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文章认为,机械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揭示美的本质,教条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探究美的根源,从物质实践出发曲解马克思主义的审美实践思想,构成了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上的三大根本错失.  相似文献   

2.
实践美学与现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践美学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的美学流派 ,在 1 9世纪中期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奠定了基础和运思路向。在中国它产生于 2 0世纪 5 0 - 60年代 ,成熟于2 0世纪 80 - 90年代 ,它与整个世界的现代性展开是同步的 ;它以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对待西方社会的现代性 ,超越西方启蒙主义美学和德国古典美学所构建的审美现代性 ,为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而倡导审美教育。它具有真正开放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3.
从美学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角度出发,分析思想观念对美学规律和美学原则的影响,提出了美学应该在遵循思想决定行为法则的基础上,认识和把握审美过程;思想性体现美学意义上的理性美、自然美和社会美;认为社会主体的美的升华与思想性的现实体现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吕荧的美学思想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进一步发展吕荧的美学思想,应从以下方面着手考虑:一、从客观对象与人的现实联系上确定审美价值,使美所反映的内容落在实处;二,从实践与人本质的联系上确定审美实践,使审美价值问题获得科学具体理解;三,以审美价值为基础,从审美体验与审美评价的辩证统一关系上认识人类的审美欣赏;四、以审美价值作为逻辑起点,建构中国当代美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5.
实践美学与审美形式性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中国当代所有反对和否定实践美学的美学观点都异口同声地指责实践美学忽视美和审美的形式性。其实,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和曲解。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并不忽视美和审美的形式性,而是强调在社会实践之中形式性与内容性的统一所实现的实践的自由。无论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还是话语实践,都是形式性与内容性的统一。它们表现为形式性,但是离不开内容性。美及审美的形式性和内容性,在社会实践和审美实践之中高度统一而显现为形象的自由。  相似文献   

6.
生命美学再认识:美学自律与审美自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命美学校认为是“中国当代美学第五派”。生命美学产生于实践美学并对实践美学有所超越,真正地恢复了美学自律与审美自律,还美、审美于人。  相似文献   

7.
美学浅谈     
人类的审美实践有悠久的历史 ,从西方的古希腊以及到中国的先秦时期就早已开始 ,并且对审美现象进行经验总结。 1870年德国人鲍姆嘉通发表“埃斯惕克”(美学 ) ,这时美学才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古今中外对美学的看法 ,对美学的研究范畴 ,研究对象及其内容 ,有诸多不同的说法。我国古代论者如“诗家之景 ,如蓝田日暖 ,良玉生烟 ,可望而不可置于睫眉之前也” ,“文贵远 ,远必含蓄。……远则味永、文至味永 ,则无以加”等说法 ,也是对审美心理距离的一种认识。艺术表现和创作要进得去 ,出得来 ,齐白石曾指出“贵在似与不似之间 ,太似则媚俗 ,不似…  相似文献   

8.
实践存在论美学就是在吸收借鉴海德格尔存在本体论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创新解读,认为实践与存在揭示着人在世存在的本体论含义,从而将美学视域由认识论美学的主客二分和现成论转移向存在论和本体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提出是正当的、必要的,但其理论体系中仍存在不完善、待发展的地方。哲学诠释学是建立于海德格尔存在本体论基础上的、又不同于其存在论的、着重探讨此在如何通达存在的哲学,其于实践存在论美学具有一定的借鉴可能性,并在审美发生的说明、历史性与生成过程的解释、应用品格的补充三个方面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后实践关学以实践美学的代替者出现于中国学界,使中国美学见证了现代性。但后实践美学并不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以及中国百年现代性文化和中国当代艺术审美的经验之上的,因此,后实践关学不是原创性的中国美学,而是移植的西方现代美学。当其进入美学原理,由于古典主义的体系构造方法,后实践美学罔顾全球化时代民族审美文化的差异,忽视了关学话语的异质性,导致美学知识域的缺损。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美学遭遇到两个难题:一个是在分析主义美学视域之下,"美是什么"问题的合理性无法得到证明;另一个是在审美经验理论视域之下,审美知觉、审美注意的形成及来源无法解释。吉林大学李志宏教授的新著《认知美学原理》(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出版)在这些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认知美学原理》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指导,借鉴西方美学理论,运用现代认知科学研究的新成果,结合审美实践,对美学的原点性问题做出了新的阐释。该书认为,分析美学主要运用语义分析方法进行美学理论判断,这一  相似文献   

