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挚 《湖南教育》2002,(11):48-49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课文的主要部分。先把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段落找出来读一读,边读边标记你所认为的关键词句,并根据关键词句展开想像,然后,请把你想到的、悟到的告诉给大家。(学生自由读课文,圈点思索,然后交流)生:我从“单薄破旧”想到军需处长身上的衣服又少又破,他的衣服穿了许多年了。生:军需处长本可以为自己准备一件御寒的棉衣,可他被活活“冻僵”了,这让我十分感动!师:你能抓住关键词,很有眼力!生:我从“光秃秃的树干”想到当时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师:你的感悟很独特。大家想一想,军需处长的棉衣哪里去了?请…  相似文献   

2.
(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出示《丰碑》第7自然段)师:谁愿意读读这段凝重的文字?(指名读)你觉得哪些词、哪些句子能触动你的内心,打动你的心灵?生:我读到“单薄破旧”这个词时被深深地打动了。老战士是部队的军需处长啊,部队里所有的给养都归他管,如果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就不会让自己衣着单薄,就不会  相似文献   

3.
师:现在咱们请四名同学为大家朗读课文,请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课文的哪一部分最使你感动 ?  (生每人各读一段)   师:谁愿意先谈一谈,课文的哪些地方最感人?   生:我觉得描写军需处长被冻死时的形象的那一段最感人。   生:我觉得描写将军神态、语言的句子比较  相似文献   

4.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23课《丰碑》。(板书课题,读课题)师:同学们课前都预习了课文,通过预习,你读懂了哪些内容?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生:我知道了这篇课文讲的是在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板书:“军需处长”)生:红军队伍的任务很艰巨,行军条件很恶劣。生:我补充,课文写了将军开始为军需处长生气、发火,可是知道军需处长被冻死以后,对军需处长表示了深深的敬意。(板书:“将军”)生:我知道了这篇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师:同学们课前预习得很好。请再说说你有哪些不明白…  相似文献   

5.
一、以读代讲,凸现阅读教学以读为本的特点▲(教师引入课文,出示预习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随后学生在质疑中提出了“为什么山区人民用杜鹃花来比喻这位教师”等6个问题,教师让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地读课文,划出最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和段落并进行品读。)师:好,同学们,谁愿意把最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和段落读给大家听?生1:最让我感动的是第14小节。(生读)这里写老师为小女孩所作的奉献,这种精神让我感动。师:和他有同样感受的同学请举手。还有其他小节吗?生2:令我感动的是第19小节。(生读)这个自然段写出了她像一朵山区人民喜…  相似文献   

6.
文琼 《湖南教育》2004,(14):40-42
回顾内容,创境激情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第22课《丰碑》。谁来说一说,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生:课文讲了在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把棉衣让给了别人,而自己却由于衣服过于单薄被冻死的感人故事。师:是的,在长征途中,红军战士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留下了  相似文献   

7.
喻金芳 《湖南教育》2002,(11):50-51
尝试自读,探究学习导入。今天,让我们张开想像的翅膀去欣赏巴金爷爷所描写的鸟的天堂。(板书课题)自读。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要求自读。(出示自读提示)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品读。②针对本段提出问题,试着自己解答问题。③熟读本段,争取读出味来。指导。你喜欢哪些句子?哪些段落?把它标记出来,再想一想为什么喜欢?然后反复品读。(教师巡视时相机指导)交流成果,合作学习(一)初步交流师:读了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先与同桌或前后的同学交流一下。(可有序、可变序、可无序进行,教师巡回…  相似文献   

8.
片断一精读赏析课文,入境明理动情1.抓场面,读中入境师:课文中哪些地方描写得生动形象,最让你感动?该怎样朗读呢?生:我觉得第七节描写得形象生动。“震荡可怕极了……轮船火炉被海浪呛得嘶嘶地直喘粗气。”师:该用怎样的语气读?生:应该读出撞船时的紧张、危急和混乱惊慌的语气。师:你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吗?大家听后评价。生:没有读出惊慌混乱的语气,读的节奏要快些。生:他读得很好。我觉得我读得表现力还要强些。师:那就让我们欣赏吧。(学生读得入情入境)2.抓对话,读中明理生:我觉得哈尔威船长与机械师、大副的对话最生动。师:最让你感动的是…  相似文献   

9.
师:大家喜欢这篇课文吗?生:喜欢。师:老师也很喜欢。我被课文讲的几件事深深地感动了。你们呢?你最喜欢课文中哪件事,为什么喜欢?仔细读一读课文,然后跟同桌说说你的读书感受。生:(读文,同桌交流)师:谁愿意跟大家谈一谈?生:我喜欢第2自然段写的这件事。(读第二自然段)我感觉到作者的家长能告诉孩子实情,而不是欺骗他,说明他的父母很尊重孩子。这里的“欺骗”我认为是“哄骗”的  相似文献   

10.
林永红 《湖北教育》2004,(13):51-52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划山你喜欢的句子,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相似文献   

