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中华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蕴涵闪光的史家精神和高超的写作技巧历来为世人所称颂。顾炎武在《日知录》卷二十六中说:“古人作  相似文献   

2.
呼唤“第二代新闻导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们正处于伟大的变革时代。改革的时代呼唤着新闻改革。在新闻改革的序列中,导语改革应该说是重要的一环,也是一场革命,用世界第二代新闻导语取代世界第一代新闻导语已是现实的需要和历史的呼唤。新闻导语产生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是随着电报在新闻传递中的应用而产生的。它开始于南北战争期间的美国,以后逐步推广到欧洲的日本。在二十世纪初,我国新闻界也开始使用新闻导语。关于世界第一代导语,美国新闻学家休曼下的定义是:“凡一新闻,宜将要点列于第一句。无论新闻长短如何,其精髓统宜列于第一节内。……凡‘何人’、‘何事’、…  相似文献   

3.
中共十六大代表、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吕日周,一次在大同市演讲,内容为“官以民为天,以法治为天”。某报发了新闻,报道中将“法治”改成了“法制”。一字之差,吕先生很不满意,专门给编辑部打电话,次日报纸作了更正。新闻理论家、复旦大学教授林帆也提到:“我在一篇文稿中两处提到‘法治’问题,见报时一律被改为‘法制’,不知是为何改动的。反正时下的媒体常常把两者混淆起来,也不足为怪了。然而,‘法治’与‘法制’,其间有联系但又有其截然不同的界定,不容混淆。”  相似文献   

4.
凌翔 《军事记者》2004,(8):10-10
曾看过不少关于新闻与学区别的章.但由于其术语太专业,基本上没在笔脑海中留下什么痕迹.惟独下面这段描述给我留下深深的印象:“新闻是健美比赛中的运动员,尽量要少着装,以突出体格的强健。学是台上的舞蹈演员,必须借助服装灯光.以表现美的韵律、韵味。新闻是‘删繁就简三秋树’,学是‘花簇锦绣满园春’。”这段话之所以在我脑海中留下印记.就是因为它用形象生动的比喻通俗化了术语。  相似文献   

5.
李洪启 《新闻界》2001,(6):17-19
意境,是我国古代文论特别是诗论中涉及到美学范畴的一个重要问题。后来移植到新闻中,也成为新闻批评中大家都很重视的一个问题。意境究竟是什么?解释尽管相当纷纭,具体所指不尽相同,但文章必须具有思想震撼力、艺术感染力,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和联想,获得心灵的滋润,思有所得,情有所通,有所提高,这些都是大体相同的。(一)我们先以诗歌创作来说明“意境”的内涵。作为文艺范畴的诗歌,十分重视意境的营造。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  相似文献   

6.
《新闻爱好者》2001年第9期发表了刘军民的《新闻中的想象》一文。文章要求新闻采写者“敢于理直气壮地,‘离经叛道’”,“以这些已非原汁原味的材料为基础进行再造想象”,并且认为:“已经发生的事实可以用想象加以复原和修饰……在消息、评论、通讯和报告文学等各种新闻文体中,的确可以甚至需要一些适当的想象成分,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对特定的环境和景物,在保证真实而不至于引起误解的前提下,以一种新的形象,予以艺术的展现……”一言以概之,作者就是要求新闻采写者对新闻的场景进行大胆想象,以保证新闻的生动性和…  相似文献   

7.
陆高峰 《声屏世界》2007,(12):66-66
“奥运‘金银砖’纪念卡震撼发行”、“萨马兰奇:用时间来纪念2008百年奥运第一套‘翡翠金钻表’诞生”、“全国货源告急……奥运‘金银砖’纪念卡一卡难求”、“首套奥运金银‘鸟巢’亮相”……近日,一批打着奥运旗号的金银制品广告、新闻和以新闻形式做的广告,在报纸上频繁亮相,让人感觉到2008年的奥运会在中国举办与在其他国家相比,似乎是异乎寻常地“贵重”和“璀璨”。  相似文献   

