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曹魏时期兴起的士族地主禀承了东汉世家大族的特性,以大土地所有制、宗族势力、文化优势为基础形成强大的政治势力,并形成“家族本位”的政治原则,在经济上以小农为主要兼并对象、形成强劲的兼并、扩张势头。由此构成以独占性和集权专制体制为特征的封建专制皇权的内在矛盾:即集权专制与士族政治势力不断膨胀的政治矛盾和二者争夺小农的经济矛盾。皇权的稳固程度是与这对矛盾的激化程度成反比的。曹魏后期的曹爽改制以削弱中正权力为突破口,以加强皇权为目的,触犯了士族的根本利益,从而激化了士族与皇权的内在矛盾。司马氏正是利用了这一矛盾而以笼络士族为主要手段,改变了曹氏与司马氏间的力量对比,完成了代魏之举。因此,士族与皇权内在的深刻矛盾是司马氏代魏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
魏晋时期儒家人格的玄学化历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人格理论及实践的角度研究魏晋玄学与儒学的关系 ,认为儒学背景下的玄学发生及演进实质上是儒家人格的玄学化。《论语》中隐者对孔子的批评以及《庄子》对儒学的批判是玄学化之遥远的起点 ,东汉党人的“人格玉碎”是玄学化之文化心理前提 ,以儒道关系为轴心的三次磨合 (正始玄学的道本儒末儒道兼综、竹林玄学的越儒任道、元康玄学的内道外儒 )是玄学化之基本过程 ,圣人、才性、有无、自然名教是玄学化面临之基本课题 ,东晋士人儒玄双修、释道合一的人格实践则为玄学化完成之标志  相似文献   

3.
两汉时期士族地主兴起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士族地主出现后,地主阶级内部产生了清浊、士庶、高寒之分,相对等级化、凝固化了。并且,地主阶级内部这种阶级构成一直到唐代未发生显著变化。东汉末以儒学起家的士族地主太尉刘宽灵帝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卒,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其裔孙(刘)爽为其修碑,仍能清楚地“记其世序”。欧阳修就此事在《后汉太尉刘宽碑阴题名》中说;“呜呼!前世士大夫世家著之谱牒,故自中平至咸亨四百余年,而爽能其世次如此之详也。唐世谱牒尤备,士大夫务以世家相高……,惟恐坠其世业,亦以有谱牒而能知其世也。今之谱学亡矣!虽名臣巨族未尝有家谱者,然而俗习苟简废失者非一,岂止家谱而已哉。”欧阳修所述这一情况,恰正说明汉代士族地主对后世影响的深远。因此,正如对战国、秦、西汉军功地主的兴起要注意研究一样,对两汉兴起的士族地主也应予以注意。本文仅就有关汉代士族地主兴起的若干问题谈一些意见,错误之处,恳请指正。  相似文献   

4.
魏晋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的一个十分特殊的大动荡、大转折时代。这一时期政治黑暗 ,战乱频仍 ,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 ,豪门士族的庄园经济迅速发展 ;思想上 ,由于儒学的经学化和日益神学化而遭到士人的反对 ,儒学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 ,以儒、释、道几种思潮融合而成的玄学得以滋生、风靡。玄学一方面主张“贵无论”,政治上表现为无为而治 ;另一方面又倡导“自然观”,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这些思想主张一扫经学尘垢 ,为士大夫们开辟出一条玄思清朗的思想途径 ,从而使得传统士林风气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激情萌动的生命意识 ,称情任性的思想情感 ,坦荡豁达的行为方式 ,高标风流的人生理想 ,则是这一风气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唐朝士族地主的研究逐渐引起史学界的重视。大家对唐朝士族地主的看法,存在分歧。其一认为,唐朝存在门荫制度,由于士族地主都是“世代簪缨”,所以他们的子孙“可以毫不费力由荫得官。”因此唐朝士族仍然是“官有世胄,谱有世官”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了唐长孺先生玄学研究的学术概念,认为在三、四十年代学术界对魏晋思想指称未一的情况下,唐长孺先生自觉区分了清议、清谈、玄学等概念,为学界作了重要的筑基工作。本文推测唐长孺先生对玄学的定义来自汤用彤先生,其治学路线则继承了陈寅恪先生,注重思想与实际政治之关系。本文对唐长孺先生玄学论著中所谓政治理论进行了分析,认为涉及人生哲学、政治哲学、政治学三个层面,而以政治哲学为核心。这是唐长孺先生玄学研究的特色,也是与陈寅恪先生观点差异之所在。这种差异来自陈、唐二位先生史观的不同。陈先生从社会史观出发,关注士大夫之出处进退、本人态度及辩护自身立场;唐长孺先生从唯物史观出发,强调玄学的阶级属性,将玄学看作统治阶级门阀士族的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7.
张晟钦  钟罗庆 《文教资料》2014,(30):123-125
南朝时期,陈郡谢氏家族文化在玄学传统之上进行微调,形成了“家风之变体”。此“变体”之“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吸收儒学为应世工具,对家传玄学中的“情、礼”关系进行了重新定位;第二,吸收法家治国方略,使谢家家族文化向多元化发展;第三,家传玄学的主要表现形式由不拘礼法、狂放不羁转为“止足”内敛。然而,究其原因,南朝士族门阀制度的衰落是谢氏家族文化改变的根本原因,而家族文化的改变又反映着士族门阀制度衰落的历史现状,且二者时间点吻合。因此,谢氏家风之改变并非偶然,其后透露着士族门阀制度衰落的末世之音。  相似文献   

