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抽象上升到具体,是马克思《资本论》特有的叙述方法,是唯物辩证法在《资本论》中的一个具体体现。这个方法不仅贯穿于《资本论》第一卷到第三卷,而且各卷之中无不如此。《资本论》的中心范畴是资本,即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在理论上的再现。整个《资本论》是从“资本一般”(第一卷)到“资本特殊”(第二卷)再到“资本个别”(第三卷),这是由抽象的资本范畴上升到具体的资本范畴的一个完整过程。《资本论》的每一卷,也都有一个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下面,我仅就《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关于资本本质的理论表述层次,来谈谈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2.
《资本论》开篇所讲的商品究竟具有什么样的性质?这一问题涉及到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方法,并且与我们如何理解《资本论》的结构和体系紧密相关。因为这一问题如此重要,所以我国经济理论界历来争论激烈,至今意见尚不统一。归结其主要分歧观点有这样三种:第一种观点认为《资本论》开篇所讲的商品是一种特殊商品,或者是作为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商品;或者是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商品。第二种观点认为是一般商品即抽象掉商品社会关系特殊性的商品一般。第三种观点认为《资本论》开篇商品的性质应从多方面考察,即《资本论》开篇商品既可以理解为一般商品,又可以理解为资本主义或前资本主义的特殊商品。这三种观点尽管差异很大,并且都从马克思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资本论》第一卷第107页)。要准确把握这一论断,就要先弄清货币与一般等价物的关系。 《政治课教学》93年第一期,发表了石先华同志《货币≠金银——兼与罗永昌教师商榷》(以下称石文)。石文对罗永昌同志《一般等价物≠货币》(见《政治课教学》92年第8期)一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章“劳动过程”一节中明确指出:“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并且指出:“如果整个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末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资本论》第一卷202,205页)人们通常把马克思的这一观点称为“劳动过程三要素”说。薛志贤同志在《陕西师大学报》一九八○年第四期上发表了《论生产劳动的要素及其产品》一文(以下简称“薛文”),对劳动过程的三要素说提出了疑义。薛志贤同志认为:“生产劳动的要素不只有三个。固然,劳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提出的"资本的限制就是资本本身"论题,被后马克思主义学者斯拉沃热.齐泽克(Slavoj Zizek,1949——)解读为普遍的历史主义——进化主义思想。资本主义为了克服其内在的限制,为了生存,才借助其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改变其限制。齐泽克没有结合马克思《资本论》的经济学分析。离开了马克思的具体言说语境,也没有客观分析资本主义国家僵而不死的真实原因(其中缓和阶级矛盾是重要措施之一),就草率得出了"资本的限制就是资本本身"论题的一种另类理解——资本的限制反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笔者所不能认同的。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第十八章里,在分析货币资本作用时提出了生产潜力理论.马克思指出:“并入资本中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扩大,在一定界限之内,不是取决于预付货币资本的量.在劳动力的报酬相同时,可以从外延方面或内含方面加强对劳动力的剥削.如果货币资本随着这种剥削的加强而增加,那末,它也不是和这种剥削成比例地增加的,因而根本不是相应地增加的.“这只是表明,预付资本——一个既定的价值额,它在它的自由形式上,在它的价值形式上,是由一定的货币额构成的——在转化为生产资本之后,包含着生产的潜力,这些潜力的界限,不是由这个预付资本的价值界限规定的,这些潜力能够在一定的活动范围之内,在外延方面或内含方面按不同程度发挥作用.”根据马克思的论述,这些生产潜力可以具体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资本论》第1卷第22章所讲的商品所有权对资本家也是存在的;商品所有权规律转化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不是对简单商品生产者的占有方式的否定,而是工人不能占有自己的产品。该章不是重复阐明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而是要揭露资本家的追加资本是它未付任何代价而占有的剩余价值。  相似文献   

8.
《资本论》既是一部伟大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又是一部伟大的辩证法著作。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不仅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其内在矛盾,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和必然为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的客观规律,而且通过对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辩证分析,完整地研究和表述了客观的辩证法以及作为客观辩证法的反映的主观辩证法,即辩证思维规律和方法,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方法论的科学体系。正如列宁所说的:“虽说马克思没有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应当充分地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当前的问题。在…  相似文献   

