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人类社会的生产实践活动从来就是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有机统一,社会生产方式也是物质生产方式与精神方式的有机统一。同理,作为反映社会生产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社会基本矛盾,也是对社会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相互作用,有机统一的矛盾运动规律的概括。人类社会就是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中不断发展的。社会基本矛盾是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及其辩证运动。  相似文献   

2.
精神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精神生产的理论指导.审视当代中国精神生产,发现其存在着精神生产发展滞后、精神生产商业化、道德滑坡问题严峻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在社会主义精神生产中,应从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出发,通过解放精神生产力、提高精神产品质量、弘扬核心价值观等方式,化解精神生产的制约因素和发展困境,推进精神生产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本中,马克思恩格斯对“精神生产”的科学内涵、发展形态以及社会功能的解读,构成了“精神生产”的理论意涵。从认知结构来看,“物质生产”是“精神生产”的直接前提,“现实的人”是“精神生产”的主体力量,“异化劳动”“精神贫困”是“精神生产”的现实羁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精神生产”的最终归宿。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思想从实现“物质富裕”、培育文化自觉、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以及缩小文化的“空间差距”等方面为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着当代启示。  相似文献   

4.
"人化的自然"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人化的自然"产生后,物质和精神共同孕育新的精神.物质 精神共同决定新的精神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理论的应有之义.这一理论对于自然科学、精神文明建设和人类社会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恩格斯在晚年所写的有关历史唯物主义的五封书信,起源于驳斥资产阶级学者以及德国社会民主党"青年派"对唯物史观的扭曲和误解,澄清人们的思想误区。在信中,他系统论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关系不是历史的唯一决定性因素,社会历史发展是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历史发展的合力论以及历史运动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等思想。其当代理论价值有助于我们建设马克思主义新形态,推动唯物史观中国化新发展,探索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模式;实践价值有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定"大力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决心以及对走中国道路,实现共产主义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的论述及由此引发的"希腊难题",是其艺术生产理论中悬而未决的历史难题.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和本质主义的抽象追问之间的逻辑悖论是此一难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校园文化的新时代特点及作用,阐述了高职校园文化的改变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影响,同时论述了提高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可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环境适应、职业特点、职业行为的养成产生正向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恩格斯晚年对唯物史观理论的重大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唯物史观学说的丰富和发展,不但要靠依据时代的前进而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同时,还要通过批判某些人的严重误解和歪曲,阐述和推进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在这方面,晚年恩格斯无疑谱写了辉煌的篇章.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著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等,奠定了唯物史观学说的基础,而恩格斯晚年阐发的诸多命题和原理则将之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完全可以说,正是由于有了晚年恩格斯所作的大量精辟论述,唯物史观理论才形成为完整的、原理更加丰富而明晰的科学体系.恩格斯所作的精辟论述对于指导我们从事学术研究具有极其宝贵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精神损害赔偿是对精神损害的救济和抚慰,是救济人身权利损害的一项重要办法,是侵权损害赔偿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制度的建立,是近代法律民主进步的体现.本文通过对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性质、产生依据、构成要件、功能及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赔偿金算定原则的论述,对之作一个探讨.  相似文献   

10.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形成了鲁迅复杂而矛盾的思想,对物质与精神的认识正是其中之一。本文从鲁迅的一些生活与作品中,列举了他从早期的“掊物质张灵明”到后来的“重物质轻灵明”,并分析了形成这一转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生产关系概念源于马克思的交往形式理论。在变革社会制度的革命年代,人们侧重于从物质利益分割角度来理解生产关系,这种理解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中暴露出明显的历史局限性,我们应根据改革实践的经验重释马克思的交往形式理论,把生产关系全面理解为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物质利益的分割关系和合作关系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20年代晚期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以“总体性”的概念力图“复兴”在现实中遇到诸多挑战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在美学、文学批评领域建设“总体性”的“新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和美学理论。尽管作为流派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此概念之下做了不少建设性的努力,但结果却使马克思主义“总体性”隐然不彰。“总体性”是建设作为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核心概念,它作为潜体系不仅存在于“巴黎手稿”之中,也以严谨的历史科学的基础形态存在于探索期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成熟期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等文本之中。“总体性”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呈现出“人的理想存在”、“历史科学方法论”和文化社会的“世界历史进程”概念的三重维度。  相似文献   