8.
南朝的高门士族与佛教关系密切,这是佛教在南朝得以空前发展的重要原因.宋齐梁三代君主大多信佛,在宋齐梁三代担任高官的吴郡张氏所从事的佛教活动常常与君主联系在一起,并且相互影响.吴郡张氏不仅合门信佛,而且以玄学传家,这也是南朝士族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高僧们既精于佛学义理,又具有深厚的玄学修养,这一点对于他们与高门士族的交往非常重要.这一特殊的环境因素大大促进了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9.
郭静 《文教资料》2009,(34):18-19
很多学者认为,17世纪在英国兴起的玄学派诗歌是17世纪巴洛克文学的代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玄学派诗歌产生的背号和思想内容等方面,简要分析了玄学派诗歌文化中的非巴洛克主义及其对当时整个社会文化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儒家传统文化与徽州商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儒家传统文化与商业发展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徽商在经济伦理上以王阳明为代表的新儒学为本,在政治伦理上却以程朱理学为依归。王学的重商思想和程朱理学的以家族为本的宗族理念,从两个方面驱策了徽人的营商热情。徽商在把儒家的优秀文化传统落到实处过程中,建立起自己的贾道和营运型式。朱、王两派儒学的影响,导致儒为名高,贾为厚利,儒贾结合,官商互济。这也是徽人发展其商业的要诀。徽商在商业规模和资本的积累,以及在贾道和商业营运方面的建树,都已达到传统商业的极限。但是,徽商始终以儒为体,以贾为用,科举仕宦,光宗耀祖,才是其终极目标。徽商之所以走到传统商业的边缘而止步,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原因是浸透尊卑等级的家庭伦理,及其制约下的“官本位”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东晋以来玄学成为士族的一个重要标志,谢灵运的思想、人格即深受玄学的浸染,这对谢灵运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诗歌主题的发展变化、山水诗的艺术手法及玄言尾巴的存在、"自然"的诗学观的形成等,皆与玄学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魏晋美学片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晋由于门阀地主的势力取代了汉大一统的封建势力,体现门阀地主人格理想的玄学兴起来了。玄风所向是诗性人格即魏晋风韵的产生,并由此引发艺美学的空前兴盛,其特征是重情感,尊个性,尚自然。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儒、释、道之间几百年的激烈竞争出发,分析了南朝士风对三教思想的选择思路,论述了南朝士族家学对儒佛道文化的接受与创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孙立群 《历史学习》2009,(12):27-27
士族是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阶级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特殊阶层。在数百年间,士族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人们常称魏晋南北朝为士族社会。  相似文献   

15.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地主阶级分为士族和庶族两个阶层,士族包含门阀地主和寺院地主,庶族包含豪族地主和富商地主,通过对这几个地主阶层的分析可以得知:在中国封建社会,皇权不断加强、专制主义的不断强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商品经济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士族政治这一特定的文化现象,它源于西汉,形成于东汉,至东晋发展到高峰,在南朝时趋于衰弱,最后亡于唐宋。在这段长达近九百年(约公元25年——907年)的历史中,长期垄断了中国封建政治舞台,对中国政治、文化、社会、经济影响之深,令人叹为观止。自东汉至隋唐,政治舞台风风雨雨,改朝换代之事屡见不鲜,然士族地主垄断、控制政治之局面却从未改变。东汉至隋唐的政治斗争,表面以各政治集团的胜负为胜负,实为各士族集团的胜负为胜负。因此,对士族政治这一特定的文化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了解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社会、经济的意义不言而喻。古籍称士族之名繁多,有士族、氏族、世族等;又有冠族、名族、势族、甲族、盛族、右族、世胄等;还有旧族、右姓、郡姓、旧门、高门、名门、盛门诸多称呼。其名虽多,均可用“士族”二字概括。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宗教发展的特点和当时士族宗教信仰的状况,重新论证了此期南北文学产生差异的原因。本文认为,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汉人士族面对极为尖锐的民族矛盾,多持守本土固有的天师道信仰,故其文学带有浓厚质直古朴的道教文化色彩;南朝本不存在北方那种严重的夷夏隔阂,广大士族文人因玄学清谈余习而日渐偏尚佛理,乃至纷纷弃道皈佛,因而其思想文化明显打上了外来佛教文化浮华丽靡的烙印。最后,作者指出,对于南北朝文学中存在的南北文学的差异,应该以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中的“合力论”作更全面、深入和科学的考察  相似文献   

18.
略论六朝时期吴郡张氏的家学与家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朝时期的世家大族各有其家风与家学。吴郡张氏作为江东土著文化世族的代表,自汉代以来,特别在孙吴时期形成了重视文化的门风,其代表人物多清秀、飘逸、善言辞,而不重实务。在学术文化上,张氏虽出自儒学,但自两晋之际始其子弟普遍接受玄学新风的熏习,是江东世族中玄化最充分的家族,这大大提升了张氏的社会地位。但究其根本,其习儒之基因尚在,治理经术之道未绝,从而维系其宗族内部的团结,使之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19.
试论魏晋时期的返儒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末以来儒学渐衰,尚老庄而弃经典、重真情而轻礼法成为士子风习。但是,由于维系、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和世族地主权力竞争、标明身分的政治需要,玄学发展中的内部否定及儒玄兼融交流状况使魏晋时期形成明显的返儒倾向,儒家文化传统在艰难的环境中得以延续传承,社会生活和社会精神逐渐趋于有序化、正常化,为以后儒学的全面复兴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刘勰对“道”的阐释 ,贯穿了他的儒家经学思想 ,把玄学的援道入儒、以道为体、以儒为用的儒道合一思想 ,表现在了他的文艺本质观中。哲理性的自然之道具体化为儒家的社会政治之道 ,儒家的社会政治之道成为普遍规律的道的体现 ,这样既昭示了刘勰注重圣人教化的“明道”文艺思想 ,同时也自然地把老庄之道与儒家之道合二为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