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媒》2000,(5):14
1月19日,国务院发布<外国记者和外国常驻新闻机构管理条例>. 2月1日,新闻出版署要求加强报纸行业技术改造管理工作,并上报各地主要报社"八五"技术改造规划. 2月6日,新闻出版署发出<关于对期刊发表纪实作品加强管理的通知>.  相似文献   

2.
在众多抗击“非典”的纪实作品中,学习出版社出版的《众志成城颂——中国人民抗击非典纪实》一书颇具特色,在读者中引起很大反响。为此,记者采访了这本书的总策划、学习出版社总编辑宋镇铃。  相似文献   

3.
《传媒》2000,(5)
l月19日,国务院发布《外国记者和外国常驻新闻机构管理条例》2月1日,新闻出版署要求加强报纸行业技术改造管理卫作,并L报各地主要报社“八五”技木改造砚划。2月6日,新闻出版署发出(关于对期刊发表纪实作品加强管理的通知)  相似文献   

4.
近一个时期,“纪实热”以期刊为主要舞台着实热闹起来。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说,纪实作品创作和出版的兴起,本是一件好事。但是,令人担忧的是,随着这种“纪实热”的逐步升温乃至“高烧”而伴生出来的种种“病态”和“后遗症”,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比如,一些纪实作品背离了我们的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暴露出不良的政治思想倾向。这类作品借“纪实”  相似文献   

5.
纪实,是一种手段,一种风格。电视媒体制作纪实作品的手法很值得我们广播人借鉴,并可以把它有效地运用到广播作品中。虽然广播与电视相比,缺乏画面优势,有很多元素受到限制,但是听觉与视角的转换使纪实在广播节目中也成为可能。积极运用有特点有个性的声音效果,记者动情用心地去捕捉,广播也可弥补画面的不足,甚至更有冲击力。广播纪实作品更富有现场感,也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相似文献   

6.
管贤强  MU Xiao-yong 《编辑之友》2018,(1):98-101,107
20世纪初,外国翻译作品正式入选现代语文教科书,并逐渐成为语文教科书选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现象已引起教科书编辑出版研究者的关注,但其研究成果多局限于对某一时期选文编制特征的分析,鲜有研究关注外国作品选文编制与编辑群体之间的内在关联.鉴于此,本研究聚焦民国时期语文教科书外国翻译作品的编辑群体,研究发现:在救亡图存的时代召唤下,经过新教育洗礼后的教科书编者更容易对外国翻译作品选文认同;教科书编者译者身份、同人关系、师友情谊影响外国选文编选;教科书编者所在出版社的意识形态对外国翻译作品选文产生影响;教科书编者身份的复合体影响着外国翻译作品选文的编写.  相似文献   

7.
从访谈结果总体上看,驻华外国记者的看法包括五个方面:第一,在中国的工作环境日益改善.比如:采访比以前更容易,采访时遇到的干扰比以前少等.这种积极评价主要来自在中国工作时间较长的外媒记者;第二,外国记者普遍认可中国外交部做出的贡献;第三,采访政府高官仍然是挑战;第四,与在北京不同,外国记者在中国其他地方采访有时会遇到某些地方官员干扰;第五,西方记者与亚洲记者观点不同.一些来自亚洲国家的记者认为西方媒体确实对中国有偏见,而西方媒体记者普遍否定这种看法.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初期,在国共统一战线新形势的鼓舞下,被称为红色中国的陕甘宁边区中心延安,再一次成为外国记者瞩目的焦点,中共领导的新四军和八路军在前线英勇杀敌所取得的战绩,也是外国记者争相报道的新闻.无论从记者的活动还是报道作品来看,以延安为象征的红色根据地的崛起,在当时已构成国际新闻界对中国抗战报道的重要一翼.  相似文献   

9.
2001-2002年中国电视纪录片描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和2002年度国产电视纪录片总体发展平稳,没有奇峰突起之作。纪录片题材宽容度较大,部分纪录片表现出了关注主流社会问题和重大历史事件的自觉;有关人与环境关系的题材增多,而且制作质量比以往更精致;普通人题材依然占据这两年度纪录片作品的主体,但总体来看,这类纪录片依然欠缺对普通人群的真正关怀,呈现出记录的表面性和琐碎性。从创作手法和风格上看,这两年的纪录片几乎都采用纪录手法。一部分作品纪实手法更纯熟,制作更精良,另外多数作品的纪实手法比较粗糙。2001、2002年纪录片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与争议纪实手法、多样化与纪录片本体价值的表达;市场化与评奖问题;“电视台制造”与民间作品问题。  相似文献   

10.
现实题材电视剧《静静的白桦林》以它关注当下、关注现实、关注时事热点的选材品格充分彰显了作品的纪实之美,成为反映农村医疗体制改革和青年志愿者生活体验的优秀范本。本文试图从角色的文化属性、角色的情感历程以及角色的叙事功能三个方面来评析作品的纪实美,同时也指出其美中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1.
前几年,一本"作家版"的《中国农民调查》曾引起关注.我始终认为,比起中国作家,中国记者对国情应该有更深厚的积淀、更敏锐的思索和更准确的把握.那么,为什么不能写本"记者版"的《中国农民调查》呢?  相似文献   