9.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究竟指什么?它是否就是《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本文拟就此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在马克思的笔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个多义词。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它先后出现过几十次。由于使用的场合不同,含义往往不一样。把德文版与法文版对照起来看,它大体上有以下几种含义: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指资本主义生产。例如在德文版第18页上,马克思说:“可见,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对抗性质在法英两国通过历史斗争而明显地暴露出来以后,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是无计划的,整个社会生产是在价值规律自发调节下盲目进行的;并预言社会主义生产不需要价值插手其间,完全是在联合起来的劳动者有计划的组织下进行的。但是,现实经济生活中却出现了两种相反情况:第一,社会主义生产不是完全有计划的;第二,当代资本主义生产不是完全无计划的。特别是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计划调节已成为普遍运用的调节手段。如何看待这种情况,不仅涉及到坚持和发展《资本论》的问题,也涉及到如何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问题。本文拟就《资本论》中的“计划经济”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计划”的有关问题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研究马克思《资本论》与黑格尔《逻辑学》的关系的。作者着重从两部名著结构形式的联系、矛盾规律的继承和发展,创作方法的相似等方面,作出较具体深入的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12.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不变的土地制度已越来越暴露出规模小、土地流动性不足等深层次的矛盾。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成为破解这一矛盾的重要举措。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大量关于农业的精辟论述,这些论述对中国土地流转制度建设具有启迪作用:一是土地产权应进一步明晰,土地流转利益分割应有利于农民;二是土地公有化应是土地流转制度建设坚持的方向;三是按照马克思"合理农业"思想促进劳动者与土地的和谐关系;四是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扩大土地流转规模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构成一切商品生产的一般基础——社会分工的问题时,指出:“一切发达的、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分工的基础,都是城乡的分离。可以说,社会的全部经济史,都概括为这种对立的运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90页)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的这一论断,这个论断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有什么实际意义,是值得结合实际进行研究的一个问题。社会内部的分工,并不都是以商品交换为媒介,但商品交换却必须以社会分工为一般基础。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了城市和乡村的分离。这种分离,大约发生在人  相似文献   

14.
《资本论》的创立是贯穿马克思一生的浩大工程,其创立贯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相互促进和整体推进的过程,同时也凸显其自身内在的历史与逻辑。马克思在现实当中遇到的“利益难题”,促使他在对黑格尔国家学说批判的基础上,从市民社会和利益出发进行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政治经济研究的对象从“私有财产”到“生产关系”,再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推动其著作体系的不断发展成熟,最终发展到《资本论》。《资本论》是马克思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创立的标志,不但为当时的工人运动提供了理论武器,也是当今时代社会主义事业与人民幸福生活的指南。  相似文献   

15.
在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的时候,回顾一下马克思写作伟大著作《资本论》和创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光辉战斗历程,对于我们如何搞好经济理论研究工作,是很有教益的。马克思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准备写作《资本论》,完全是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需要出发的。马克思在大学学习的专业是法律,但他当时学习和研究最多的却是哲学和历史。1842年,他担任了《莱茵报》的主编,由于要在报纸上同普鲁士地主资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票据一直享有"商业货币"的美誉,可见它在经济领域发挥着重要的功能。1996年1月1日我国《票据法》颁布施行。这部《票据法》规范了我国的经济活动,使我国的票据活动走向了法制化的新阶段。但是这部《票据法》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究其原因就在于它是中国经济转型期的产物,在它的内部充满了计划与市场角力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在我国市场经济日渐繁荣的今天逐渐显现。其中第二十七条是关于汇票背书的规定,背书转让制度保障了票据的顺利、迅速的流通,真正地实现了票据的制度概念。但是笔者认为本条无论是在内部逻辑上还是在制度构建上都存在这诸多的问题,本文将集中于本条提出批评性的意见希望有利于本法的日后修改。  相似文献   

17.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人力资本理论在经济生活中越来越突显出其重要性.通过对马克思《资本论》中丰富的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以剖析马克思的人力资本理论对经济社会所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若干范畴译名与释义考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关于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命题的争论历百余年至今尚无定论。笔者经过对相关范畴译名与释义的考查与辩证分析发现:"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命题其实是"重新确立个人所有权"的误译;《资本论》第1卷德文第1版中"公有制"范畴本意为"共同所有";社会所有制是指涵括劳动者个人所有权的集体所有制,社会所有制的提法源于市民社会与社会交往关系范畴。笔者试图合理地修正并重新认识马克思有关未来社会所有制思想的范畴及语义基础。  相似文献   

19.
供求论是马克思《资本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供求论与《资本论》中的其他理论相交织,象一条线(与剩余价值论相比是一条副线)贯穿于《资本论》全书。本文着重阐述了与劳动价值论相交织的供求论  相似文献   

20.
(1)在西方经济学家中,承续《资本论》和伯恩斯坦,最早注目于股份制研究的人,是美国制度经济学的早期代表凡勃伦。1904年,他发表《企业论》一书,和《资本论》的认定相同,提出股份制是“信用手段”的一种新的使用方式或曰“信用经济”(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64页,第85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492—493页),是“借助于信用筹集资金以扩大资本的简化程序,在现代工业公司的改组与合并中达到了发展的顶点”(第67页)。由此,凡氏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