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科“育人”是学科教学开展的“价值”体现,也是衡量课程教学实效性的主要方式.高中数学概念教学“育人”实践,既利于深化学生概念认识深度,逐步建构完整概念模型,又能导向学生概念实践,完成函数概念内化感知,形成良好的学科思维素养,以满足新课程学科“育人”增效的综合诉求.文章将以“函数的概念和图像”为例深入探究高中数学概念教学“育人”实践的有效路径,以期能提升数学概念育人实践的温度、宽度与广度.  相似文献   

2.
数学文化是数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以三版教材中“圆”一章为例从数学文化的建构维度剖析,以更清晰地认知数学文化在数学教材建构中的地位、作用和表征特色;从数学文化的教学维度探析,以使教学的准备、设计、实施、评价及反思更显育人方式的丰富、增润和素养特色。  相似文献   

3.
结构化教学能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结构化育人功能,能充分彰显数学学科的结构化育人价值。实施结构化教学,既要立足于数学学科“类”的知识建构,又要立足于学生“联”的认知统整,更要致力于学生“变”的思维实践。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经历对数学知识的解构、建构、重构的过程,引导学生在结构化的学习中将知识融通、转化。通过结构化教学,教师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4.
用学科方法学习学科知识、发展学科思维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提倡的育人方式.数学育人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强调“四基四能”的获得和发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本文结合具体课例阐述“四基四能”教学中的数学素养发展育人、数学活动情感育人和数学价值导向育人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李玖红 《江西教育》2023,(15):62-63
学科教学德育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小学数学德育中,教师要立足“新课标”,研究“新课标”,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教师要充分发掘数学学科的育人功能,彰显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把握数学学科德育的“度”,提升数学学科育人的“质”,赋予数学学科育人的“能”。只有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才能有效落实全面德育。  相似文献   

6.
“小结与思考”是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固定学习栏目,旨在促进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科素养.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对“小结与思考”认识存在偏差,不能发挥其应有价值.现以苏科版七上第3章“代数式”中“小结与思考”为例,体现育人指向的教学设计为抓手进行教学改进,并思考改进策略:挖掘教材涵养资源,浸润学科文化育人;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建构进阶思维育人;实施教学多元评价,实践问题解决育人.  相似文献   

7.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热情和兴趣,还能让数学学习成为连接古今、沟通中外的纽带。教师以“十二时辰”的教学为例,探索小学数学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通过“经历多维体验,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经历深思过程,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内涵;深掘文化底蕴,拓展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野边界”等策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帮助他们全面拓宽人文视野,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自信”是国家发展对人才培育的要求,教育部又提出了“课程育人”新方向。文章基于“立德树人”教育目标,通过研读“育人故事”文化内涵,建构“故事育人”教学范式,设置以“文化自信”为特质的课堂评价量表,探索以文化融润为途径、以故事教学为载体的小学英语学科育人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新基础教育”在教学研究中提出了“拓展学科育人价值”的任务。本人作为该研究课题组的成员,并具体承担数学学科教学改革的研究,对这一任务作了结合学科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究。本文拟从三方面阐述对拓展数学学科育人价值的认识。一、对数学教学育人价值的认识偏差偏差之一是对数学学科育人价值认识的狭窄化。所谓狭窄化,就是对数学学科教育的价值认识停留在教授数学知识上,表现出一种为教知识而教知识的状态,教师是为教数学知识而存在的,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被局限在掌握数学知识上。这可以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制订中窥见一斑,具体地说,大多…  相似文献   

