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和谐社会”是我国人民,特别是文人向往的理想社会。稍加留意,便可从诗文、典籍中,见到人与人、人与畜禽、人与大自然“贵和”以及怎样构建“和谐社会”的描述。  相似文献   

2.
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当代社会的主旋律,而和谐企业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在构建和谐企业的过程中,应当发挥儒家礼乐文化的积极作用。儒家礼乐文化的基本精神是“贵和”,可以用来增加企业内部的凝聚力。礼乐文化中秩序、责任、差异、融合的思想,有助于形成企业内部和谐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3.
贵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新梳理挖掘中国传统的贵和伦理道德思想精髓,有助于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是我国人民特别是文人向往的理想社会,稍加留意,便可从诗文典籍中见到人与人、人与畜禽、人与大自然“贵和”的描述。  相似文献   

5.
张峰 《文教资料》2007,(11):92-95
本文试对“克己复礼”中“克己”进行了重新阐释与解读,认为“克己”是“克己复礼”的重心与前提。“克己”不是外在的束缚与限制,而是明辨礼法之上的内在自我克制与反省,从人性来看“克己”是有其必要性与合理性。“克己”所倡导的贵和、重群的价值取向具有积极、进步的意义。继承和创新“克己”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建设的重要目标是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儒家和谐思想植根于中国文化之中,武术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深受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熏陶,表现出"贵和""中庸"的和谐思想.武德是中华武术的核心,因此,武德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周恩来方式”是指周恩来独具个性特征的思维方式和行事方式。它是共产党人高度斗争艺术的具体体现,其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因势利导、求同存异、迂回、变通、等待、不争论,尽可能避免正面冲突,于无声处听惊雷等。举轻若重、多从战术上考虑,调和性、人性化、原则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统一是其基本特征;“贵和执中”是其基本内涵。“周恩来方式”在以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在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历程中也必将发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是我国人民特别是文人向往的理想社会,稍加留意,便可从诗文典籍中见到人与人、人与畜禽、人与大自然“贵和”的描述。人与人“贵和”《论语·颜渊》中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这就是说,人与人之间是可以亲如兄弟的。或者说一个人的视野已达到(君子)境界时,什么人都可能成为兄弟(朋友)。在《礼记·礼运》中,孔子与子游的对话就是对和谐社会的具体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病者,皆有所养……”人与畜禽“贵…  相似文献   

9.
童德毅 《文教资料》2009,(5):195-197
自从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目标以来,"和谐"成为学术研究的热门话题.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和谐"早就是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范畴,其衍生至思想形态领域就是中国古代崇尚的"贵和"思想.构建人自身的身心和谐,从中国古代"贵和"传统思想中可以找到其历史渊源.胡锦涛同志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为构建大学生自身的身心和谐提供了精确的价值尺度,也为实现大学生自身的身心和谐铸造了统一的构建范式.  相似文献   

10.
中国修身文化的和谐意蕴主要包括“知耻近勇”的道德底线、“正己尚仁”的价值追求、“重节养气”的精神动力、“慎独尊行”的心灵守护、“贵和倡中”的实践方法和“博学多思”的知识积累等。个体身心如果经过上述多向修炼,人对自身的把握便具有了现实的本质特性,那么儒家设计的“人皆可以为尧舜”的人的发展就必然会演奏出社会大和谐、人际大和谐、天人大和谐的美妙乐章。把握这种和谐意蕴对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和构建和谐教育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解决“三农”问题是新世纪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必须完成的两大战略任务。“三农”问题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影响最大的因素,解决“三农”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利于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2.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不仅包含了我国古代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制度和规范,而且还包容了与这些制度和规范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为贵”是“礼”的根本精神。它要求并引导社会各个阶层按照“礼”的规范和模式来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达到建立和谐融洽的社会人际关系的目的。当前我们党和国家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它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结构之间的和谐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显然,上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与我国古代“礼”文化的“贵和”精神是一脉相通的。因此,我们在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事业中有必要以开放的胸怀,以批判继承的态度从我国古代传统的"礼"文化中发掘可资借鉴的内容,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他山之石。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主要从三方面展开:一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规定,按照逻辑关系从“社会”、“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个层次上展开理论说明;二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依据,主要着眼于我国实际,从“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三个时态上寻找理论基础;三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模式和存在问题出发,探索构建路径,提出不少有学术价值和理论价值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4.
“孝”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是家庭伦理的核心。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孝”面临诸多困境,但发展“孝伦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前提。适时地对传统孝伦理的局限进行必要的批判,建立平等、民主、博爱、广敬、普世、科学的现代孝伦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西和谐社会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各自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在中国,从孔子提出“大同社会”理想,到孙中山提出“天下为公”的和谐社会思想,再到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在西方,从柏拉图提出《理想国》的蓝图,到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再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和谐社会观,也基本经历了三个时期。相比较而言,古代和谐社会思想的最高成果,是中国孔子提出的“大同社会”理想;近代和谐社会思想的最高成果,是在西方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观;现代和谐社会思想的最高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古今中外和谐社会思想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全新战略,中国古代哲学家的“天人合一”观蕴含着丰富的“和谐社会”思想。文章通过对“天人合一”与“和谐社会”内在联系的分析,探索“天人合一”观对于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新时期的战略任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道家老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和谐思想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传统的根基。道法自然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基础,老子强调要“知常”、“知和”、“知足”、“知止”,倡导“天人合一”,这对于我们今天破除“人类中心主义”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当前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和主要内容,在儒家思想中均有所见。“仁爱至诚”符合“和谐社会是一个诚信友爱的社会”的特征,“礼乐并重”符合“和谐社会是一个安定有序、民主法治的社会”的特征,“中和处事”符合“和谐社会是一个公平正义、充满活力的社会”的特征,“顺乎自然”符合“和谐社会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的特征。儒家思想适用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可为今所用,为和谐社会所用。  相似文献   

19.
2004年,“和谐社会”四个字屡见报端,在今年的两会上,构建“和谐社会”更是成了一个热门话题,并引发了一次关于和谐社会的大讨论。但笔者认为:“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它包括人、社会各部门、自然界三个主要系统)工程。因此,必须协调好这三个方面,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0.
在对“换位思考”、人际关系及和谐社会涵义界定的基础上,着重阐释和分析了“换位思考”与人际关系改善和优化及和谐社会构建之间的辩证关系及其三者的统一途径。认为“换位思考”是人际关系改善和优化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因素。人际关系的改善和优化是“换位思考”的必然结果;人际关系的改善和优化是和谐社会构建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人际关系的改善和优化是“换位思考”及和谐社会构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