避免教育浪费。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在农村的全面实施,城市也开始对本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但是,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却未能纳入“两免一补”政策的享受范围。免费义务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政府有义务为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公民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由于现行义务教育投入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义务教育法也没有明确规定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经费的承担主体,大多数农民工随迁子女被排斥在城市公办学校和享受“两免一补”政策的范围之外。建立由中央政府、流入地政府和流出地政府三方按比例共同分担机制。将农民工随迁子女纳入“两免一补”政策的享受范围,是保障农民工子女教育平等权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9.
新生代农民工渴望在城市就业、生活,渴望被城市接纳并最终扎根城市,但是由于受到制度、社会以及个人因素的制约,这一群体市民化的道路注定不能一帆风顺。调查发现:二元户籍制度、收入低且不稳定、住房问题、参保率低、长期留城信心不足等是制约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障碍因素。现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构建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收入的保障机制、农民工社会权益保障、推进住房制度改革、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等方面,提出了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路径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城镇化是中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如何推进“人的城镇化”是“新常态”下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本文采用2004-2013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运用考虑固定效应的面板数据分位数回归识别户籍人口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和发展模式,研究发现:(1)中国户籍人口城镇化推进缓慢,城市间存在两极分化,但在近些年有所改观,继续提高低水平城市城镇化率是摆脱城市差距、加速新型城镇化的重心。(2)工业化是中国推进城镇化的首要动力,尤其对于非城市群城市。(3)第三产业正在成为中国推进城镇化的新兴力量,特别在城市群城市,城镇化发展模式逐渐由工业化主导转向第三产业主导。(4)对外贸易是中国推进城镇化的重要力量,中国工业出口产品多来自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城镇化发展带来的高昂劳动力成本而出现衰减。(5)政府推进城镇化应该适时适当干预,使“土地城镇化”与“人的城镇化”相匹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