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学的发展总有着传统的前后相因。中国文化中很突出的一点是史官文化。受此影响,古典小说在其漫长的发展路向中,一直受着史官文化因子的制约。古典小说正是在史传文学精神的烛照下,对史传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叛逆。这种继承与叛逆,几乎决定了后世小说创作的基本发展路向。当代小说的创作史就是一部继承经典和背离经典的发展史,这无疑深受古典小说发展路向的制约与影响。  相似文献   

2.
由于20世纪初中国落后的现实和委顿的精神状况,最先出现的文学潮流与文本都带有一种叛逆的倾向,这种倾向成了世纪初文化潮流中一种革命性的文化资源,标志着清醒的理性批判精神的叛逆文学的出现。  相似文献   

3.
文章论述了"创造性叛逆"的内在含义及其表现形式,指出创造性叛逆是文学翻译的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它对翻译文学的传播与接受具有重大而积极的意义;文章进一步讨论了创造性叛逆与有意误译,创造性叛逆与增译,创造性叛逆与省译(节译),创造性叛逆与个性化翻译,创造性叛逆与编译、转译和改编以及创造性叛逆与译入语文化的关系;指出对待创造性叛逆必须持科学辩证的态度,切不可将创造性叛逆与错译、讹译和滥译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叛逆及其教育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亚当与夏娃通过反抗上帝确立起人类自身的开端以来,叛逆就成为了人类精神发展史中一个亘古的主题,神话、哲学、文学中充满了对叛逆的讨论与描述,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总是与叛逆有着密切关系。人类自身就是一个叛逆的物种,他是在不停的叛逆中创造着自己的文明。从某种意义上说,叛逆是人类自身的一种潜在本能。同时,它也是个体成长史中一个不可逾越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创造性叛逆是文学翻译的必然性.文学语言的开放性和文学文本中包含的不同文化元素是原因之一。同时,译者自身的文学素养、主观精神世界和译语文化背景也是影响要素。创造性叛逆是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形式之一,表明译者不再是原作者的“仆人”.而是一定程度上的自由个体.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翻译观中,“忠实”一直被认为是最高标准,然而绝对的忠实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叛逆在翻译中普遍存在,在文学翻译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以文学翻译作为研究对象,在明确了创造性叛逆的涵义及其必要性的基础上,以庞德的翻译思想及其译作的影响为个案,探讨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对于推动目标语文学的发展以及推广源语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忠实与叛逆的关系应该在准确并全面理解“忠实性”的基础上重新进行定位。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八十年代,朦胧诗以一种独特的姿态登上了文学的舞台,成为影响一代诗风的文学现象."朦胧诗派"以思想上的叛逆和艺术上的反动向中国传统诗歌提出了双向挑战,以新的审美态势冲击了长期在"民间"文化掩饰下的文学惰性,开启了中国新的文学时代.更为重要地是:朦胧诗的出现标志着"五四"精神中最重要的部分--"个体意识"的重新觉醒,个人的价值重新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8.
自从亚当与夏娃通过反抗上帝确立起人类自身的开端以来,叛逆就成为了人类精神发展史中一个亘古的主题,神话、哲学、文学中充满了对叛逆的讨论与描述,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总是与叛逆有着密切关系。人类自身就是一个叛逆的物种,他是在不停的叛逆中创造着自己的文明。从某种意义上说,叛逆是人类自身的一种潜在本能。同时,它也是个体成长史中一个不可逾越的主题。个体的成长就是不断反叛旧我、创造新我的过程,个体就是在不停的反叛中成长起来的。  相似文献   

9.
胡风的文学批评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特征,这从胡风所认同的文化断面的价值观来观照,可以发现,胡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观的三大文化支点分别是以“五四”为代表的新文化的认同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叛逆、由“人的解放”导向“社会的解放”的认同和“主观战斗精神”高扬。由此决定了胡风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核心是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0.
窦汝芬 《广西教育》2009,(33):74-75
翻译标准强调对原作及原作者的忠实,是表述方式的一个共同的理论内核,而文学阐释否定了文本的绝对意义,使翻译中的忠实丧失了理论可能性,是对整个传统的翻译标准体系的“叛逆”。但这种“叛逆”也促成了翻译研究的描述性转向.从而极大地拓宽了翻译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11.
张恨水的文学创作体现了新文学与旧文学,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现代精神与民族传统,以及时代潮流与作家的自主责任这一系列矛盾中的文化内涵。本文着眼于张恨水创作的通俗性,文学与文化的互动性,将张恨水置于更大的“文化现象”范畴之内,从而揭示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张恨水的个案意义。  相似文献   

