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高中阶段是连结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特殊阶段,是学生形成规划意识,培养职业决策能力的关键时期。针对目前生涯教育缺失的现状,本课题组着眼于青少年的认知特点,探讨实施生涯教育的原则、目标及策略,构建合理的生涯教育体系,旨在培养生涯发展能力和开发生涯动力,培养学生形成规划的意识,提高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2.
生涯教育,是连接当下学习与未来发展的教育.结合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特点,构建一到九年级生涯教育目标体系,细化生涯教育内容,可以为干部教师实施生涯教育提供依据;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开展生涯教育,丰富了学生生活,提高了学生了解自我、认识社会、树立目标的意识,并转化成了每天的实际行动,促进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学生涯教育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中学阶段进行生涯教育,对学生、学校、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学生涯教育包括两大内容:一是生涯教育的本体认识,回答什么是生涯教育,且与终身教育、职业教育、生涯辅导等相关概念进行区别;二是如何实施生涯教育,根据生涯教育的本体概念提出“一体双翼”的方法论,即以学生为本体,帮助学生自我认知;坚持心理指导与课程手段相结合,用心理理论进行生涯教育,同时结合具体课程把生涯教育落实到实处。  相似文献   

4.
学校的主题班会课聚焦于学生发展的共性需求,着重从生涯教育现状和学校调查问卷中分析小学期间生涯教育与发展方面的不足。从实践层面以班会课为切入点,以深圳S小学实施的积极教育为背景,对基于生涯教育主题的班会课建设进行一些改进和实践,其主要呈现为"自我察觉、生涯察觉、生涯探索与规划"三个层次的生涯发展能力指标为导向的递进发展模式。通过主题式班会课,以期在观念上端正学生对生涯教育的认知,在情感上深化学生对生涯教育的感知,在精神上初步培养学生的生涯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5.
高校生涯教育师资队伍是高校实施生涯教育的主体,包括生涯教育课程教师、生涯咨询师、生涯团体辅导教师、生涯类学生社团与活动指导教师、校内外兼职的生涯发展导师等。近年来,福州大学着力加强生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相继组建职业发展教育团队、创新创业与职业发展类学生社团指导教师、创新创业与职业发展导师三支队伍,严格把关新教师选拔,组织开展校内外专业化培训、定期化研讨等活动,成效显著。针对福建省高校生涯教育师资队伍的调查显示,目前高校生涯教育师资队伍虽已形成,但支持力度不足,专业化程度低,成为高校生涯教育教师发展的主要瓶颈。要构建高校生涯教育师资队伍发展的长效机制,需要增加高校生涯教育专职教师编制,明晰教师职称发展通道;构建生涯教育教师素质能力模型,设计教师发展培训体系;发展高校生涯教育相关学科建设,培养教师队伍后备力量。  相似文献   

6.
高校职业生涯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探索环境、完成生涯决策的教育体系,其目标明确、内容多样、形式灵活,在培养学生情绪智力方面具有独特作用。本文从情绪智力的四个维度,即自我情感评价、对他人的情感识别及评价、情绪控制、情绪运用入手,挖掘生涯教育课程中培养大学生情绪智力的内容,并结合实际提出生涯教育中完善情绪智力教育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小学是学生接触学校教育的开始,对于学生的一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而当学生走进了小学的校园,对学生比较重要的人物就变成了小学的班主任,同时也是小学班级建设的领导者。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也发生了比较大的改变,为了能够让学生对于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有一个基本的印象,班主任应该在小学阶段为学生开展一些比较基础的生涯教育。班主任首先就要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自我认知,让学生能够找到自信,然后在平时的生活中也要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帮助学生克服自己的缺点,最后也应该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让学生能够独立,也能够对今后的职业生涯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生涯和生涯教育,探索了小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开展生涯教育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阐述了小学开展生涯教育的理论依据、方法、途径以及实践探索等。其根本目标和任务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健全人格;了解社会,提高对生命价值、生活意义的理解,提高对自身发展潜力与未来人生道路的关注;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理想追求建立联系,规划自己的人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9.
分析生涯教育的理论,比较海峡两岸高校实施生涯教育过程中的异同点,结合大陆高校在实施生涯教育过程中的经验,借鉴台湾高校生涯教育的有益做法,从师资队伍建设、社会资源利用、相关课程设置、工作平台搭建等方面,对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一些家长、教师甚至学生普遍认为:中小学教育的目的是进入大学深造,学生的生涯规划是大学毕业时候的事情。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在小学阶段开始开展生涯教育正当其时。各阶段生涯教育重点:小学是生涯认知,初中是生涯探  相似文献   

