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谈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与教育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智力观局限于学业智力,仅能预测学生的学业成绩,难以预测学生在生活及事业上的成功。在此背景下,斯滕伯格提出成功智力。成功智力由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构成,这三方面的协调和平衡能够在教育实践方面促进个体智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10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认识到传统的智力观是有局限性的,它局限于学业智力。而研究表明,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及思维能力远未涵盖智力的所有成分,学业智力仅仅是智力的一部分,而并非全部。因此,这种智力观仅能预测学生的学业成绩,却难以预测学生在生活及事业上的成功。我认为,我们应该用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来衡量学生、教育学生。所谓“成功智力”,就是所能达到人生中主要目标的智力。它所强调的智力不仅仅与学业智力有关,更与生活里的成功紧密联系。一、坚信每个学生具有成功智力斯腾伯格指出:成功智力是一个有机整体,它所包…  相似文献   

3.
在探究式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成功智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 ,美国耶鲁大学R .J .斯腾伯格教授提出了成功智力理论 ,他认为一个人能否成功取决于个体是否具有成功智力。成功智力是用以达成人生中主要目标的智力 ,它能导致个体以目标为导向并采取相应的行动获得成功 ,而成功意味着个体在现实生活中达成自己的目标 ,并非伟人的专利。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分析性智力是有意识地规定心理活动方向 ,以发现一个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法的智力 ,即用来解决问题和判定思维成果的质量和智力 ;创造性智力是找对问题的智力 ,即一开始就形成好的问题和想法的智力 ;实践性智力是解…  相似文献   

4.
成功智力理论:内涵、实践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成功智力理论及内涵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 斯滕伯格是近年来智力研究领域颇具影响力的 人物,他继1985年提出智力的三元理论之后, 1996年,在三元理论基础上,结合大量实验研 究,提出了成功智力理论(也称成功智力的三元 理论)。 斯滕伯格认为传统的智力概念过于狭窄, 智力不仅应涉及传统智力所关注的学业方面, 更应与真实世界的成功相联系、应当能够解释 生活中的各种成功,即所谓成功智力。  相似文献   

5.
斯腾伯格成功智力观指出,成功智力的关键是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智力现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并指出其突破点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斯滕伯格认为:"人的成功主要不是靠智商,而是取决于成功智力。"成功智力是一种超越传统智力观念的智力理论,它是一种为实现个人或群体的目标而能够适应环境、改变环境和选择环境的能力。成功智力并非遥不可及,它完全可以加以培养。教师在日常数学教学实践中开发与培养学生的成功智力,可点亮学生的人生。  相似文献   

7.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继三元智力理论之后,又提出了“成功智力”的概念。他将“成功”定义为个体能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己的目标。这种目标是个体通过努力能够最终达到的人生理想。因此,成功智力是用以达成人生主要目标的智力,它能导致个体以目标为导向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是对现实生活真正有举足轻重影响的智力。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三个关键方面。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共同构筑与学业智力截然不同的成功智力系统。以问题解决为主线,成功智力的三个组成部分所起的作用可以简单表述为:分析性智力用…  相似文献   

8.
王丽 《教育探索》2009,(1):125-126
在新课程改革中以成功智力理论为理论依据,通过培养学生的成功智力即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鼓励学生勇于实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树立"成功人生"的发展观,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供成功智力发展的环境.  相似文献   

9.
1995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了著名的“三重智力理论”,10年后,又再次提出“成功智力”的概念。对于成功,斯腾伯格并未下一明确的定义,但其基本观点是:成功就意味着个体在现时生活中达成自己的目标。斯腾伯格认为成功智力包括三种智力,即: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  相似文献   

10.
成功智力理论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现代智力观中,成功智力理论可谓独树一帜,对传统智力理论是一次全面突破和超越。成功智力理论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智力观,为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提供了理论支持,并对新课程的教育教学以启示: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智力成长;以“人人都能成功”为教育理念;充分了解学生的智力特点,实施个性化教学;有效地发挥教师的正面期望,消除成功智力发展的障碍。  相似文献   