11.
审美人类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来研究人的本性和特质,人生论美学则是从人的本性和特质出发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新实践美学立足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历程中,已经历史地来到了将人的自身生产从审美人类学和人生论美学统一起来进行透视的交汇点上.新实践美学的哲学基础--实践唯物主义,为新实践美学统一审美人类学和人生论美学来阐述人的自身生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新实践美学紧扣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这个关键环节,从审美关系出发去研究人的自身生产,把人的本质研究和人的审美活动的研究统一起来,从而实现审美人类学和人生论美学统一.新实践美学的现实目的--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对于人的自身生产的研究走向审美人类学和人生论美学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论美学转型     
为立论美学转型,从三方面展开阐述:传统美学的历史局限;当代审美的实践基础;美学转型的前程展望。认为美学的现代转型,将使中国美学成为全球文明进程中的一盏导航明灯。  相似文献   

13.
美学语言学理论与翻译实践的结合是培养翻译美感的有效途径;美学语言学理论研究与翻译实践交融的过程,使翻译实践成为更具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语言活动过程,增强人们对于语言美和言语美的自觉性、创造性和欣赏性.  相似文献   

14.
季水河先生的新著《新闻美学》建构的新闻美学体系将新闻活动纳入人类审美实践这一总体框架中来探索新闻活动本身所蕴含的美学意义,带来了美学学理的纵深层次的发掘,并从多维研究视角和传统超越上进行研究方法的创新,是实践美学开拓性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美学是以一定的哲学理论为基础对审美关系和审美经验作出分析和解释的理论,审美关系的价值表现即审美意识形态,与一般意识形态相比较,两既有共同之处,也存在着实质性的区别,人科学领域的重要话题逐步从认识论领域转移向美学领域,而美学理论和美学思维对于思考和解决现代社会人类所面临的严重危机可以提供积极而建设性的意见,因此,美学在现代人科学中的地位及作用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6.
形而上学中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长期以来一直占据统治地位,20世纪以来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当下纷繁复杂的“后学”思潮中,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存在论不仅打破了二元关系中对象化的认知方式,而且从它存在的根基上对其进行了颠覆,这种理论思维对重新审视美学学科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面对现代转型,实践美学积极融合存在论,用新思维看待审美现象;生命美学、现象学美学、超越美学和存在论美学等“后实践美学”直接从存在、现象、生命本身出发,力图超越认识论,在本体论上走向以存在为根本的美学。不过,离开了主客两分的叙述方式,用新思维来建构庞大的美学体系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主体-对象关系范畴进行了重新阐释,具体论述了审美主体,对象的双向互动关系,审美主体的心理特征和审美对象的存在特征,从而,阐明了马克思美学思想中的主体与对象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哲学研究的重心由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移,心理学分析也就逐步深入,因而美学中有关主体的各方面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审美趣味的问题就成了18世纪整个欧洲美学研究的中心概念之一,几乎与美的概念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而这一点在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的成熟的代表人物那里表现得成为突出。休谟和博克对此都进行了多角度的比较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人活着,在活出自己,实现“自我”,即进行“审美实践”。以“审美实践”为基础,一种与众不同的、全新的“自我美学”的建构,将使美学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逐渐取代“经济哲学”或“吃饭哲学”,在消除人对大自然的破坏以及人的“异化”现象、探寻人“审美欣赏‘及精神生活的特点与本质、求得人富裕之后”精神家园“的建构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最终形成为21世纪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根本走向。  相似文献   

20.
实践美学的出路探索,是当下实践美学能否走出内外困境的根本所在。依据实践美学所谓的致命缺陷和理论难题,从作为实践美学哲学基础的实践范畴的、备受争议的原因出发,对实践作出了本体论层面的理解,以实践的二重性沟通了实践与审美。另外,从理论上论证了实践是解决主客二元对立问题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