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幼儿心理顾问赵远虹曾拍过一部纪录片,名字就叫《幼儿园》,拍的那些五六十岁的老人都曾是全托孩子,他们进入老年后,仍然喋喋不休地抱怨父母,纠缠与父母的依恋关系。人到中年、名满天下的王朔也曾是全托孩子。在公众眼里,王朔差不多也是一个以"分离病"的形式纠缠童年成长空洞的成人。根据  相似文献   

2.
儿子哭了     
儿子三岁便全托在幼儿园,历时三年,下周就要毕业了。儿子小小年龄就离开父母吃住在幼儿园,做为母亲每当想起来便忍不住一阵心酸,现在我很开心:儿子总算结束了全托生活,以后用不着受寄宿  相似文献   

3.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家长要帮助孩子从读书中发现学习的乐趣。父母在孩子眼中是最伟大的,这位母亲下岗后也曾很苦闷,但想到孩子,很快振作起来,自强不息,终获成功。热爱生活的父母和孩子在快乐中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4.
编辑方竹玲孙智正我丈夫安德鲁37岁,我也已经35岁了,我们还没有生育孩子。安德鲁的哥哥有3个孩子,妹妹也一样生了3个孩子,因此,安德鲁的父母很为我们着急。每当安德鲁的父母从新泽西过来看我们时,他母亲总是拉着我旁敲侧击,她会忘记自己“坚决不问我”的决心,忍不住问我:“你们不想要小孩吗?你们的婚姻不会有问题吧?”安德鲁的父亲很少说话,但我知道他也很关心这件事,他妻子是代表他们俩来问的。生养孩子的压力,使我们20多岁时,甚至到了30岁后,还是很犹豫究竟要不要孩子。刚开始的时候,安德鲁的父母对此事的关心让我很烦躁。我觉得这是我们…  相似文献   

5.
岳利军 《江西教育》2006,(19):14-16
据江苏《宿迁晚报》今年7月10日报道:家住市区楚苑居委会的16岁高中学生淼淼(化名)兴高采烈地到楚街某酒店去“上班”。孩子母亲告诉记者,他们家是较为贫困的单亲家庭,孩子平时学习成绩就比较好,一心想上大学。暑假放假后,淼淼便缠着母亲要出去打工,说要给自己筹集学费。经朋友介绍,酒店同意接收淼淼作为“暑期工”,每月600元。淼淼的母亲还说,儿子去年暑假就曾在酒店打工20多天,虽然挣钱不多,但对孩子很有好处,口口声声说花钱容易挣钱难,知道省吃俭用了。看着孩子大热天去打工,母亲既心疼也很坦然,说现在的孩子比她小时候享福多了,让他锻炼…  相似文献   

6.
父母是孩子的教师,孩子的成长受父母的影响。这是人人皆知的常理。过去的时代如此,进入新的世纪后,这个道理仍然管用。有一位作家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民族的较量,实际上是年轻母亲的较量。这位作家并用自己看到的事情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读了《家教博览》2000年第9期《我错在哪》一文后,作为母亲和教师的我。深深地理解这位母亲的苦衷,但也认为她的做法有些不妥,她的错误在于混淆了母亲与教师的角色。一般情况下,为人父母者如果其职业是教师,世人就会认为他很会教育自己的孩子,也应该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为师者本人也这样认为。这无形之中就会给为师为母(父)者套上了一副无形的枷锁。因此,身兼双重身份的母亲要学会扮  相似文献   

8.
许多孩子不仅和父母同居一室,而且长时间同床而睡,不少五、六岁的孩子还和父母同睡,即使家庭住房条件许可也如此。这种孩子长时期和父母同床而睡的现象不仅妨碍了父母感情的交流,也不利于孩子自立意识的培养。长时期与父母同睡的孩子“精神断奶”较晚,任性、做事拖拉、更普遍地依赖父母。有些孩子甚至因为迟至身体发育仍和父母同居,滋生出种种消极的性幻想和手淫等不良习惯。所以,父母一定要尽早让孩子分床睡觉。下面是两位母亲的做法:一位是从孩子零岁开始就训练,孩子很自然地离开父母能独自睡觉;一位是通过布置优美环境给孩子一个温馨的小天地,使其树立“这是我的房间、我的床”的明确的主体意识,适时地让孩子高高兴兴地开始独自睡觉。这两位母亲的做法都很成功,也愿您成功。  相似文献   

9.
"望子成才"是天下父母的共同愿望,但父母们是否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着孩子?那么如何营造有利于孩子成才的家庭氛围呢?现就《世界伟人的儿童时代》这本书略谈己见:一、给孩子充分的关注、耐心、尊重和信任爱因斯坦的父亲很开朗,母亲很贤惠,修养很高。爱因斯坦4岁时还不大会说话,要是有些家长  相似文献   

