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孤烟”并非“烽烟”,亦非炊烟,而是大漠中自然之“烟”——龙卷风;居延、萧关与燕然等古地名,若是实指,不符王维犒军的行程,所以这些古地名是唐人对边塞的泛称而非实指。  相似文献   

2.
古地名词具有浓郁的文化气质,是可资利用的旅游资源。在语言经济学理论的背景下,以临沂市为例分析了古地名词在旅游业宣传中的中介作用,旅游线路选择中的诱导作用,旅游经济发展中的导向消费作用。研究证明,古地名词的旅游经济价值实现通道是其文化义。  相似文献   

3.
人口聚落(城市、县镇、村落)地名,在课本《中国地理》正文中有207个,附图、表格和注释中还有188个。对上述地名的词义进行剖析,初步归纳出七条用词规律。 一、与山、水等自然实体同名 与河流同名的地名有牡丹江(黑)、嫩江(黑)、漠河(黑。源出雉鸡察山,北流经漠河县治四入黑龙江)、绥芬河(黑)、北戴河(冀)、漯河(豫。古黄河支流)、洛川(陕)、冷水江(湘。资水中游)、屯溪(皖)、清江(苏。清江浦,运河由此出清口,旧时南人入  相似文献   

4.
<正>地名是地区文化的反映,举凡历史文化悠久的地方,都有着内涵丰富、意蕴深远的地名。太原之名,已经沿用了近三千年至今未改。可在历史进程中,并不是所有的地名都能一成不变,有的地名会流变得面目全非,丧失古义。让我们说说几个太原地名的历史演变:"屈围"本不加偏旁在太原市区的北部,有山名崛,土人呼作"屈卫山"。此山在明代以前典籍中尚未见到。明《永乐大典·太原志·阳曲县图》中有"崛围  相似文献   

5.
汉魏六朝时人多以具有褒义色彩的单字为名,重名现象时有发生。而同名者未必同字,依据古人名与字相为表里,名与字的意义具有相反、相近、相关关系的原则,可以辨析名字产生的因素及不同名字所蕴含的寓意,进而推断出同名异字者的名字关系。通过列举《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汉魏六朝时期11组存在重名现象且具有时代特色的名字,以期厘清同名异字者的名、字关系,并为同义词和一词多义提供新的例证。  相似文献   

6.
从历史典籍记载与当代地名用语可知,徽州地名所使用的"源"、"洞"均为徽语方言词,指称"山谷中狭长型平原"并转指坐落其中的村落。但二者在出现早晚、存在长短及分布区域等方面又有不同。  相似文献   

7.
欲论中原文化与地方文化,必先界定“中原”、“地方”的地域概念及“文化”的范围,否则无从谈起。“中原”这一地域概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中原,是指今河南一带。广义的中原,或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指整个黄河流域,也有人认为禹定九州,九州即中原。本文讨论的中原文化,是指广义的中原地域内的文化。“地方”这一地域概念,本文是指中原以外的周边地区,凡是在这些地方产生的文化,即为地方文化。如说得具体一些,有时以当地的地名来命名文化,如关陇文化、闽文化、吴越文化、赣南文化、潮汕文化、划分得范围更小一些的有武夷…  相似文献   

8.
“阿婆”是现代汉语口语中的常用社交称谓词,也是我国历代典籍中颇为活跃的常用词。“阿婆”一词自六朝出现以来,词义上就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唐五代时更是达到了顶峰,词义极为丰富。出现“同名异指”的丰富词义现象,主要和词义系统内部的演化有关,但也与其亲属称谓词的性质密不可分。“阿婆”丰富的词义带来了语用上的模糊性,今人往往难以辨识古文中“阿婆”的具体所指。同时,古人又善于利用“阿婆”本身语义的模糊来达到实际语用的模糊效果,所以有时则不必过分追求文献中“阿婆”的具体词义。  相似文献   

9.
古地名词义解释在辞书编纂工作中非常重要,古地名词条须具备形、音、义、源、史、类、位、文八方面的信息。根据词义的层次性,古地名词义分属于表层义和隐性义,其中来源义、类别义、时代义、文化义、位置义是古地名释义中五要件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0.
《山海经》地名英译的规范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山海经>地名英译规范化对于古籍地名英译具有重要意义.<山海经>中的地名主要包括山名、河湖名和古部落名.英译这些地名时主要采用音译的方法,也用直译,有的要加注解.  相似文献   