12.
<正>2021年初,旅居美国的熊猫“丫丫”与“乐乐”开始出现健康问题;2023年,熊猫“乐乐”意外死亡,熊猫“丫丫”和旅居日本的熊猫“香香”等先后被中方相关机构护送回国,引起国内各界对于旅居外国熊猫的健康状况、生活环境、饲养条件的高度关注。大熊猫作为我国的国宝,逐渐成为我国媒体积极打造的国家形象符号。但外国媒体如何设置关于熊猫和中国的媒介议程,即在报道中如何呈现熊猫的媒介形象和中国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3.
这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图书出版业空前繁荣,出书品种之多,题材领域之广,都给人以目不暇接之感,其中人物传记和纪实类作品就是一个颇有人气的亮点。这类著作在题材上以评述不同时代的风云人物、记录重大历史事件为主,评说古今,追索中外,在写作风格上进一步贴近读者、贴近生活,追求雅俗共赏,老少咸宜,很快占领了大量阅读市场。笔者在写稿之余打开搜狐网,在其“传记与纪实”目录下随意选择了一家网站,映入眼帘的这类书籍就有数百种之多,从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到今天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从举世闻名的大事件到鲜为…  相似文献   

14.
近日,一台小小的电脑引起不同寻常的关注,原因是它摆在了“两会”发言人的面前。坐在发言人位置上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不像以往的发言人那样手握一摞材料,而是在电脑前边轻点鼠标边介绍情况。一位外国记者率先注意到了这一变化,认为这象征着中国网络民意的重要发展。那位外国记者更直接将问题抛给发言入:“您是否认为中国社会的网络化有助于政治民主化和对官员的监督?”赵启正的回答令人欣慰:“中国的网民在八年间扩大了三十倍,  相似文献   

15.
论纪实     
大型电视纪录片《望长城》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立刻在全国引起轰动效应,朱羽君教授以《屏幕上的革命》为题进行过述论,随后,《望长城》的总导演刘效札又与军事记者冷冶夫合作,写了一篇《纪实论》,以纪实的标准对中央电视台军事部播出的2000部纪录片进行了总结.一时间,“纪实”的狂澜席卷了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电视台.一些电视台的编辑记者们言必称“纪实”,创作必模仿“纪实”,而不论自己是否从真正意义上理解、认识了“纪实”.更有甚者,一些编辑记者将“纪实”作为一种时髦去追去赶,不顾题材、内容是否合适.一律以“纪实”为准,还有一些人更以‘”本片无一句解说”为荣耀,将创作手段作为创作目的去追求,造成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本末倒置.针对目前情况,笔者欲就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纪实”的地位、作用和意义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6.
历史文献纪录片是以历史文献资料为基础,运用以纪实风格为主的影视艺术手段来表现过去历史的一种音像作品。这种以照相.录音.录像为手段,以电视为载体传播的音像资料能更形象地再现历史,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特别是一些反映重大历史题材的文献纪录片,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  相似文献   

17.
2008年10月1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第537号国务院令,决定自2008年10月17日起,施行新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采访条例》。新条例中,外国记者来华采访不再必须由中国国内单位接待并陪同;记者赴地方采访,无需向地方外事部门申请,只需征得被采访单位和个人同意等等内容。受到外国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和普遍欢迎。  相似文献   

18.
侯雅俊 《青年记者》2016,(22):43-44
两大误区 纪实人物作品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一个“真”字.受众之所以青睐纪实,就是冲着“真”而来.失真,是纪实作品之大忌,是从根本上的离经叛道.其他作品的创作,或许可以闭门造车,可是纪实性人物作品的产生,采访是必经之路.但是,采访谁,如何展开采访工作,有两大误区,必须慎之又慎. 1.家眷参与 拍摄纪实人物作品,特别是英模人物,主人公的家眷备受关注.因为通常情况下,英模人物在受众的眼中,往往都是“高大全”的工作形象.出于好奇,受众更希望了解生活中的英雄,一睹他们生活的细节,挖掘英雄的人生轨迹,探究更多新鲜的、过去不知道的事情.于是,家眷就成为人们探究细节的关键人物了.  相似文献   

19.
正作为一名地市级广播电台的记者,近几年我创作的五篇作品获得了国家级新闻奖,这些作品均是历史题材作品,因此在历史题材作品的创作上笔者积累了一些经验,对今后同类题材的创作或许能给同仁带来一点借鉴。纪实层次上的史家眼光纪实是历史题材作品的第一特征,正是通过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那曲折跌宕情节的纪实性报道,才使作品深入人心。而新闻作品纪实层次所要求的就是作品的素材必须真实地来自历史"现场"。但是很多记者在接  相似文献   

20.
一本近距离接触驻华外国记者,揭示其职业意识、报道方式和生产特征的访谈录<中国怎么样:驻华外国记者如何讲述中国故事>近日由南方日报出版社推出.这是作者以中外深度报道实践为对象、进行新闻生产社会学研究的又一成果,也为国际传播领域的研究贡献了鲜活素材,同时又给国内记者借鉴外媒报道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