13.
在研究福建的地理环境、社会历史、生产生活方式等地域文化特征的基础上,从人类学、历史学、文化学的视角,分析福建武术的地域文化特征。研究表明:独特的地理环境是福建武术风格形成的物质基础;"宗族门派观与尚武特质"构成了福建武术文化典型的社会特征;"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积淀起福建武术文化厚重的精神特征。  相似文献   

14.
论体育强国的精神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奥运会后,体育强国成为体育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在全面分析近三十年有关体育强国文献资料基础上认为,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是不同层面的概念。体育大国很大程度上属于物质的概念,而体育强国则是一个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协调的概念,不宜用物质目标框住,它蕴含着丰富的、高于物质的精神诉求和人文关怀。包含如下思想:社会思想整合、民族精神传承与发展、以人为本、和而不同,等等。  相似文献   

15.
废名在精心打造的“田园诗化小说”中展现乡野素朴的人生形式。这种在动态现实中超越世俗生活的种种规范、幻想性地满足自己无法在现实中实现的理想和要求的方式.是中国文人用诗意去化解现实苦难的一种独特思维方式。废名借这种古老的理想形式来反观现实中人们精神上缺少的东西,并通过文学中的乡土想像建构田园诗化小说来完成以文学作为精神超越的预设。这就使废名的田园诗化小说具有浓厚的文化意蕴和独特的人情风俗而彰显出其特有的精神指向。  相似文献   

16.
地域文化与西部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创作与地域文化有着血肉般的联系。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那些取得重大成就且独具魅力的小说脉流无疑是各个时期的地域文化小说,它构成了现代中国文学的重要特征和属性。西部作家从理论到创作都彰显和实践着西部地域特有的人文景观及自然景观,充分体现着自己独立的话语方式和精神系统。西部小说的地域文化特征对当代中国文学有着重要的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社会转型期精神文明建设的特殊地位的阐述 ,透过精神文明建设中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的剖析 ,认为在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期 ,应认真对待精神领域中出现的新问题。精神文明建设应破旧立新 ,以立为本 ,构建一种新的价值观 ,强化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服务功能 ,从而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摘要:体育权利是体育法学研究中的重点,通过应用逻辑分析以及数据调查等方法,从空间政治学的角度思考体育权利供给有助于改善保障状况。作为社会文化权的体育权利需要国家履行积极义务进行供给,具体又可为精神空间供给、制度空间供给和物理空间供给。加强宣传可以使权利观念在社会中更加普及,从而提高精神空间中体育权利的供给。为了加强体育权利在社会制度空间中的供给,必须提升、改善国家的体育立法,逐步加深司法对体育纠纷的介入解决程度。而在体育权利物理空间供给方面,需要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加强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体育权利供给的空间分类为国家提高体育权利保障水平提供了一种比较新的思考路径,也丰富了体育权利基本理论。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人物的精神空间入手考察卡森·麦卡勒斯小说中人物的身份主题,运用空间理论、身份理论和精神分析理论,通过麦卡勒斯的三篇作品研究其小说中人物的精神空间和身份诉求的关系:《婚礼的成员》中的精神乌托邦与人物的身份构建,《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的两性精神空间和身份诉求,《神童》中的梦想空间与身份认同.人物身份的认同、消解或重新建构在作者搭建的精神空间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20.
论人民主权     
弥尔顿在近代史上明确首肯"人民主权"的政治理念,而率先对人民主权问题进行理论阐释的是英国民主革命的宪政家洛克。当然,就人民主权作明确而系统的解析人是卢梭。他以自然权利说和社会契约为依托,革命性地改造了主权概念,创立了与各种形式的专制主权论有原则区别的人民主权论。卢梭的人民主权论,也深刻地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在批判地汲取传统人民主权说的同时,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结合劳动阶级"争取民主"的斗争经验,使人民主权理论发展到新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