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本研究使用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调查问卷与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随机抽取的39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大学生社会支持对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影响。结果显示,社会支持度低的大学生更容易形成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倾向;社会支持各因子及总分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总分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负相关,并且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具有一定程度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分析高校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者人格特质,通过自编《高校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调查》问卷与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对208名大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结果表明:1)自编问卷具有良好的效标效度,可以用于鉴别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者,数据显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者比例为7.69%;2)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者中存在性别、学科类别差异,年级、城乡间无差异;3)无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者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者在神经质量表中差异显著,在精神质量表与外倾性量表中无差异.得出如下结论:高校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者人格特质可以概括为焦虑急切、沮丧、负罪感强、自尊心低、紧张、郁郁寡欢、抑郁、自控能力弱,强迫倾向等.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434名青少年的测查,探讨了父母支持、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和孤独感的特点,以及孤独感在父母支持和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网络成瘾群体者"所占比例为3.23%;男生的父母支持水平高于女生,七年级的父母支持显著高于八年级和九年级;在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上,男生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水平高于女生,六年级、七年级和八年级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水平均显著低于九年级;父母支持负向预测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孤独感在父母支持和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模式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基于“在线认知量表”(OCS),采用两组大学生被试,分别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探讨了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行为模式,编制了“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PIUS-CS)。结果发现:(1)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由上网冲动性、分离/逃避和网上优越感三个因素构成。量表具有较理想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构想效度和区分效度。(2)男大学生的上网冲动性、网上优越感较女大学生更强;文科类学生的上网冲动性较理科类学生更强。(3)上网时间和上网次数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模式只有较弱的正相关,不宜作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已经走进了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必须开发利用互联网带给他们的有益作用,改善或矫正负面影响.本研究针对北京城区高年级小学生互联网使用行为的特点以及"病理性互联网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简称PIU)"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和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城区小学生普遍都有上网行为,使用者向低龄化发展趋势明显,每周上网时间较长、极少数有网吧上网经历、上网目的主要是娱乐.其中PIU学生的检出率为1.25%.小学生安全健康上网,还需要家长、学校、社会等多方积极引导.  相似文献   

6.
北京高校留学生教育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调查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尽管北京留学生规模始终居全国首位.但与其他国际大都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为如期实现<北京"十一五"时期教育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到2010年留学生规模达到8万人左右"的发展目标,北京高校留学生教育面临着"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优化结构、保证质量"的多重压力,北京高校留学生教育已进入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发展阶段.为此.本研究通过对北京高校在校留学生开展问卷调查.从满意度及限制性因素角度获得调查发现,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以期为北京及全国高校留学生教育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政策建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7.
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调研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为进一步总结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 ,加强和改进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 ,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 ,我们通过调查表、座谈、访谈等方式 ,对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进行了调查。一、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成绩和基本经验北京是全国最早重视并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省市之一。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到现在 ,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期 ,主要是针对少数有心理障碍的…  相似文献   

8.
地方     
《教育》2011,(14):13
北京:360互联网安全学院在京启动4月27日,"360互联网安全学院"启动仪式在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举行。"360互联网安全学院"在360创新基金的支持下,采用高校推荐、学员报名的形式,通过专  相似文献   

9.
当下网络使用普及,网络游戏盛行,大学生群体在网民及网络游戏用户中占有一定比例,存在形成病理性网络游戏使用(pathological online games use,简称POGU)的风险。根据已有研究和相关理论,病理性网络游戏使用的形成可能与家庭环境因素有关,据此对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病理性网络游戏使用的影响及其成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北京高校第六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选手的课堂案例进行质化研究,利用NVIVO软件对课程逐字稿以及课后访谈稿进行分析,萃取出教学演示PPT背后所使用的软件对整个课堂教学所起到的支撑作用,对其按照图表制作软件、音频制作软件以及视频制作软件进行了分类,并对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效果及所适用的课程进行了举例分析。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网络使用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志鸿 《茂名学院学报》2006,16(2):51-53,63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日益引起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对294名大学生的网络使用和网络成瘾的调查表明:大学生最常使用的网络服务是信息查询、电子邮箱、多媒体娱乐等,主要的上网动机是获取信息、娱乐和学习;有2%的大学生有严重的网络成瘾症状,31.3%的大学生有轻微成瘾症状;网络使用与网络成瘾有显著相关,上网时间过长及较多使用网上聊天I、CQ、网络游戏和多媒体娱乐的人更容易出现网络成瘾症状。  相似文献   

