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研究性阅读”,也就是教师尊重学生个性,开发其语文学习潜能,促进其发展,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语文学习的合作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与传统的以“讲”为主的教学相比,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也成了语文课堂上的重头戏,教师的角色也随之相应发生了转变,真正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成了学生学习语言的“点拨者”。如何进行高质量的“研究性阅读”,真正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让“研究性阅读”走上理性化的轨道,实为当前小语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下面我对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中潜在的几个典型误区进行罗…  相似文献   

2.
今天来的茶客打算对研究性学习“龙门阵”一番,这可是个佐茶的好话题。在他们发表高见之前我先发表一点“低见”。研究性学习的灵魂无疑是创新。因此,它带给我们的观念可能比研究过程更有价值:它真正把教学的落脚点,由教师主体转向了学生主体。研究性学习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科学精神包括怀疑、批判、求真、宽容等因素,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开放、自主和平等的环境,显然有助于形成这种精神。同时,研究性学习没有追求“成果”那样的功利性目的,研究本身就是目的,它追求的是研究过程中学生智慧的燃烧、精神的拓展和心灵的飞翔,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人文精神。我同意这种观点:研究性学习不是“新瓶装旧酒”式的“启发式教学”或“发现式学习”。它不是教师启发学生思考,不是教师张开口袋引诱学生往里钻,不是举一反三而是“无中生有”;它不追求科学结构的构建,不是去欣赏现有科学宫殿的美轮美奂,更不是重复前辈科学家的足迹,而是异想天开的精神探险。当然,这决不意味着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与教师无关。我认为,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既是与学生同行的平等探求者,又是他们智慧的启迪者和方法的指导者。在具体的技术操作上,教师应该怎么指导?———我们还是听听今天这几位老师的发言吧。  相似文献   

3.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以探究活动为过程的综合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的是“指导”而不是“传授”。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一种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情景和途径。学习者将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4.
语文研究性学习着眼于改变学生语文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偏重于机械记忆和理解,习惯于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形成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的主动学习方式。为此我探讨试验了语文研究性学习三阶段模式,即“课前紧张研究、课上愉快合作、课后轻松运用”的教学模式。 现以《理想的阶梯》为例谈谈语文研究性  相似文献   

5.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其目的是改变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语文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推进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  相似文献   

6.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研究性学习的着眼点是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为此,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研究意识、研究精神的培养,积极构建研究型课堂教学的模式。而阅读教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性学习的活动舞台,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把学生培养成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使他们养成研究性学习的习惯。一、阅读内容:由课内到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就是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粮食来滋养我们的学生,让…  相似文献   

7.
今天来的茶客打算对研究性学习“龙门阵”一番,这可是个佐茶的好话题。在他们发表高见之前我先发表一点“低见”。研究性学习的灵魂无疑是创新。因此,它带给我们的观念可能比研究过程更有价值:它真正把教学的落脚点,由教师主体转向了学生主体。研究性学习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科学精神包括怀疑、批判、求真、宽容等因素,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开放、自主和平等的环境,显然有助于形成这种精神。同时,研究性学习没有追求“成果”那样的功利性目的,研究本身就是目的,它追求的是研究过程中学生智慧的燃烧、精神的拓展和心灵的飞翔,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人文精神。我同意这种观点:研究性学习不是“新瓶装旧酒”式的“启发式教学”或“发现式学习”。它不是教师启发学生思考,不是教师张开口袋引诱学生往里钻,不是举一反三而是“无中生有”;它不追求科学结构的构建,不是去欣赏现有科学宫殿的美轮美奂,更不是重复前辈科学家的足迹,而是异想天开的精神探险。当然,这决不意味着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与教师无关。我认为,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既是与学生同行的平等探求者,又是他们智慧的启迪者和方法的指导者。在具体的技术操作上,教师应该怎么指导?———我们还是听听今天这几位老师的发言吧。  相似文献   

8.
当前,“研究性学习”的热潮席卷教育界,这是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结果。“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的关键就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它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即创新性和实践性,这也是语言教学的两大特点。近年来,我在英语教学中紧紧围绕让学生学会学习(Learntolearn)、学会生存(Learntosurivive)、学会运用(Learntouse)的“三L目标”,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活动,其中之一就是利用“英语课前值日报告”开展“研究性学习”。“英语课前值日报告”,很多教…  相似文献   

9.
张革 《宁夏教育》2005,(3):43-43
“研究性学习”的实行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师需要以革新的行动来落实“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更求。改革教师团队的心态和教育环境,使学生成为“学习型组织”。这样,倡导教师的“行动研究”也就势在必行了。教育中的“行动研究”就是教师的“课程行动研究”。所谓“课程行动研究”是一种基于研究的问题解决过程,其研究的主题源于学校环境的脉络;  相似文献   