12.
80年代中国先锋文学在当时文化语境中的初衷,是反对"文艺载道"等要求和标准。先锋派所体现出来的核心艺术精神应该是反抗和否定,而文学史对于"先锋"文学的界定则比较混乱。汪曾祺被"先锋"作家们尊为"源头",但二者之间的归宿又迥然不同。广义的"先锋文学"被认为是有地域性和时间性的,当代文学史上的"先锋文学"是针对当时的中国经验而言的,而汪曾祺的小说不存在过时的问题,它们在产生的当时就产生了文学史的意义。而随着时光推移,它们依然独特,并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汪曾祺和受他启发的"先锋"作家们有着真正的区别,这些区别有助于人们重新认识中国的"先锋文学"。  相似文献   

13.
宗璞《野葫芦引》为探讨作家在文学记忆与历史细节的缝隙间如何经个人文学小传统而浸润出深厚而别致的审美底蕴提供了极具价值的个例。从文学传统的内在融合来看,《南渡记》《东藏记》在女性视角与知识分子心态的描摹上显现了独特的艺术价值。同时,作家对于战争的书写与关于历史的看法也将《西征记》里对世态人情的表现作了更为细致的审视。而已经完成的三卷本小说文本中对“野”这一小说诗学的建构方式.则从文学范本选择与长篇小说文体自律性的关联中为趋向世情/虚构流向的史传诗学提出了切实的当下指向.  相似文献   

14.
当代诗人唐亚平以清新的文笔书写爱情;以“自白话语”反叛传统;以“身体”解构传统的生死与爱情.反叛中涌现出超越;解构中弥漫着高尚.而唐亚平始终没有在诗歌里放弃“抒情”的本质.文章意在将诗人唐亚平纳入此框架中,以田园与乡愁、爱情与自白、反叛与超越来探讨抒情传统的延续问题.  相似文献   

15.
张之路作为一个“半路出家”、先理而后文的儿童文学作家,在创作中受到了长期伴随其生活的自然科学及其高级形态——科学技术的影响,而形成一种“自然科学情结”,在大量表现于其创作中的同时又伴随着一种反思的精神,从而使张之路的儿童文学创作在保持儿童喜闻乐见的趣味性还具有了一定的思想高度。张之路的创作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对文理学科的融合,而且是一种高层面的融合。  相似文献   

16.
《共和国文学60年》是一部研究型文学史,既完整地展示了共和国文学60年的文学成就,又是分别独立的四本有学术个性的研究著作。对十七年和文革文学,作者试图进行历史还原,以史料爬梳重新切入这段文学史,对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多以文学批评为基础,对重要的文学现象进行审美解读和理论分析。这部文学史既承续了传统史学“辩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传统,也兼顾了文学批评的评判职能,发挥了写作者的文学审美力和思维分析力,构成了对已有文学史的超越和突破。  相似文献   

17.
从1985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创新座谈会"开始,关于"重写文学史"的研究日渐高涨,在这一潮流的冲击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得到了刺激性的发展,而以鲁迅研究最为突出。本文旨在通过"重写文学史"潮流中鲁迅研究的实例,来反思现代文学学科发展方向,为"重写"这一永不终结的命题做个简单的梳理。  相似文献   

18.
古代白话文学对载道的古文文学的反叛姿态及其大众化的特色,不仅为五四新文学反对僵死的古文文学提供了历史的镜鉴,还影响了新文学的价值立场和审美取向;历史进化的文学观中的“正统情结”,不仅证明着白话文学的合理性、合法性,而且从中国文学的历史传统中梳理出“言文合一”的历史脉络,为白话文学提供了成为文学“正宗”的历史依据,带有浓郁的寻根意味。  相似文献   

19.
作为"英语诗歌之父"的乔叟影响了中世纪以降几百年来的文学创作。尽管身处"黑暗"的中世纪,并深受当时欧洲各国"权威"文学传统的影响,但乔叟依然用自己的现世"经验"对信仰"权威"进行了颠覆。这种颠覆具体表现在乔叟作品的叙事框架以及人物形象上,由此,他为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加上了浓重的一抹,为英语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胡风人生与艺术追求的独特性首先可概括为一种"透彻的真实"。这种"透彻"来自于对现代中国最底层的富有质地的体验。这与其称之为"现实主义",还不如根据他坚守文学的社会介入需要,努力推动直面底层生存真实的追求,将之总结为文学上的"社会派"。胡风文学追求的成型在很大的程度上得益于他对鲁迅式的独特"社会派"文学传统的认同和体验,是这一文学的壮观景致让他从中汲取了巨大的力量。当然,较之于鲁迅本人,作为文学思想家的胡风似乎承受了更多的理论的压力,也依然存在着某种无奈的对真相的"牺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