12.
中学生网络依赖程度、内容偏好及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上网行为调查问卷及网络成瘾筛查问卷、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对上海某中学154名学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1)154人中有24人存在网络成瘾倾向,检出率为15.6%;(2)中学生在网络依赖程度方面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3)中学生在网络内容偏好方面存在显著的年级和性别差异;(4)与网络使用正常学生比较,有网络成瘾倾向的中学生表现出更多的消极应对和社交回避;(5)逐步回归分析表明,上网时间、消极应对、游戏偏好、聊天偏好、社交回避对中学生网络依赖程度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人格特质、心理健康水平与网络成瘾类型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问卷法对264位大学生(男115人,女149人)网络成瘾倾向与心理健康水平及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研究发现:(1)不同性别和年级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类型呈现显著差异,(2)人格特质、心理健康水平影响大学生的网络成瘾倾向和类型。(3)通过回归分析发现精神质、抑郁、人际关系、二年级、掩饰性对网络成瘾倾向具有较强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4.
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与情绪特征、认知需要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网络成瘾与网络功能使用、情绪、认知需要的关系。结果表明:强迫性上网、人际与健康问题、时间管理问题维度和网络成瘾总分的性别差异显著,男生高于女生;网络成瘾各维度与消极情绪、宣泄功能呈显著的正相关,网络成瘾各维度与认知需要呈显著的负相关,除人际与健康问题维度外,其余各维度与消遣、交流功能呈显著的正相关;宣泄功能、求知功能、消极情绪、认知需要对全体学生和男生的网络成瘾贡献显著,宣泄功能、消遣功能、消极情绪、积极情绪和认知需要对女生的网络成瘾贡献显著。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高师生网络成瘾的基本状况和特征,寻求有效应对措施和策略。采用运用杨文娇、周治金等编制的网络成瘾问卷对吉林省高师院校的3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所得数据录入SPSS17.0进行统计处理。结果显示:高师生存在一定程度的网络成瘾现象,网络游戏成瘾、网络交际成瘾存在性别、专业和年级差异,网络信息成瘾存在性别差异。结论:要充分重视高师生网络成瘾现象,需加强对高师生网络使用的指导和干预。  相似文献   

16.
网络成瘾大学生的个性特征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经过对280名本科大学生的网络成瘾情况和他们的个性特征及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测评得出的结果是:网络成瘾呈现出内容和性别上的差异;网络成瘾者与非网络成瘾者在人格特质、心理健康水平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研究采用杨文娇等编制的大学生网络成瘾问卷及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26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验。测验表明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存在性别差异,网络成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较大。结论:高网络成瘾倾向者与低网络成瘾倾向者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类型网络成瘾对心理健康水平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在校大学生了解信息、沟通情感、学习扣娱乐消遣的重要工具和平台,由此而引发的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已经引起国内众多学者的关注。本文从网络成瘾的诊断、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状况、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危害及干预措施等几方面时国内已有的大学生网络成瘾研究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并指出了网络成瘾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修订版(CIAS-R)》对安徽省8所高校的618名大学生进行采样调查,以研究大学生的网络成瘾情况。结果表明:大学生中存在14.08%的网络成瘾者;男生较女生更容易网络成瘾;独生子女大学生较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更容易网络成瘾;成瘾组和非成瘾组在网络行为和网络内容上都存在显著差异;网络游戏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网络交际成瘾是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主要表现形式;网络成瘾会影响大学生学业水平。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修订版(CIAS—R)》对安徽省8所高校的618名大学生进行采样调查,以研究大学生的网络成瘾情况。结果表明:大学生中存在14.08%的网络成瘾者;男生较女生更容易网络成瘾;独生子女大学生较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更容易网络成瘾;成瘾组和非成瘾组在网络行为和网络内容上都存在显著差异;网络游戏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网络交际成瘾是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主要表现形式;网络成瘾会影响大学生学业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