10.
今天来的茶客打算对研究性学习“龙门阵”一番,这可是个佐茶的好话题。在他们发表高见之前我先发表一点“低见”。研究性学习的灵魂无疑是创新。因此,它带给我们的观念可能比研究过程更有价值:它真正把教学的落脚点,由教师主体转向了学生主体。研究性学习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科学精神包括怀疑、批判、求真、宽容等因素,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开放、自主和平等的环境,显然有助于形成这种精神。同时,研究性学习没有追求“成果”那样的功利性目的,研究本身就是目的,它追求的是研究过程中学生智慧的燃烧、精神的拓展和心灵的飞翔,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人文精神。我同意这种观点:研究性学习不是“新瓶装旧酒”式的“启发式教学”或“发现式学习”。它不是教师启发学生思考,不是教师张开口袋引诱学生往里钻,不是举一反三而是“无中生有”;它不追求科学结构的构建,不是去欣赏现有科学宫殿的美轮美奂,更不是重复前辈科学家的足迹,而是异想天开的精神探险。当然,这决不意味着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与教师无关。我认为,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既是与学生同行的平等探求者,又是他们智慧的启迪者和方法的指导者。在具体的技术操作上,教师应该怎么指导?———我们还是听听今天这几位老师的发言吧。  相似文献   

11.
李建新 《现代语文》2008,(11):151-152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根据高中语文学科特点和信息加工理论,组织高中生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属于学科主题研究性学习的范畴,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感悟性等特点。语文教师是学生“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语文教师组织、促进、参与语文研究性学习,与学生一道开发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2.
人类的进步与发展时时刻刻都离不开学习,而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想给孩子的学习画上条条框框,让他们用规定的方法,规定的模式去学习。这样往往效果适得其反,我认为让“自由”滋润孩子心田才是培养学生自主意识、丰富学生自我体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所谓“自由”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自己学习,自我成长,从而达到“自育自学”的一种。下面,我将浅谈一下我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自育自学的点点滴滴。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的高中课程计划的颁布实行 ,“研究性学习”便日益成为中学教师关注的焦点。那么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为什么提出研究性学习 ?中学语文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 ?本文试图对以上问题做一探讨 ,以求正于方家。一研究性学习是一门课程 ,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 ,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 ,就是研究性学习过程。它以学生自我探究活动为主线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以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宗旨 ,是一门适应新世纪新需求的崭新课程。研究性学习旨在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  相似文献   

14.
一、研究性学习“师生互动合作模式”的产生 一些学校在进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出现了两种不良倾向。一种是“牵牛式”,表现为教师做,学生看,学生跟着教师亦步亦趋,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一种是“放羊式”,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研究过程不闻不问,放任自流,严重影响研究的进程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两种方式都违背了研究性学习的宗旨,活动效益低。针对以上现象,我们提出了研究性学习“师生互动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15.
1 “研究性学习”与新课程标准上海近几年在部分高中学校进行了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和研究。“所谓研究性学习 ,广义的理解是泛指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 ,在目前的实践中 ,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通常要围绕一个需要探究解决的特定问题展开 ,所以又称之为‘主题研究学习’。”2 0 0 1年秋季 ,“研究性学习”以课程的形式 ,正式出现在高中的“综合实践课程”中。但在初中 ,并没有明确提出这样的概念 ,而笔者在研读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 ) (以下简称…  相似文献   

16.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或跨学科领域选择、确定学习的课题,以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研究性、探索性学习的过程。这是一种模拟科学研究的情景和过程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所谓“‘研究性学习’教学法”,也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课题学习为载体进行研究性学习,从而提高发展性学力的教学方法。1、新课的“研究性学习”教学。①单篇课文可以设定一个或几个微型课题作为必做课题。如《拿来主义》可以设定研究课题“《拿来主义》的形象说理”、“从《拿来主义》看鲁迅的文化观”、“‘拿来主义’的社会意义”等研究课…  相似文献   

17.
“研究性学习”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强调而被提上了研究日程。它“不仅仅是转变学习方式,而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①。因此,“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必然要求教师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正是提倡研究性学习的双重目的。”②。  相似文献   

18.
在语文教学中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实就是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运用“问题教学法”使学生依据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提出问题,进行课堂讨论研究,养成学生自主学习、勇于探究的好习惯。这种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以学生的提问为研究性学习的切入点,以创新思维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这与新课程改革主张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从而提高其学习能力的精神是一致的。“问题教学法”在语文教学实施中的正确运用,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恰当地把握、驾驭好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9.
一、实验背景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内外部原因的影响,语文教学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之中。“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口头上。具体来说,课本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在全球呼唤“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当今时代,语文教学的这种封闭状态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要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对于语文学习而言,研究性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方式。针对目前研究性学习方式推广过程中的某些误区,我们提出“迷你课题”的实验方案,是要明确倡导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立意所在,并且选择合乎实际…  相似文献   

20.
“研究性学习”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是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具体地说 ,“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专题进行研究 ,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其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强调主动探究式学习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怎样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 ?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没有统一的要求 ,根据上海、江苏等地的经验 ,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 10个步骤 :   1 制定开课方案。学校根据国家课程计划和本校的实际情况 ,制定“研究性学习”课程设计方案、实施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