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德育是教育的灵魂,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因此,我校始终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以学生自主管理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确保德育工作顺利实施。我校构建的"3721"德育自主管理体系,充分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师生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和工作职责,提高了管理意识、管理水平,进而提高了德育实效。在"3721"自主管理体系中,"3"指我校德育管理的三个层面:即学校督查  相似文献   

2.
<正>洪家楼小学地处齐鲁首邑历城区的行政中心,毗邻百年洪楼教堂,兼具三所高校附属小学之誉,深受齐风鲁韵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在分析学生现有道德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学校建立了以养成教育为中心,自主管理、自主活动、自主创新、自主反思为引领的自主管理德育品牌。在建设"学生自主管理"德育品牌的过程中,学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主体参与学校德育管理为契机,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题,以道德教育为基  相似文献   

3.
提高学校德育实效的关键在于:关注学生主体道德生活需要,实现德育模式由"控制封闭型"向"自主开放型"转变。"自主开放型"德育模式的建构,应从创设生活化的德育环境、优化德育序列、采用开放性的德育方法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4.
德育工作是学校的首要工作,它关系到学校育人的根本性问题,因此学校要充分挖掘并整合德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利用小学生自主管理的形式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就是一种有效的策略,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以自主管理为载体,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二是利用自主管理,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5.
《学周刊C版》2016,(25):148-149
学生德育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学生德育工作方面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学生素质下降,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子女增多,学校德育方式的落后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发展;其次,学校要健全德育制度,加强学生德育干部队伍建设,促进学生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6.
如果我们的学校能够交给学生管理,能成为学生多年以后的幸福记忆,那该是多么令人神往。为了让全校师生都能过上这样幸福完整的理想教育生活,经历自主管理的美妙体验,我校进行了"学生自主管理能力训练周"的实践探索。1,基于课程改革的管理变革。"把学校交给学生管理"是以"学生自主管理周"为突破口,在德育处、班主任的指导下,由一个班级暂停正常课程而全程参与学校课堂  相似文献   

7.
刘洁 《上海教育》2010,(17):79-80
校本德育是以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为前提,以德育基础工作的规范性和学校德育特色的创造性为基本内涵,以学校和地域的优秀文化传统、优良的教育传统为背景条件,从本校学生实际出发,以学校管理者与教师为构建主体,通过德育课程建设、德育管理、德育研究等工作的校本化来体现德育是学校的自主行为。其中,校本德育课程是学校德育特色通过课程予以确立和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8.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正确把握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实质,努力实现“四个转变”:学校德育目标必须转到“全面型”人才培养的轨道上来;丰富德育内容,转变单一型为综合型;优化德育形式,由重灌输向灌输与渗透并重转变;改革德育评估体系与办法,向科学化转变等。  相似文献   

9.
黑河市第四小学长期坚持“以人为本、以德树人、以质立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在总结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从学生主体出发,从学校实际出发,确立学校皆德育、社会皆德育大德育观念,以养成教育为基础,以课堂德育渗透为主渠道,以“爱国、爱校、爱家”教育为重点,以完善制度和规范管理为抓手,形成了自主管理、回归生活、以生为本的德育特色。  相似文献   

10.
杨光 《上海教育》2000,(10):28-29
展望21世纪人才要求,深入研究素质教育的真谛,在对以往学校德育反思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学生自主管理、主动发展的德育新概念。一、自主管理、主动发展的理论基础在学校德育活动中,坚持学生自主管理,让学生主动发展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两点:一是生本位。学生是学校的主人,学校因学生而存在,学校的一切活动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都应贯彻这一精神。生本位的教育理论,反映在我校德育理念上是“三个更多”的主张:学生是德育的对象也是德育的主体,学校应尽可能更多地为学生创设各种条件;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投入德育活动;使他们在这些活动中取得更多的成功。也就是说,学校的一切德育工作都是为学生的思想政治、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徐州市区和邳州两地共四所五年制高职学校德育工作开展情况的调研,发现四所学校的德育工作皆存在"德育为首"地位不明显、德育教学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从树立德育理念、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路径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朱莲萍 《现代教学》2013,(10):50-51
德育的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坚持这个原则,一切从这个原则出发,学校德育就会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我校努力以人的成长为核心构建起多元德育课程体系,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一、丰富德育隐性课程《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十分明确地提出"激活所有学科的德育内涵",这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德育课程体系中的隐性课程,是达成学校德育目标的重要渠道,也是与我们全体教师直接相关的艰巨任务。课堂是学校实施"两纲"教育的主渠道,我们要  相似文献   

13.
开发德育校本课程 推进德育改革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校以开发德育校本课程为入口和龙头,全面推进学校德育的改革与创新。通过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德育内容不断完善,适应学生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使德育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促进德育形式的不断变革与创新;使德育思路得到根本转变,实现了显性与隐性,他育与自育,学校、家庭与社会,知与行的结合;改进德育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和谐健康发展,从而有效提高了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李波 《中国德育》2011,(7):67-69
要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就必须从大处着眼,整体规划学校的德育体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整体规划学校的德育体系要遵循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社会要求,根据德育  相似文献   

15.
栾素云 《学周刊C版》2011,(5):193-193
德育课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一段时间以来,德育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发展,忽视教育对象的变化,教师多采用“我说你听”“我讲你服”的传统授课模式,导致课程内容单调乏味,学生不理解,不接受,甚至产生反感:为扭转这一局面,学校进行大胆创新,丰富德育课程素材和挖掘德育课程潜力,转变德育教学模式,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及生牛互动的良好氛围,增强了德育课程的亲和力和归属感。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学校教育提倡自主管理的司时,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生成和强化,社会发展价值观取向的多元化,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学校德育工作应坚持正确的育人方向,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对学生的影响,同时还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从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高度出发,高立意,低起点,面向全体,坚持"办教师学生喜爱的学校"的办学理念.挖掘学校、社区、家庭等多方面教育资源,将道德教育植根于校园生活和社会实践,通过渗透、熏陶、内化和提升,构建充满人文关怀的学校特色德育系统.  相似文献   

17.
正学校是育人的圣地,育人是其宗旨。近年来,笔者所在的学校转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狠抓学生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建设性地推进了学校德育工作,确保了学校良好的治安和教育教学秩序,德育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一、建立五大体系,确保德育实效近年来,学校确立了向德育要质量的育人目  相似文献   

18.
正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自主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学校以此为育人目标,积极构建以学生的自主管理、自主教育和自主评价为主体,以教师的善导为主轴的"三自一导"德育新模式。学校通过优化德育工作机制,强化学生的自主管理,完善"三结合"德育网络,形成了"开放式引导,自主式管理,立体化育人"的办学特色,取得了丰  相似文献   

19.
"获得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概念,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具象化表达,也是检验学校德育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针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中学生德育获得感缺失的现状,本文从德育理念、德育方法、德育实践等视角寻根究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从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德育思想、推动德育中的"两个转变"以及建构"三位一体"德育格局方面提升学生德育获得感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20.
提高学校德育的效果,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使每个教职工都用心、用情、用力投入到学生教育中,真正把德育放在自己工作的首位,致力于学生的发展。只有强化“全员德育”意识,才能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向纵深发展,建造“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学校德育系统工程,实现“以德立校”的教育宗旨。一、全员德育的内涵建立和完善教师教书育人的良好工作机制,让全校的教职工共同参与学校的德育管理,学校的德育理念、德育目标、德育计划、德育管理、德育活动等信息应是全体教职员工、家长和学生共同知晓、共同关注并认同的。全校的教职工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