8.
董秦 《新闻知识》2001,(10):9-10
从晚报社会新闻演变的历史角度看,晚报社会新闻可分为批评性、歌颂性和生成性三类。历史地看,第一类的社会新闻诞生最早。代表作有40年代重庆新民报晚刊揭露的洋狗事件。此类社会新闻诚如邵飘萍所言,“对于社会中发生之事件加以深刻之观察,而发现其隐秘,以攻破社会之黑暗。……故欲知一国社会程度之高下,观其报纸所载社会新闻之意向,即可洞察其大概。”第二类歌颂性社会新闻大量诞生在建国后,名篇有新民晚报记者吴承惠采写的《他又走上了正路》等。建国后,我们给社会新闻所下的定义无不集中在这第二类。如丁世义:“社会新闻是以…  相似文献   

9.
把经济新闻写成美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新闻能不能与美“汇合”呢?回答是肯定的。法国小说家福楼拜曾由衷地感到:“越往前进,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从山麓分手,回头又在山顶‘汇合’。”经济新闻要达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感染人”这一目标,就要求新闻记者在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有新闻价值的经济事件和人物的基础上,尽量将其写成美文。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将经济新闻写成可读、可感、可知的美文。一、红线贯串、形象生动。搞经济报道应该像搞科技等报道那样从技术性和业务性中跳出来,以人们可知、可感形象…  相似文献   

10.
中国最早的报纸是什么?有的学者说是唐代的“邸报”。前一时期,还有人撰文说:“同今天新闻报纸有更多相似之处的新闻形式,应首推‘露布’。”从而得出结论:我国最早的报纸应是汉代的“露布”,把中国新闻报纸的历史又上推了几个世纪。对于这些说法,我不敢苟同。“露布”在中国古代亦称“露板”,“露版”。《后汉书·李云传》载:“云素刚,忧国将危,心不能忍,乃露布上书。”章怀太子注:“‘露布’谓不封之也。”《南史·谢灵运传》载:(孟(岂页))“因灵运横恣,表其异志,发兵自防,露板上言。”《文心雕龙·檄移》载:“张仪檄楚,书以尺二,明白之文,或称露布,播诸视听也。”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四云:“‘露布’,捷书之别名也,诸军破贼,则以帛布建诸竿上,兵部谓之‘露布’。盖自汉以来有其  相似文献   

11.
一篇稿件质量的高与低,在某种程度上说,也取决于角度选择的好与差。选准角度出佳作,的确是经验之谈。所谓新闻角度,指的是发现事实、挖掘事实的着眼点和入手处。著名记者艾丰把选择新闻角度比喻为“挖矿”。他说:“新闻价值在事实内的蕴藏是不均匀的,有各种不同的‘矿藏’,选择好的角度,就是为了便于记者更迅速、更顺利地开采这些价值。如果说美术、摄影的角度是为了美的价值,那么新闻角度的选择,在于追求新闻价值。”可以说,在新闻的写作中,能否选择最佳角度,至关重要。(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国宋代著…  相似文献   

12.
姜海燕 《新闻三昧》2000,(11):44-45
所谓“散文式”新闻,就是提倡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向散文式方向发展,要求“新闻要像散文那样讲究‘立意’,努力创造出深邃的‘意境’,尽量使用白描手法,结构要像散文那样富于变化,语言要像散文那样生动凝练……”本文试就“散文式”新闻在立意、意境方面作一探索式的诠释。散文式新闻贵在立意.以意取胜。所谓立意、即一篇新闻的中心思想。中心思想也称为主题思想,它是新闻的主体和核心。立意是新闻记者在  相似文献   

13.
钱国宏 《新闻与写作》2002,(12):15-15,16
我们正处于伟大的变革时代,改革的时代呼唤着新闻改革。在新闻改革的序列中,导语改革应该说是重要的一环,也是一场革命,用世界第二代新闻导语取代世界第一代新闻导语已是现实的需要和历史的呼唤。 新闻导语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是随着电报在新闻传递中的应用而产生的。它开始于南北战争期间的美国,以后逐步推广到欧洲和日本。在20世纪初,我国新闻界也开始使用新闻导语。关于世界第一代导语,美国新闻学家休曼下的定义是:凡一新闻,宜将要点列于第一句。无论新闻长短如何,其精髓统宜列于第一节内……凡“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何故”之答语,能概括于第一节内最妙……此为新闻文体最大法律。自休曼提出“世界第一代新闻导语”的概念后,此后近半个世纪,新闻事业一直受“五个W”写导语框子的束缚,直到20世纪50年代,纽约时报编辑主任特纳·卡特利奇才提出“世界第二代新闻导语”一词。他在《我的一生与纽约时报》中说:“我们认为,再也没有必要,也许永远不会再有必要把传统的新闻‘五要素’都写进一个句子或一段中——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与何因”。从特纳的阐述中我们试给世界第二代新闻导语下这样的定义:“新闻导语,就是筛选一个最吸引人的新闻事实,写得既要生动有趣,又要富有强烈  相似文献   