11.
周菲 《文教资料》2007,(29):79-81
从传统智力观到成功智力,智力理论正朝着多元化和整合化的方向发展。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打破了传统智力理论为特殊教育带来的局限,为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本文论述了传统智力观对特殊教育的局限,并从成功智力理论的分析中,探讨了它对特殊教育带来的新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12.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突破了传统智力观的单一性,将分析性、创造性和实践性智力作为智力的有机构成,并认为所有人都可以发展成功智力,都可以成功。人的智力与现实生活中的成功息息相关,成功是智力的本质要义,在现实生活中能否取得成功是衡量智力活动的标准。[1]这一精神与新一轮的政治课改精神不约而同。高中政治新课标的最大特点是主张政治课要“回归生活世界”,强调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因而,我国教育界已充分肯定成功智力理论的科学性,并把它作为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分析性、创造性和实践性智力的…  相似文献   

13.
成功智力理论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功智力理论为我们研究儿童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三个主要方面,它们在儿童培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成功智力:用以达成人生中主要目标的智力,它能使个体以目标为导向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是在生活中取得成功所需要的一组综合能力,它包含了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三个维度。本文阐述了对于先前智力理论的超越,同时对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如何运用成功智力理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成功智力从心理学的角度为探讨高职教育的成功途径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构成了成功智力的能力结构。构建高职学生完善的能力结构,树立其正确的成材观是成功智力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
丈章在详细阐述成功智力理论与传统智力理论的区别及其内涵的基础上,论述了成功智力理论为中、高职学生职业指导带来的启示,指出增强职业指导实效性,为学生的成功人生奠基,应以成功智力理论为依据,着重加强两方面内容的指导:将职业理想教育与人生目标的确立结合起来,为学生走向成功提供方向和动力支持;将职业能力培养与成功智力培养结合起来,为学生走向成功提供实力保障.  相似文献   

17.
成功智力的三个关键是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智力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数量,而在于平衡。智力测试应该包括分析性能力、创造性能力和实践性能力的测试。成功智力对教育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但只有考虑多方面因素才能得以推行。  相似文献   

18.
谈谈成功智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R.J.Sternberg)继其三元智力理论之后提出的成功智力理论 ,受到了我国心理学界与教育界的关注。他的大著《成功智力》已在我国翻译出版(吴国宏、钱文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还发表了多篇由我国学者撰写的评介文章。我也想就成功智力问题谈谈个人的一孔之见 ,不妥之处 ,尚乞指正。一、成功智力的基本涵义什么是成功智力 ,它包含哪些基本成分?关于这个问题 ,斯腾伯格在《成功智力》一书中集中地讲了两段精炼而透彻的话 :成功智力的三个方面是彼此联系的。分析性的思维用来解决问题和判…  相似文献   

19.
浅谈开发学生的成功智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生的成功,既不靠IQ,也不靠EQ,而取决于你的成功智力”。这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智力理论。这里所说的成功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个体通过努力能够最终达到的人生理想目标的成功(即实现理想)。二是每个正常的个体都可以发展的成功(即取得进步)。所谓成功智力就是为了能达到人生中主要目标而用的智力,它能导致个体以目标为导向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是对个体的现实生活真正起到举足轻重影响的智力。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三个方面。分析性智力是发现好的解决方法的智力,即有意识地规…  相似文献   

20.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突破了传统智力观的单一性,将分析性、创造性和实践性智力作为智力的有机构成,并认为所有人都可以发展成功智力,都可以成功。人的智力与现实生活中的成功息息相关,成功是智力的本质要义,在现实生活中能否取得成功是衡量智力活动的标准。这一精神与新一轮的政治课改精神不约而同。高中政治新课标的最大特点是主张政治课要“回归生活世界”,强调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因而,我国教育界已充分肯定成功智力理论的科学性,并把它作为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