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开学初,我向学生布置一个课外作业,结合从名著<三国演义>中选的课文<失街亭>,阅读<三国演义>,从中积累一些富有生命力的词语,如成语、歇后语和惯用语,看谁积累得多,期中考试后,我们进行比赛.任务布置下去后,学生们掀起了学"三国"的热潮.他们课间讨论,课后查找资料,收获是很大的.学生通过读<三国演义>,查找有关三国方面的资料,对中国的这段历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提高了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2.
在"素读"了大量的文言选本之后,我带着孩子们进入高年段的经典名著阅读期.经典名著的阅读分为精读本和略读本,五、六年级的精读本锁定四本:<三国演义><西游记><世说新语><孟子>.略读本是我开给学生的一长串书单,每一本附有简介,每学期学生挑选5本以上自主阅读.  相似文献   

3.
"看<三国>掉泪--替古人担忧".因为人们的喜爱,伴随着名著<三国演义>,出现了太多与之相关的歇后语:"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关公喝酒--不怕睑红""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歇后语,不都是那些"替古人担忧"的<三国>迷创编的吗?前人能编,我的学生(正在读<三国>)就不能编吗?  相似文献   

4.
三国之行     
你一定读过<三国演义>吧!你体验过三国吗?如果没有,那你可真得去了.我刚去过了,给你当个导游吧!  相似文献   

5.
绵阳是三国时期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地方,蜀汉政权兴于涪县,最后 灭亡也在涪县。绵阳有丰富的三国文化景观,三国遗迹遍布绵阳,三国的历史传说在绵阳火传不衰,以三国为主题的建筑、雕塑、壁画遍布全市。有关三国的戏剧在绵阳久演不衰。刚健有为,积极进取,以民为本,严己宽人,崇尚忠义智通等三国文化精神 对绵阳文化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三国志演义>号称明代"四大奇书"之一.<三国志演义>之"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人物、故事之"奇";2)文章之"奇".<三国志演义>之"奇"的形成,与史传、平话的遗传、传统英雄史观、道德史观、宗教思想的影响,以及罗贯中本人政治理想的制约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活动说明学生小学学过《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初高中将要学习《三国演义》中的《孔明挥泪斩马谡》《群英会蒋干中计》《杨修之死》和杜牧的《赤壁》诗等,涉及三国的文学作品还有诸葛亮的《出师表》,苏轼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曹操的《龟虽寿》《短歌行》,曹植的《七步诗》等,许多京剧剧目也取材于三国,生活中的一些语言,如成语、歇后语、俗语也出自三国故事可见《三国演义》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安徽淮南市田家庵区使用的是语文版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95回“武侯弹琴退仲达”。教完本课后,学…  相似文献   

8.
郑和七下西洋是明初盛事,也是世界大航海时代的滥觞.记载反映涉及下西洋的典籍文献很多,还有明人讴歌下西洋的长篇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但最为集中、全面、系统记载的重要史籍莫过于"三书一图"--即<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和<郑和航海图>.  相似文献   

9.
活动目标: 1.让学生在充分阅读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少儿版)的基础上,熟知三国故事,有关三国人物的成语、歇后语,汲取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丰富优美的语言营养。 2.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能力、表达能力;培养他们表演方面的才能及能够全面、客观地分析人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在对于三国历史的叙述中,<资治通鉴>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它为三国历史厘定了时间顺序和叙事框架,编织了三国历史的叙事脉络,确定了三国历史的叙事焦点,它直接提供了长篇叙述三国历史的叙事经验,对<三国志演义>的成书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赤壁之战为例,罗贯中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巧妙地改变了描写的侧重点,在战争的细节描写上轻吴重蜀,把赤壁之战的大部分功劳归给刘备君臣,从而贬低了在赤壁之战中起到主要作用的吴军.从情节上看,在<三国志通俗演义>里的赤壁一战中,对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蜀军的主要情节描写有舌战群儒等六处,而对吴军的主要情节描写只有群英会等三处.  相似文献   

