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伯乐常在     
黄剑秋 《今日教育》2007,(2S):59-59
韩愈的《马说》一文脍炙人口.流传了一千二百多年.文中说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由于伯乐难得.千里马常被埋没.只能“骈死于糟枥之间”一千多年来.大家认为韩愈已经把“千里马”的问题说透了.也就是说.只要找到了伯乐.千里马就在眼前。然而.有一点至关重要的问题韩愈却没有告诉我们:千里马该如何主动寻找伯乐?  相似文献   

2.
韩愈在《杂说》的《说马篇》中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先有伯乐,后有千里马,担心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如此怀才不遇,类似韩愈心境的在大中专毕业生分配中颇有市场。以“过犹不及”为特征的“中庸之道”羁绊着一些大中专毕业生的思想,把与世无争,“藏才隐智”作为君子之道,不  相似文献   

3.
伯乐常在     
韩愈的《马说》一文脍炙人口,流传了一千二百多年。文中说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由于伯乐难得,千里马常被埋没,只能“骈死于槽枥之间”。一千多年来,大家认为韩愈已经把“千里马”的问题说透了,也就是说,只要找到了伯乐,千里马就在眼前。然而,有一点至关重要的问题韩愈却没有告诉我们:千里马该如何主动寻找伯乐?  相似文献   

4.
有一匹年轻的千里马,在等候着伯乐来发现它。 商人来了,说:“你愿意跟我走吗?” 马摇摇头说:“我是千里马,怎么可能为一个商人驮运货物呢?”  相似文献   

5.
我是千里马     
一匹年轻的千里马等待着伯乐来发现它。 商人来了,说:“你愿意跟我走吗?”它摇摇头,说:“我是千里马,怎么可能为一个商人驮运货物呢?”  相似文献   

6.
儿提时代读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马说》,觉得伯乐相马眼光独到,入木三分,让人佩服。近日再读此文,倍感伯乐相马技艺的高超和爱才、惜才的心情,令人油然而生敬意。因为伯乐有一双慧眼,所以千里马会被选拔出来,千里马日行千里的梦想才得以实现。"马遇伯乐而嘶",就表  相似文献   

7.
韩愈《马说》有这样一句话“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对其中的第二个“有”字几乎所有注本都不去探究其为何意 ,大概以为不注自明吧 !人们一般都按“世上有了伯乐 ,然后才有千里马”去理解。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便译为“世上 (或‘世间’)有了伯乐 ,然后才 (或‘才会’)有千里马”。这样解释 ,在字面上似乎没有问题 ,但从情理上分析并不是没有问题。因为依此解 ,则有“世上没有伯乐 ,就没有千里马”。这样解显然于理不合。千里马是客观存在的 ,并非从属于伯乐而存在。有伯乐时有之 ,无伯乐时亦有之。下文“千里…  相似文献   

8.
选才四议     
常言道:“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确实,有了伯乐,不愁找不到千里马。这一来,找千里马又转化为找伯乐的问题。伯乐也是一种人才,是识别人才的人才。伯乐应该是什么样的人呢?我国古代有不少关于千里马的精采故事。这些故事精采之处在于,它们不是去渲染千里马如何“数百里瞬息而至”,而是侧重于讲伯乐和伯乐怎样找千里马,在选才问题上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孙娜 《辽宁教育》2014,(10):1-1
伯乐善相马。有一邻居与伯乐相处甚好,其子成年后,遂求伯乐收为徒弟。伯乐应允,但在教授时却只教其相驽马,即一些只能拉车耕地的普通马。村里一富人也有一子,也来求伯乐学相马。因这富人平日狡诈贪婪,伯乐对其厌恶,但碍于乡亲情面,不得已收其子为徒,而后只授其子相千里马之术。先前那位邻居见状大为不解,于是问伯乐:“你我相交甚好,怎么只教我子一些普通的相马本领,而你与那富人交恶,却教其子相千里马的绝技,为何?”伯乐说:“千里马不常有,其利缓;驽马日售,其利急。 ”  相似文献   

10.
一直以来,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故事就被广为流传,而长久以来人们从中得到的经验之谈也不过是如韩愈《马说》中说的那样“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之类的话。照此看来,千里马非得遇上了伯乐才能“尽其材”吗?大量的事实经验告诉我们: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就如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个大社会,虽然有许多优秀的人才,但是有许多人却不敢勇于尝试,去展现自己;甚至有一类人由于某种优越性,自认为高人一等,就如千里马一样“虽有千里之能”,却整日地等待着某一天伯乐来发现自己,但最后往往是坐失良机而空叹怀才不遇,有的甚至被埋没…  相似文献   