11.
奚族的一些部族和姓氏名称,如,阿会、奥隗,等等,人名如,阿钵、隗引等等,与南北朝时期高车隗姓、高车的屋引氏,为同名异译或不同的变体,有某种同源关系。辽代的述律氏为南北朝时期敕勒的异译,原为迪烈纥氏,出身高车姪利昌,至辽,以其原地敕勒川而称述律氏,又改称石抹氏或肖氏。辽代述律氏和耶律氏的一些人名,如,迪辇、敌鲁、挞凛、迪里古、迪烈纥,等等,与辽代的一些部族名称如,敌烈、挞凛、挞领、铁骊、姪里古,等等,与南北朝时期的“高车丁零”、“高车姪利曷”,以及高车“初号狄”,似为同名异译。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典籍英译难度颇大,不仅要求译者有良好的英文水平,中文功底也应深厚。本文以传统文化典籍中的地名和官职名的翻译现象为例,浅析传统典籍英译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及其困难。中西文化的差异和翻译人员能力欠缺是导致翻译错位的重要原因。我国古代地名与官职名称的翻译可以采用异化和归化方法。归化能让目的语读者轻松地了解原文意义,也能部分传递我国的文化因素,但其使用局限性大。异化法可以运用于多种情况,在文化传递方面强于前者,但是假如目的语读者没有相关背景,那么阅读起来会有些吃力。  相似文献   

13.
曹雪芹祖籍襄平曾被定论为东北辽阳。这里根据种种典籍史料推断出其祖籍应为湖北襄阳。其主要理由有:辽阳只在秦汉时被称襄平,而清朝时襄平则指中原襄阳;其祖宋初曹彬迁居河北———客族先民北徙,语言风俗随之流传于迁入地;曹氏宗谱旁注从无辽东房之标记;“辽阳三碑”中有二碑刻有曹振邦之名,非其墓碑,实惟记录塔、庙落成或改修时的参与人员;按文人惯例,曹寅诗文集署名“千山”并非地名;早期《红楼梦》手抄本保留诸多客家风俗。  相似文献   

14.
有位语文教师在上完九年级(上《诗词五首》后,让)学生展开的一次古诗文地名探究活动—戏说古诗文——地名。老师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大漠”、“长河”指什么地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江南”有何美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中的“属国”、“居延”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作为中华文化之瑰宝的中原文化也越来越受到外国人士的青睐,中原文化特别是典籍文化的翻译在翻译界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中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与其本身的巨大资源和魅力严重不符。文章运用胡庚申的生态翻译理论,分析中原传统文化典籍在翻译层面上的现状及问题,结合生态翻译学的三个理论焦点,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6.
《楚居》是研究楚国历史特别是楚国起源和楚国迁徙地点的重要文献,其中有很多地名都是初次出现,本文结合传世典籍和近年来的出土文献尝试初步探析《楚居》中出现的部分地名。  相似文献   

17.
有位语文教师在上完九年级(上)《诗词五首》后,让学生展开的一次古诗文地名探究活动——戏说古诗文地名。老师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大漠”、“长河”指什么地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江南”有何美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中的“属国”、“居延”的历史渊源如何引出,让学生搜集古诗文中的地名,打通语文与其他课程的相互联系,实现由课本内容向自我潜能及创新思维层面的延伸和对接。活动程序设计如下:前三周课外阅读《古典诗词百科辞典》、《唐宋鉴赏辞典》,或网上阅读、搜集有关古诗文,然后用一周的时间针对有关问题探讨、研究、整理、展示,最  相似文献   

18.
同一个词语,香港和大陆有不同的译法,这些不同体现在人名、地名与日常词语等的不同表述上。导致这些不同的主要原因在于:粤语及普通话的发音区别;适用的翻译策略不同;各自的文化背景相异。但这种差异并非恒定不变,事实上,港译和大陆译法正在互相影响。在文化的吸纳包容能力下,香港与大陆在词语翻译方面渐有趋同之势,同名异译现象将会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9.
黄正建 《家教指南》2016,(6):102-108
大谷文书中有数十件占卜文书,但《大谷文书集成》对其定名多不准确。本文以敦煌占卜文书为参照,为其中的6件占卜文书予以定名,认为大谷占卜文书反映出来的占卜类型和方法与敦煌占卜文书大体相同,不同的只是用词与繁简。大谷占卜文书中的某些用词不同于敦煌占卜文书,却与中原典籍相同,或许反映了唐前期吐鲁番地区保存的典籍更多地来自中原。大谷占卜文书中有1件既不见于敦煌占卜文书,也不见于传世唐代典籍,是研究唐五代占卜史极其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20.
登封方言属中原官话洛嵩片,其称谓词有着与众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其亲属称谓词和社交称谓词与普通话中的称谓词有同有异,也呈现了以下特点,即"三称分立"、"从晚辈称呼"、"多样化称谓"、"同音异指"等。这些特点反映了登封人淳朴而又实在的亲属观:亲而有度,疏而有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