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如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方法多种多样。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会使学生同作者一起感受文本内涵,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与作者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2.
一、主题的产生是酝酿与提炼的结果主题不是作者头脑里固有的,也不是素材中固有的,而是作者对所反映的客观事物不断认识的产物。主题的产生必须经过作者酝酿与提炼这一过程。第一,主题的产生必须由作者去对事物进行发现,进行感受,才能在酝酿中形成一种思想的聚光点。文章的主题,必须集中体现作者的观点和立场,而作者的观点又不是凭空捏造的,也不可能事先确定,总得通过各种各样的素材,包括各种人物和事件去启发作者,去感动作者或者去刺激作者。否则,作者脑子里一片空白,是不可能对事物形成任何认识的。第二,主题具有客观性,它…  相似文献   

3.
学报要生存和发展,作者和编辑两者缺一不可。在编辑活动中,笔者认为建立编辑与作者良好的互助合作关系,一是要尊重作者、依靠作者;二是要了解作者、当好参谋;三是要虚心向作者学习,热情为作者服务。  相似文献   

4.
刘艳杰 《辅导员》2014,(6):55-55
教学古诗除了传授学生有关古诗的文史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从诗中得到积极向上的思想品质、道德观念方面的教育,在思想和感情上从古诗中受到教益,得到熏陶。因而教学中,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思想感情上把自己的“心”放进去,和作者想在一起,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乐作者之所乐,忧作者之所忧……真正和作者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5.
节选第一部分是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作者在自己“最狂妄的年龄”,生命之花刚刚开放的时候便遭重创——双腿残疾。作者苦闷过,消沉过,在地坛这个荒芜冷落的古园中,作者有了同病相怜的感觉。古园映照了作者的生活,但更给作者提供了一个可以思考人生命运的环境,最终使作者在苦闷和消沉之后是对生命的全新认识,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笑对人生。史铁生以心灵之笔将自己最真实的灵魂抗争展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6.
新作者群体是学报作者队伍的后备力量,它的整体素质直接影响着学报的长远发展,本文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报新作者群体的现状出发,分析了新作者群体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学历层次,投稿情况,稿件质量及录用情况等方面,进而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探讨了提高新作者群体科技写作水平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孩子     
席慕蓉 《现代语文》2004,(10):16-16
作者在文章前面,用细腻的描状摹声,显现出孩子的稚嫩、童真以及心灵的委屈,才有了后面作者那撼人心魄的顿悟。、“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比在孩童的心中注满了欢乐更为重要呢?”这句充满作者内疚的话,这番抒情味极浓的议论,把这篇记述小事的文章的思想升华了。作者虽然没能满足孩子们一再降格的要求,但我们能知道,作者和孩子们的关系是密切的,作者又是充满爱心的。作者席慕容,我国台湾著名女作家,善于从生活小事中取材,从而发掘出生活的诗意和哲理。  相似文献   

8.
作者简介:(出生年份一),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省、县),学历,职称,职务,研究方向(任选)。 若第一作者为学生,则还须提供指导教师(通信作者)的简介,简介要求与第一作者的相同。 另外,作者一定要写出联系方便的电话号码、手机号、E—mail和邮政编码,以便需要时与作者联系。  相似文献   

9.
阅读研究专家蒋成瑶先生根据构成读解过程的三大要素,将课文的读解分为三个读解走向,即以作者为中心的传统读解走向、以文本为中心的本体读解走向和以读者为中心的接受性读解走向,以作者为中心的传统读解走向,是以恢复作者的原意为读解目标。它的理论根据是作品文本最初是由作者创造出来的,作者赋予了意义,作者把自己的观念和意识注入到作品中。因而,读解的目的应该是追踪作者的原初意义。  相似文献   

10.
徐以萌 《山东教育》2005,(11):28-28
阅读是理解书面语言材料的过程,也是因文得意的过程。作品之意有表层和深层之分。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墩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墩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通过阅读了解语言文字的表层意义,仅能与作者会面;领悟了它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和情味,才能与作者交心。与作者交心,就是要从语言文字中获取其所内隐的、可意会而没有言传之内涵,这就必需“悟”。阅读过程既是学生把作者作品之意化为自己内心之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我国近现代的翻译理论谈起,回顾了我国有代表性的翻译家的翻译理论,阐述了对翻译的理解、翻译的标准和对译者的要求,并对翻译实践中出现的误译做了深入浅出的评议。  相似文献   

12.
对托马斯·胡德(ThomasHood)的《缝衣曲》(SongoftheShirt)在近代中国的三个译本作比较分析,可以勾画出近代英诗汉译的变化轨迹。从翻译目的来看,马君武强调“新文明之输入”、胡适“不作无关世道之文章”,而刘半农则关注原诗“刻画贫女心理之周至”,体现了近代译者从注重原文社会效果到原文艺术特色的变化;而从翻译方法来看,“豪杰译”到“直译”的变化则体现了近代译者对原作的逐渐尊重。  相似文献   

13.
翻译事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佛经翻译开始,至今已有1700多年。我国翻译理论的形成,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东汉到唐宋的佛经翻译阶段、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至“五四”的西学翻译,以及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后掀起的第四次翻译高潮。经过无数前辈翻译家的探索与实践,已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翻译理论系统。  相似文献   

14.
王佐良先生重视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强调翻译对社会思想意识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影响;认为对外文的翻译需要了解其文化背景,只有确切的文化理解才能得到正确的文化翻译;诗歌的翻译要注重诗的韵脚、意境、形象、气势、字数、句式等方面,诗歌翻译需要译者的诗才;翻译既是一门老艺术,又是一门需要继续研究和探索的新学问,必须在实践中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语用翻译原理对培养大学生翻译能力有重要启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不仅在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也要注重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既注重教授语言本身的知识,又注重教授语用知识才能更大地提高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佛经翻译对后世翻译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不但影响了后世翻译的翻译理论、方法、形式,甚至是汉语言的词汇和文法,而且促成了中国文学新体——白话文体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陆秀英  周灵 《培训与研究》2009,26(9):122-124
回译是以译文为原文的翻译,曾被广泛用来检测译文的准确性以及研究对比语言的特征。除此之外,回译也是培养翻译能力,尤其是提高翻译应试能力的重要方法。本文首先介绍了翻译能力以及相关检测翻译能力的一些翻译考试,围绕着翻译能力各个方面的培养,着重强调了回译在针对测试翻译能力细节的各种考试中的应用性和实践操作性,认为回译训练能够很好地促进与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  相似文献   

18.
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核心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语义翻译力求最大限度地还原作者思想,交际翻译则注重读者理解度。两者侧重不同,应用范围不同。文章以《桃花源记》各知名翻译家的不同英译本作为比较,以林语堂的译文作为切入点,用翻译批判的视角说明在语义翻译为主导的文学作品翻译背景下引入交际翻译可以避免因语言文化差异产生的阅读困难,大大改善译文的翻译质量。两种翻译方式互为补充是文学翻译的理想途径。  相似文献   

19.
大学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教学是大学非英语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的翻译教学法不能满足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技能的需求,为实现翻译教学的真正目的,培养学生的翻译意识,注重翻译技巧和实践的传统翻译教学必须改进。针对大学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现状,本文提出了具体的改进翻译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伪译本在被揭穿之前是作为译本存在并得到目的文化认可的,有些伪译本在本国文化中风靡一时,甚至促进了文学样式的革新。伪译在某种程度上回应局域文化或文学缺失,受意识形态和诗学观念影响,有利于异质文化的合法传播。虽然它与真正意义的翻译毫不相干,也不可回避地成为翻译研究的对象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