11.
师:刚才大家很用心地读了课文,并在令自己感动的地方写下了感受,留下了许多思考的痕迹,做到了不动笔墨不读书。谁愿意再通过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评:先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生:(读)“先生,请买盒火柴吧!……我给您去换零钱。”(屏幕显示珊迪请求“我们”买火柴的这部分内容)师:这部分内容谁读了都会被深深地打动,谁来谈谈有怎样的感受或体会?生:读了这部分内容,我觉得小珊迪十分贫困,十分饥饿。他一开始是“请求”人家买火柴,当他们不想买时,就“乞求”起来。可见,他是多么…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二册《两只鸟蛋》的教学片段如下:师: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个小节呢?请听录音。(生听录音,体会)师:现在,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给伙伴听,好吗?(学生找自己的伙伴自由练习朗读,有的读一节,有的读全诗)生:我最喜欢第一节。(读)师:他读得怎么样?生:他读得很流利。生:他应该把“凉凉的”读得轻点儿。生:不,我觉得要读重点儿。师:那就按自己的想法再读一读。(两人分别读这句)师:你们还想评一评吗?生:他没有把“真好玩”的感觉读出来。师:你们听得很仔细。谁能再有感情地…  相似文献   

13.
教例:二年级《葡萄沟》师:大家读第二自然段第3句话。(学生自由读)师:你又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葡萄成熟了,什么颜色都有,红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生:我看到了一大串一大串葡萄挂满了架子。师:大家看到的是不是这个样子多媒体课件出示各种颜色的葡萄),你们喜欢这些葡萄吗?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你对葡萄的喜爱有的陶醉地读,有的用彩色笔画,还有几个到黑板上用彩色粉笔画。师:(板书“五光十色”)现在大家知道“五光十色”的意思了吗?生:五光十色就是有许多种颜色。生:五光十色就是五颜六色,闪闪发光……师:…  相似文献   

14.
【课堂现象一】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初读课文前)师:请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遇到你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研读课文中)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完成学习目标。(交流汇报时)  相似文献   

15.
陶会萍 《江西教育》2001,(11):44-44
《丰碑》一文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将棉衣发放给了战士,自己穿着单薄破旧而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文中大篇幅地描写了将军感情的变化,有力地烘托出军需处长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崇高精神,“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全文感情浓烈,读后,催人泪下。一、创设情境以激情创设情境就是从文中的字词句篇出发,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去感受,从而加深内心体验,使知识、智力、情感得到和谐的发展。这篇课文的故事发生在革命战争年代,距离学生的生活太远,难以理解和想象红军过雪山时所面临的困难。课前预习时我建议学生在…  相似文献   

16.
[案例]《荷花》教学片断:师:《荷花》这篇课这么美,我建议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二节,找出你觉得特别美的词或句子。  相似文献   

17.
去年,我在一次培训会上谈到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到教师要抓紧时间多读点书。会后有位教师走上来,随意地说:“麻烦你给我开个书单,我要读点书。”——如果是学生这样说话,我会建议他读什么书;教师,特别是一位语文教师问出这样的问题,则让我不知如何是好。我看她不过30岁,就问:“你最想读什么书?你感到缺什么?”她说,她也不知道缺什么,就是觉得自己不行,因为“我不怎么喜欢读书”。——谈话变得困难,但我觉得一个人提出要读书,毕竟还有向上的意识,  相似文献   

18.
这学期,一个名叫张行的小男孩,被分到了我带的初一(3)班。开学没几天,我就发现他的奇怪之处:他身上的衣服很破旧,但脚上却穿着一双新布鞋。最让我有点困惑的是,他那本该充满欢快的大眼睛里,时常闪动着和他的年龄不相称的抑郁。他很少跟其他的学生一起运动,我发现他很喜欢看打篮球,看得入迷的时候,就会忍不住手舞足蹈,可他从不上场去玩。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他的“与众不同”吸引了我。经过家访,我才明白:这是一个很贫穷的家庭,父母能让他读书就已经不错了。上小学时,他几乎没有一双像样的鞋子。如今读中学了,母亲才舍得给…  相似文献   

19.
《丰碑》记叙的是在红军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因穿着单薄破旧而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了他为了他人,为了革命的胜利,不怕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读后,催人泪下。本文语言朴实,情感丰富,因此,我在教学时采用了“以读为本,以情悟文”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创设情境初读入情这个故事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于是,教学伊始,我感情地范读了课文,接着,播放红军长征翻越大雪山的录相,让学生感知红军战士在狂风呼啸,大  相似文献   

20.
宁锋  杨曼 《辽宁教育》2002,(7):87-88
师:大家喜欢这篇课文吗? 生:喜欢. 师:老师也很喜欢.我被课文讲的几件事深深地感动了.你们呢?你最喜欢课文中哪件事,为什么喜欢?仔细读一读课文,然后跟同桌说说你的读书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