11.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相似文献   

12.
韩愈(768-824)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在广东也曾留下众多业绩。潮汕之韩江因他而命名。也曾被贬到当时“天下之穷处”阳山当县令。他在世时多有怀才不遇的境况。“马说”是他的一篇杂文,借千里马与伯乐来比喻与抨击当时掌权者不识人才、不尊重人才的病态。现录于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养马者)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称也。”  相似文献   

13.
张丽莉  贡和法 《现代教学》2014,(Z2):147-148
<正>韩愈在《马说》中有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伯乐便被后人指为能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我们每一个人都期待自己能够遇到生命中的伯乐,赏识自己,鞭策自己,发展自己。"量才用人"案例中的戴老师对于学生小李而言称得上是一位"伯乐",他对小李的优缺点了如指掌,不拘一格量才用人。故事照理应该有一个完美而惊喜的结局。然而,事情的  相似文献   

14.
"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在《杂说》一文中如是说。其文意即:千里马之所以是千里马,是因为它遇到了伯乐。此话不假,君不见多少如"千里马"一般实力强劲的高校因为缺少"伯乐学生"的"慧眼"相识,从而导致人气与其强大实力不相匹配?那你是否愿意当一回伯乐,随我来相一相这些"千里马"高校呢?也许你会惊喜地发现,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心仪的高校却在灯火阑珊处!本期我们就挑选三所"211工程"院校介绍给大家,以方便各位考生慧眼识"好马"——  相似文献   

15.
传统解读韩愈《马说》多以“怀才不遇”为文章宗旨,由此托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论断。不过结合有关史料和经典著述来看,原作“怀才不遇”思想固有其现实性基础,而“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论断更有其相应的理论局限性,即:它使事物自我价值的证成体现为一条由外向内发展的路向,并最终导致事物自我价值的弱化乃至异化。对此问题的系统解读乃是对韩愈《马说》以及韩愈其人其学的深入认识。  相似文献   

16.
《红领巾》2009,(12):14-15
有一匹年轻的千里马,在等待着人来发现他。商人来了,说:“你愿意跟我走吗?”千里马摇摇头,说:“我是千里马,怎么可能为一个商人驮运货物呢?”士兵来了,说:“你愿意跟我走吗?”千里马摇摇头,说:“我是千里马,怎么可能为一个普通士兵效力呢?”  相似文献   

17.
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我却要说:千里马,你要做自己的伯乐!  相似文献   

18.
学校田径队训练,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田径队训练的特点:一是有效地利用业余时间训练。二是学生自愿参加接受训练。三是不影响队员参加原在班级活动。四是队员来自不同年级、班级,存在着心理,生理的差异等。那么,如何根据这些特点搞好训练呢?1苗苗的发现与发掘选好苗苗是搞好运动队训练的关键所在。唐朝韩愈在《马说》一文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学生当中确实储藏着很有发展前途的田径苗苗,体育教师要善于总结发现人才,努力探索、寻求选材成功的方法,提高选才的有效率。成功…  相似文献   

19.
细读韩愈的《马说》,“不”字的运用意味深远,以不”挈领,“不”平而鸣,亦能探求《马说》真味.文章从伯乐之“不”、千里马之“不”、食马者之“不”、韩愈之“不”四个方面阐述,深入领悟现实之凉,韩愈之痛,千里马之悲,食马者之蠢.  相似文献   

20.
在《马说》一文中,韩愈将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原因归属于饲马者,说千里马辱于奴隶人之手,死于槽枥之间,是因为食不饱,力不足;说千里马美不外现的原因是饲马者的浅薄愚妄。对此,我实在不敢苟同。才能被埋没是一种莫大的痛苦,满腹的才华被埋没实是天大的悲哀,但千里马的悲哀并不在此。我认为韩愈笔下的千里马是一匹笨马。它只懂得用“鸣”来诉说,可是人马殊途,饲马者又如何能理解呢?它不懂得把握机会,它不懂得表现自己,这才是它的可悲之处!而这种悲哀恰恰是得不到别人的同情的。拼了命将自己的才能显现,就算下一秒立即死去,那已经证明了自己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