12.
孙理 《河北教育》2003,(12):23-24
升入高年级后,有许多同学捧着《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描写古代英雄人物的小说看得津津有味。有些男同学,平时对学习不感兴趣,但是对三国人物、水浒108将却了如指掌,讲起来有声有色;有的同学为了收集这些人物的卡片,更是绞尽脑汁。如何把学生这一兴趣迁移到学习中来呢?六年级语文教材中正好有一篇课文《草船借箭》,讲的是三国重要人物诸葛亮足智多谋利用天气巧借曹操十万支箭的故事。网络中有关三国的信息相当丰富,有介绍《三国演义》全书的,有三国时的诗词,有三国群英谱,还有点评文章。于是我设计了《草船借箭》的拓展阅读——阅读“三国人物”。 一、广泛阅读  相似文献   

13.
"双关"这一辞格早在<诗经><楚辞><左传>等中就有所运用,在宋代被称为"风人诗"或"风言".在张表臣的<珊瑚钩诗话>中称其为"风言",在葛立方的<韵语阳秋>中称其为"风人诗".  相似文献   

14.
<三国演义>是中国影响最广泛的小说之一,它的影响无疑来自有效的传播,比如戏曲、评书等.随着电视、网络等传播手段的加入,<三国演义>的传播有了本质变化,这不仅是传播速度远非戏剧、评书所能比,更重要的是它将经典的<三国演义>变成了非经典的"三国演义",这是消费社会文化逻辑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5.
<三国志玉玺传>是明末清初一部以三国历史为题材的弹词.现存有乾隆元年至二十年间的抄本.这部抄本是根据明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情节演绎而来.这部弹词在关羽形象的塑造上,除了依据历史和小说中的战将故事,也加入了人情和神话的叙事.  相似文献   

16.
<三国志>中的曹操是卓越的政治家、出色的军事家和杰出的文学家他为中国的统一和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清代宫廷大戏<鼎峙春秋>则抹杀了曹操的一切功绩,对他的罪过浓墨重彩、大加挞伐,还把他打入地狱,让他备受酷刑和煎熬.之所以如此,因为在于:<三国志>与<鼎峙春秋>的创作背景、创作目的不同,"反三国"倾向对<鼎峙春秋>有重大影响,<三国演义>为<鼎峙春秋>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7.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另有6篇有目无辞,因此通常又称为"诗三百".<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其中的诗篇全部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合乐歌词,产生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等地.<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国风>是十五国的地方乐曲.<诗经>的内容,以题材论,我们大略可以将它们分为婚姻爱情诗、战争徭役诗、农事诗、宴饮诗、宗庙祭祀诗等.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就连<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的脑袋也升级了N+1次,他发明了时光穿梭机.诸葛亮不知这东东会不会一时"傻"了,就想找人做个试验,"桃园三结义"兄弟闻讯,纷纷毛遂自荐.他们乘坐时光机,一眨眼就来到了杭州西湖.  相似文献   

19.
<后汉书><三国志>同作为"前四史"之一,到底孰优孰劣,人们一直争论不休.文章围绕这个争论,主要勾勒了从明朝至当代<后汉书><三国志>比较研究的历史.明朝是<后汉书><三国志>优劣之争的开始.<后汉书><三国志>比较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清朝、20世纪20-40年代,而当下对二书的比较研究则不免有些后劲不足.  相似文献   

20.
教材分析: <屋内旅行记>是冀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文章.该单元的文化主题是"走进书的乐同":<晨读>描述了关于童年读书生活的深刻印象;<布勒门的音乐家>和<木偶奇遇记>是外国童话经典作品及节选;<空城计>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的节选;而<屋内旅行记>则是苏联作家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的序言.在"阅读链接"中还涉及到了<三毛流浪记>等漫画作品.目的是引领学生喜欢读书,读好书,亲近经典作品,并初步了解一些相关的作家的信息,对作品及作家产生亲近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