10.
数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数学历史传统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传统数学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独特性使之对近代数学的产生具有重要贡献,其融入教科书具有意识形态“母乳”和核心素养“纽带”的独特价值意蕴。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有着较为丰富的我国传统数学文化,且其在呈现方式、内容分布和认知水平上表现出了若干鲜明的特点。未来,还需夯实我国传统数学文化的“育人基础”,廓清我国传统数学文化的“育人逻辑”,构建我国传统数学文化的“育人网络”,促进我国传统数学文化通过教科书在立德树人机制下充分发挥和达到理想的学科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11.
作业是保证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领域之一,作业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实践过程,是学生自我建构良好知识观、能力观、品德观、学习观的活动。“文化+(学科)”教学思想强调以学科为载体,达成对人之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的养成和价值观念、文化品格的塑造,实现课程对于文化传承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独特作用。基于“文化+(学科)”教学思想的智能化作业设计、实施与评价,遵循育人性、系统性、规范性三个原则,其“三维三段”模式凸显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和技术赋能的特点,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以实现作业过程的最优化,并最终达成学科教学的转识成智、化知为德、以文化人。  相似文献   

12.
从“人文”“工具”二元属性的确立,到“语言”“思维”“审美”“文化”核心素养的横空出世,语文的学科边界日渐拓展,语文的学科体性日渐迷失。为避免学科内容泛化、学科特质模糊,语文需要回到“言语性”原点。通过学科体性审思、学科边界重塑和教学范式建构,铸造“学科之篱”。  相似文献   

13.
“逆向教学”设计是一种高效的教学设计,能充分发挥数学学科育人功能、彰显数学学科育人价值。逆向设计基于数学学科知识的“长程视野”,基于学生数学学习的“具体学情”,努力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能。“逆向教学”设计,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逆向教学”实践,是一种“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它能充分地发挥目标的导学功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真正“立”起来,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螺旋式上升。  相似文献   

14.
数学学科有其独特的学科育人价值。数学课堂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有意思”,而是应该追求“有意义”的学习建构,促使学生形成“以思为乐”的积极学习心向,发展数学思考。教师要发挥组织引导作用,通过深度开发教材,变化拓展,为学生提供思考的载体;灵活处理课堂生成,为学生营造思考的场域。  相似文献   

15.
育人价值是数学教学的逻辑起点。从学生的成长角度出发,审视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认识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实现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通过对数学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过程反思与发掘,彰显数学学科共通的、独特的以及基本的育人价值将数学"学科样态"转化为"育人样态",助推学生数学素养与生命成长的双重建构。  相似文献   

16.
在初中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将立场从“学科教学”转变到“学科育人”,探索“理论”引领下的“实践”,寻求将核心素养融入学科教学的途径,在教学评价时从关注“结果”转变到关注“过程”,能帮助学生培养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使数学教学达到“铸魂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霍兴清 《江西教育》2023,(19):72-73
游戏不但是学生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理解方式,而且是学生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借助数学内涵游戏,教师能有效建构“三学课堂(真学、深学、乐学)”,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建构数学教学的新样态。  相似文献   

18.
本次优秀课展示与培训活动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要求,深入挖掘数学课程内容的育人价值,树立以发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意识,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为宗旨,积极探索教学目标如何突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大力开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实于课堂的教学实践;在坚持我国优秀数学教育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变革教学方式,大力提倡启发、讨论、参与的教学方式,进一步变革学习方式,积极推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增强数学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发挥数学的内在力量,使学生在掌握“四基”、提高“四能”的过程中,发展理性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上加强研究;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回归数学的本质,体现数学的整体性、联系性,加强单元教学设计基础上的课时教学设计研究.  相似文献   

19.
新课标在“课程理念”中提出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数学文化融入教学活动中,对构建数学课程育人体系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四环”教学策略,深入挖掘数学文化教学价值,分析与课程有关的素材,在课堂上落实新课标要求的学科育人目标任务。  相似文献   

20.
“先学后教”不仅是一种教学行为,还是一种教学理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先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研学”,并对学生进行“引学”和“拓学”,以便让教学能切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从“现实水平”迈向“可能水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先学”“研学”“引学”和“拓学”是交织在一起的.教师要让不同的学习方式融为一体,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育人功能,彰显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展开深度学习,实现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