11.
日本中小学职业生涯教育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年期是一个人职业观形成和成熟的重要时期,日本向来重视中小学生职业认知和职业能力的培养。随着新世纪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日本提出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使其从小建立对社会职业的认识,形成基本的职业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将来能够顺利进行"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日本中小学职业生涯教育丰富而有特色的实践经验,为我国在中小学阶段开展劳动技术教育和生涯发展教育带来了启示。  相似文献   

12.
自古“入仕为官”即可光耀门楣。当代社会父母对子女更是寄予厚望。当代父母虽并非仅以子女“入仕为官”为荣,但对职业的选择根深蒂固。尽管学业繁忙、升学竞争激烈,但生涯规划教育在当下教育体系中仍难以占有份额。从系统论的视角重构高中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高考作为中国"第一大考",不仅关系能否考上理想大学,更是承载无数职业梦想。可未来职业不是仅凭分数就能取得,而应该用科学的职业规划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和院校,才能为职业梦想的实现打好基础。但我国高中生职业理念严重缺乏、职业教育严重缺失,导致高中生很难将高考专业与未来职业相联系,无法科学规划未来应从事的适合职业,与西方发达国家对比差距较大,为此应尽快建立高中生的职业生涯教育,使我国的教育回归本源,摆脱学生为分数而学习,建立为以未来职业发展而学习的教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大学生成才的内在需要,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是大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高校应该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建立起全程化、全员化的课程教育体系,多层次、全方位的评价体系和集教学、科研、咨询为一体的专业教师队伍,从而引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相似文献   

15.
培养学生进入职场的就业能力及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进行生涯规划教育,首先应引导学生加深对自我的了解,了解个人发展的外部环境,训练学生分析和评估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抉择的能力,提前做好个人生涯的技能盘点,让学生对自身学习风格、学习型态及适合就业的职场方向进行初步的评估,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涯规划并具体落实。  相似文献   

16.
在新一轮高考改革的驱动下,高中生涯教育破土而出。基于PDCA循环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研究对上海市8所高中展开调查,呈现高中生涯教育支持系统的静态要素结构,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监测管理环节的动态运行样态。研究发现,学校生涯教育支持系统整体性功能不足,资源投入总量偏低,重视校内资源运用而缺乏校外资源支持,对学生的社会职业认知指导和生涯设计能力培养不足,学生生涯规划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在支持系统的影响路径方面,系统资源是获取支持策略的物质前提,且对外部支持策略的实施更为必要;学校内外部支持策略在资源投入与过程控制之间发挥着“链式”作用;加强过程控制有助于提高学生生涯规划能力。基于此,研究建议重视系统规划和宏观设计,完善生涯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凝成校内外综合治理合力,加快打造完整生涯教育支持系统链;处理好全面控制与重点控制的关系,实现生涯教育质量动态监测;建立生涯教育支持系统内部的协同保障体系,促进生涯教育支持系统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7.
教师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生涯规划教育,能够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涯规划意识,树立明确的职业目标,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文章从挖掘语文教材资源、善于开发课外资源、开展实践体验活动等方面,对高中语文课程融合生涯规划教育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试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是教会大学生进行学业规划,开展自我评估、生涯机会评估,设计职业生涯路线和目标,制定行动计划与措施。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进一步了解社会,增强自信心,从而促成学生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与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在实施中要遵循实用性与实践性、针对性与阶段性、系统性与协调性、教育性与发展性等原则,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课堂教学、小组辅导、个别咨询等方式实施,在政策与制度、组织与队伍、资金、场馆与设备等方面建立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不良择业心理成因与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学校以及大学生自身等诸多因素造成当代大学生在择业中出现种种不良心理问题。为帮助大学生顺利择业,必须多方位地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择业心理。社会方面要营造良好的择业环境与氛围;学校方面应广泛开展职业教育、择业指导以及心理咨询等工作;大学生自身应学会主动的心理调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