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姜斌 《文教资料》2007,(19):8-10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和谐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和核心价值,充分发掘儒家文化中所蕴涵的和谐内容,能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儒家提倡的“忠恕”思想、“孝悌”人伦、“仁、礼”道德以及“克己、修身”对在高校中进行人际关系、家庭亲情、人与社会以及自我心灵和谐的教育有着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道德心理和谐思想由来已久,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实质是道德和谐,其核心是道德心理的内在和谐,目标是道德人格和谐;西方和谐思想却更加关注道德的外在和谐,强调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中西方道德和谐思想对现代道德心理和谐研究具有指针性价值。  相似文献   

3.
道德心理和谐思想由来已久,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实质是道德和谐,其核心是道德心理的内在和谐,目标是道德人格和谐;西方和谐思想却更加关注道德的外在和谐,强调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中西方道德和谐思想对现代道德心理和谐研究具有指针性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家庭道德教育的方法上,中国与美国各有千秋。虽然中国的传统思想更重视“家教”。但不可否认美国许多独特的教育思想模式更符合他们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国父母擅长历史教育,一则古往今来的圣贤多强调“厚德载物”争人际和谐,“对国尽忠,对家尽孝”;二则作为家训的书籍、篇章数不胜数;三则是历代道德楷模在人们心中树立不可磨灭的丰碑,世代相传的佳话激励每个家庭和谐圆融,形成民族的社会心理积淀,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中国浑厚的传统历史文化熏陶着每一个家庭。  相似文献   

5.
孔子“仁学”思想与大学生和谐人生环境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亮点,“仁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涵。针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实际、道德实际和成长实际,继承和弘扬孔子“仁”的思想,用仁的境界来规范人生,正确处理自我身心关系、人际关系,对于构建大学生和谐的人生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兵兵 《班主任》2004,(9):7-7
目前,韩国高中生有3个选择性的德育课程:“公民道德”、“道德和思想”以及“传统道德”。韩国通过“传统道德”课程,帮助学生拥有前人的精神和智慧,重建良好的道德意识和生活方式,在邻里生活和国家、社会事务中,在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中,寻求智慧的生存。  相似文献   

7.
继承中国传统道德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也是保持党的纯洁性的现实需要.中国传统道德中以“公忠”为核心的爱国主义精神、以“仁爱”为核心的“民本”思想、以“公正”为核心的“义利”观念、以“孝悌”为核心的人伦道德理论、以“修身”为核心的道德修养理论,为保持党的纯洁性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我们要继承中国传统道德,保持党的思想纯洁、队伍纯洁、作风纯洁和清正廉洁.  相似文献   

8.
以“可持续发展”、“科学的资源价值”和“生态生产”为主题内容的现代经济伦理深深地扎根于深厚的儒道互补的传统道德之中,其内在关涉不仅表现在对传统道德精髓的一脉相承,更重要的还是在对传统道德的辩证扬弃,执著于实现在经济活动中“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伦理中的环境道德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道德是调整人与环境的关系、规模兴对自然的行为的道德。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萌生和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环境道德思想:“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环境道德的根本观点和理论基础“利用厚生,质朴勤俭”是中国传统环境道德的基本原则;“爱物惜物,取以时度”是中国传统环境道德的基本规范;“真善美统一,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环境道德教育和修养追求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道德思想作为一脉相承的体系,在最终目标上,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在价值导向上,强调个体服从整体;在分寸把握上,具有中庸性质;在价值取向上,具有“重义轻利”的倾向。这些特点中的积极因素对于解决目前社会发展的道德困境和社会个体的道德退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同时既有精华又存糟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和合”文化为底蕴,是当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依托。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融激荡的今天,如何把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与大学生良好道德素养的培育结合起来,增强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创造出符合时代精神的民族和谐新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传承与超越的三重意涵体现在:第一,习近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论是对传统生态文明自然观的全面继承和吸收,强调人对自然的温情和敬意,同时又从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出发,彰显对传统生态文明、西方式现代化等生态文明形态的全面超越;第二,习近平“生命共同体”论是具有人民性、世界性和开放性的生态伦理主张,继承了传统生态文明中人对自然的道德伦理责任,拓展了传统生态文明对自然道德伦理责任的主体,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导和引领作用,强调人对自然的道德伦理兼及政治建设的双重责任;第三,习近平“红线”论、“福祉”论是对传统生态思想“取物以时”生态保护原则及其民本关怀的吸收和继承,扬弃了传统生态伦理中的灾异谴责说。  相似文献   

13.
“和”道德的哲学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需要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因此,“和为贵”这个中国古老的道德思想,成为今天人们加快现代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的润滑剂,现就“和”的哲学内涵予以剖析。一“和为贵”的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它代表了一种哲学思想,也代表了一种道德思想,它既是对  相似文献   

14.
以“心和、人和、天和”为主要内容和向度的中国传统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构建社会主义高校和谐校园必须由中国传统和谐思想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5.
“仁”是中国最为古老的汉字之一,也是中华文化最根本的出发点,属于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含有明显的首善性质。从字源上分析,“仁”字本来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于春秋时期被儒家提炼为人间最高的道德标准,并由此催生出道德内涵极其丰富的“仁学”思想,而“仁爱”、“仁君”、“仁政”、“仁者”等道德评价,都是“仁”这一最高道德标准的具体化。今天,作为道德底线和行为准则,“仁”无疑是构建和谐中国与和谐世界进程中的一块重要基石,具有无可比拟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传统伦理是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重要的精神动力和思想基础。但在道德秩序、人格修养和义利争辩等方面对现实的思想政治工作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决定的价值取向和传统伦理的“对接”与“互补”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在工作实践中正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真诚与平等,强调义与利的和谐统一,鼓励集体认同下的个性张扬。  相似文献   

17.
荀子生态道德思想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的荀子的生态道德思想.是先泰时期人们朴素的生态环境思想和智慧的结晶,是我国传统生态意识的源头和体现。它包括“天行有常”的生态道德意识、“制用天命”的生态和谐观以及“圣人之制”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三部分,分析、阐释和借鉴这些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从传统生态意识到现代生态意识的转换和超越,对我们重塑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论和谐社会建构背景下的大学生传统和谐思想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已成为社会建设的新理念。和谐的社会存在必将需要和谐的社会意识的积极推动。培植公民和谐的社会意识,即关于和谐社会的理念、和谐社会需要的知识、思想、道德意识等,对和谐社会的建构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就高校开展大学生中华传统和谐思想教育的必要性以及相关策略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9.
余守萍 《文教资料》2010,(1):167-169
“信”是儒家伦理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项基本规范。儒家“信”的思想对于中华民族诚信不欺、讲求信用的文化传统的形成,对于理想人格的培养,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并在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充分借鉴传统儒家“信”的思想,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促成大学生高尚人格的形成,对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和谐世界”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范畴,它包括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生态等方面。从广义的角度看,“和谐世界”应是“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中国之所以要提出建设和谐世界,是因为当今世界还远不够和谐;“和谐世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愿望的反映;也是为创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外部条件之必需。倡导建设和谐世界是把中国传统的“和合”思想推向世界,必将推动全球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和谐世界”是我国外交思想在继承中的发展和创新;高举“和谐世界”旗帜回应了“中国威胁论”,表明了中国负起自己的国际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