10.
刘彩侠 《教学随笔》2014,(10):20208+208
家庭教育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昔日孟母三迁,成就了大教育家孟子。1914年,美国《M·S·斯特娜的自然教育》曾深刻指出:中国大多数妇女是文盲,也不进行家庭教育。受不到母亲教育的国民,决不能成为伟大的国民。苏州市副市长、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也提出:父母也要有"上岗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所以说,父母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家长的素质影响了孩子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优优是在父母的带领下走入诊室的。他今年4岁,乍看上去,与同龄孩子没有什么不同。不过,仅仅半分钟后,我就感觉到了他的问题:他低着头,不看我的眼睛,表情漠然。孩子母亲讲述了优优的情况。优优的父亲是一位IT业的职员,母亲是一名护士。母亲27岁那年,剖宫产生出了优优。优优出生时的体重为3.25千克,一切都很正常。因为父母的工作都很忙,优优出生后就一直由爷爷、奶奶带着。爷爷、奶奶都有60多岁,照顾好优优的吃、穿、睡后,就没什么时间和精力陪优优玩了。不过优优很乖,生长发育都很好,并不让大人操太多的心。优优长到1岁2个月时,母亲开始感觉…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的父母与孩子之间一直不是很擅长表达感情,也很少能真正做到互相理解。台湾演员、作家胡因梦从小跟母亲是冤家。父母的婚姻不幸福,母亲焦虑并有强烈的控制欲,使得母女之间的关系也相当紧张,只要见面就吵个没完,有时候她简直觉得母亲是有意折磨自己。母女俩一直无法真正谅解对方,直到母亲去世的时候,母女之间的对抗才瞬间瓦解。充满遗憾的胡因梦  相似文献   

13.
一日,一位家长来电说自己工作很忙,实在照顾不了孩子,问能否把孩子全托。我问:孩子几岁?答:2岁。某日听到两位家长在议论,其中一个说:我这孩子实在太调皮,管也管不了,烦死了,不如给他找个幼儿园全托,眼不见心不烦。又有一位家长来电询问:你园有全托吗?我问:为什么要全托?她回答说:我这孩子在家里依赖性太强,缺乏独立性,把他送去全托,是想提高他的生活自理能力。…………想把孩子送去全托的家长总有自己的理由。我的答复可能并不能让他们满意,因为我认为全托的利弊都很明显,所以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全托。全托的弊端:幼儿园满足不了孩子的情…  相似文献   

14.
孩子和大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在大人的世界中被认为是很正确的行为,孩子们或许就不以为然。记得,曾看到过这样一则幽默:一位全托的孩子对他的父母说:“你们不是每天都爱我,只有星期六、星期天才来爱我。”看完之后,我并不觉得好笑,只觉得沉重,或许大人们也应该换位思考一下了。  相似文献   

15.
教育感悟221:教育孩子需要父母联盟,而父母联盟需要合理分工。美国学者对112对4岁孩子的父母跟踪一年的研究发现,父亲主要负责陪孩子玩,母亲更多照料孩子生活,这样分工的父母关系更加积极互动,也有利于孩子特别是男孩的成长。如果相反,父母则会发生较多争执。显然,父母也要扬长补短。  相似文献   

16.
教育感悟221:教育孩子需要父母联盟,而父母联盟需要合理分工。美国学者对112对4岁孩子的父母跟踪一年的研究发现,父亲主要负责陪孩子玩,母亲更多照料孩子生活,这样分工的父母关系更加积极互动,也有利  相似文献   

17.
陪读父母     
<正>《舌尖上的中国2》第四集中,讲述了一位母亲为了圆女儿的音乐梦,常年陪读。五年未见丈夫一面,女儿五年间也没见过爸爸。母亲连家里老人生大病也未曾探望,禁不住在镜头前痛哭流涕。母亲因为自己愧对家庭而自责不已,虽然最终孩子获得了国际音乐大奖,但这种父母长期分居为子求学的方式值得提倡吗?罗登,Storyteller:当然不值得提倡。很简单,我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孩子教育要管,我自己的事情也要管。孩子有孩子自己的人生,这个人生,父母只  相似文献   

18.
一、案例案例一:微微(化名),女,23岁,家住东北农村,父母离异。自幼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出生9个月时父母离异,母亲回到娘家以后音信全无,再没有见过母亲。父亲整日不务正业,欺骗亲里,靠酒精来麻痹自己,离婚后又再婚3次,居无定所,在家没有对其尽过抚养义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微微的第一任教师却是爷爷奶奶。学说话、走路都是爷爷、奶奶教的。由于是隔代人,爷爷、奶奶在思想观念上、教育孩子的方法上与父母的教育有很大的出入。教孩子的时候没有耐心,方法也很老套,所以她在幼儿时期就缺少父母无微不至、亲近的关怀。两三岁的小孩子哭…  相似文献   

19.
《家教指南》2006,(1):32-32
孤僻、逆反……青春期孩子的种种问题困扰了多少家长!但是家长也许难以想象,孩子这些不和谐的改变是在幼儿期埋下的。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问题专家刘华清教授说,父母尤其是母亲要避免以各种原因疏远7岁之前的孩子,因为孩子7岁前和母亲的关系建立得不好,直接影响孩子日后心理和人格的成长,在青春期就会爆发出种种与人与事不和谐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黄圣 《教师》2012,(7):34-35
在16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担任班主任工作16年,今年我又接任一个三年级班。该班有62个孩子,大部分孩子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中讲文明,重礼仪,但也有几个特别的孩子。比如说彭俊熙,这孩子由于父母离异,父亲另寻新欢,狠心的母亲把他独自放在托管班全托,也在外逍遥快活,只是周末偶尔来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