14.
吕晓明 《新闻传播》2004,(10):47-47
伴随着近年来我国新闻事业改革、发展与竞争的需要,“视觉新闻”(有人也称之为“现场短新闻”)在报纸上出现的频率有日渐增多之势,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尽管目前国际上对“视觉新闻”尚无统一的定义,我们不妨这样理解:“视觉新闻”专指纸质媒体运用形象化、立体化的表现手  相似文献   

15.
对于新闻价值理念的探讨,其实就是对于作为学科的新闻学在特定历史与社会语境下的范畴与内涵的探讨.宏观层面上,人们对于新闻价值的认知总是与滥觞于西方的“现代性”理念相呼应,“自由”“民主”既是西方社会历史进程中表征“现代性”的话语词汇,同时也指向现代新闻价值理念的概念内核.然而,新闻价值又是一个高度语境化的概念.我国现代新闻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就并未完全复制西方新闻价值理念,而是结合中国本土文化特色形成了具有独特本土文化意蕴的价值标准.正如有学者研究维新派在地方的办报活动后发现,由于政治化思维、功利化思维等原因,维新派的新闻实践“缺乏坐实‘自由’‘民主’等现代新闻价值的宪政秩序”.  相似文献   

16.
杜月波 《新闻世界》2012,(10):164-165
追溯黄色新闻的历史渊源,尽管黄色新闻的“不是’’被挞伐,但其‘‘精神”理念为近现代各种媒体形式所继承和仿效结合今天的新闻实践活动,重新认识黄色新闻有一定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三百六十行.各有各的规矩。做记者、当编辑,自然也有职业操守、道德规范。有位业界大家,曾语重心长告诫后辈说,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没有一种高度负责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人,不能做史家,同样不配做记者。在我国近代第一次出现办报高潮的时候,著名报刊宣传家梁启超在《敬告我同业诸君》中就提出了“治此业者,而不可不有史家之精神”的主张。此后“记者应该有这样的抱负:  相似文献   

18.
“新闻报道要注意文彩”的呼声持续了多年,而迄今在我们的新闻作品中干瘪的八股文字还是处处可见,问题究竟在哪里呢?记得老作家丁玲说过:“艺术也需要一点点远视。要有点虚,太实在了,反而有失之‘死’。虚中才有想象,意境,韵味。”新闻作品虽然不同于文艺创作,但是,新闻作品也同样需要文彩,可读性。有些新闻,可读性差,恐怕就在于写得“太实在了,反而有失之‘死’”的缘故。我这样说,不是提倡新闻可以虚假,不要真实,而是指新闻也要  相似文献   

19.
“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此其可纪念者三也。”——联大文学院长冯友兰先生撰写的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  相似文献   

20.
他们扇动思想的翅膀,鸟瞰于云霄之上;然后又俯冲下来,细察于青萍之末……大到整个人类近代史的历程,小到当代中国一颗普通心灵的悸动,都摄入他们的眼底。于是,就有了振聋发聩的《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和《改革阵痛中的觉悟》。罗荣兴说:“要相信科学的力量,没有一个领域和问题不在科学的覆盖之下。”曹焕荣说:“要借助理论的力量,增强报道的‘厚度’和‘力度’。”祝华新说:“记者也不妨作点哲学思考。”科学真理可以为改革引航,可以抚慰每一个迷惘痛苦的心灵,那么,它的光芒也应洞照新闻改革领域。循着这个思路,我们拜访了这三位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结合其新作,与他们一起探讨新闻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