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一题一议     
[题目一]图1是全球昼夜状况分布图(AB是昏线),A地此日正午太阳高度为46°,读图回答下列两题。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A.(120°E,23°N)B.(60°W,23°N)C.(120°E,23.5°N)D.(60°W,23.5°N)2.若图中D点此时的太阳高度是10°,则D点的地理纬度和正午太阳高度  相似文献   

2.
一题一议     
[题目一] 图1中的圆为纬线,M点为晨昏线与该纬线的一个交点,N点与M点的经度差为30度.读图,回答1~2题. 1.若某日N点的太阳高度为30度,则该纬线的纬度最可能是: A.0° B.30° C.60° D.90° 2.若某日M点的时间为5点,且该纬线的最大太阳高度为84度,则N点的太阳高度为: A.60° B.42° C.24° D.10° 解析:第1题,由于M点是昏线与该纬线的一个交点,因此M点的太阳高度为0°,若N点的太阳高度为30°,则M、N两点间的经度差与太阳高度差均为30°,能满足这种情况的纬线只有赤道,且日期是春分或秋分日,此时的等太阳高度线分布如图2所示.  相似文献   

3.
题目设∠XOY=90°,P为∠XOY内的一点,且OP=1,∠XOP=30°,过点P任意作一条直线分别交射线OX、OY于点M、N.求OM ON-MN的最大值.(2004,IMO中国国家集训队选拔考试)图1解:如图1,设∠PMO=θ(0°<θ<90°),则OM ON-MN=32 12cotθ 12 32tanθ-12sinθ-32cosθ.令tanθ2=t∈(0,1),则OM  相似文献   

4.
一、激励学生在学习文本过程中,自主总结规律性知识1.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规律:自太阳直射点(90°)向南、北递减。2.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规律:日出时0°,正午时增至最大值(不一定为90°),日落时降至0°。3.日出日落方向的年变化规律:太阳直射北半球时,极昼、极夜区以外的各地皆日  相似文献   

5.
高婕 《地理教育》2013,(Z2):105-106
在阅读2013年第3期《地理教育》杂志时,笔者留意到《一题一议》"题目一"中作者试题解析的一个细节,这引起了笔者对相关问题的思考。[题目一]图1中阴影部分与其它部分日期不同,且AB为晨昏线,A的纬度为0°,B的纬度为70°。读图回答下题。图1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A.20°S,45°E B.20°N,45°E C.20°N,135°W D.20°S,135°E作者的解析中有这样一段:"如果B点所在经线度数为180°,则  相似文献   

6.
右图表示某地一天中两个不同时刻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据此判断1~3题。1.该地的纬度位置是()A.70°N B.75°N C.70°S D.75°S2.这一天,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是()A.15°N B.20°N C.15°S D.20°S3.当太阳光线处在 a 位置时,国际标准时间是20时,则该地的经度位置是()A.120°W B.经度0° C.60°E D.经度180°此题初看似无处着手,但仔细分析,颇感题目设计之巧妙。首先,太阳光线 b、a 是与正南、正北的夹角,且与正南的夹角(35°)大于与正北的夹角。可分析出,b 是12时的太阳光线,a  相似文献   

7.
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在昼半球上各地太阳高度角为正值,在夜半球上各地太阳高度角为负值。如图1—甲,H1为B点正午太阳高度,H2为B点午夜太阳高度。图1—乙为某纬线某时刻太阳高度分布图,此纬线上各点正午直立的地表物体日影朝北。回答1—2题。1.此纬线的纬度为A.21°N B.31°S C.39°S D.41°N2.若P点为该纬线上一点,且P点夕阳西下,则A.P点的日期比北京的早B.P点可能在里海C.P点处的船向东航行顺风顺水D.P点昼长夜短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形成了…  相似文献   

8.
题目 如图1,ΔABC中,∠B:90°,点M为AB上一点,使AM=BC,点N为BC上一点,使得CN=BM,连接AN、CM交于P点,求证:∠APM=45°. 分析 考虑题设条件中线段的相等,可构造全等三角形,故有下面的几种解法.  相似文献   

9.
处理平面几何中的梯形问题,若利用几何变换,把梯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和平行四边形问题,会使问题更简捷.现举例说明.一、平移变换1.平移一腰:即从梯形的一个顶点作一腰的平行线,把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例1如图1,在梯形A BCD中,A B∥D C,∠C ∠D=270°,A D=8,BC=6,A B=3D C.求梯形的面积.解:如图1,将B C沿CD方向平移到M D,可得荀M BCD,则M D=BC=6,∠A D M=270°-∠C-∠CD M=270°-(∠C ∠CD M)=270°-180°=90°.所以A M=A D2 M D2姨=10.因为D C=13AB=12A M=5,所以A B=15.过点D作D N⊥AB于N,则D …  相似文献   

10.
一题一议     
【题目一】如图1,图甲中的半圆弧是300N纬线的一段,O为北极点。M、N分别为晨线和昏线与30°N纬线的两个交点,LMOX和LNOY均为7.5°,OY为本初子午线;乙图是甲图Q点(70°N)一日之内的太阳视运动情况。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相似文献   

11.
赛题另解     
《中等数学》2021,(6):13-14
题1 如图1,BE、CF为锐角△ABC的高,以AB为直径的圆与直线CF交于点M、N,以AC为直径的圆与直线BE交于点P、Q.证明:M、P、N、Q四点共圆.[1] (第19届美国数学奥林匹克) 证明由BE、CF为锐角△ABC的高知 ∠CFB =∠CEB =90° ?B、C、E、F四点共圆. 若以A为反演中心、A关于四边形...  相似文献   

12.
图1是当地球运行到远日点附近时,某地在一天当中的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求(1)该地的地理纬度;(2)该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相似文献   

13.
一、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值=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的极点的正午太阳高如度图值1,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值为δ,北极点的正午太阳高度值为H,L1、L2为平行的太阳光线,L3为过北极点的圆的切线,L5垂直于L3(过切点的圆的半径或直径垂直于圆的切线),L4(赤道)垂直于L5(地轴)。求证:δ=H。证明:∵∠1=∠2(同位角相等),δ为∠1的余角,H为∠2的余角,∴δ=H。即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值=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的极点的正二、午刚太出阳现高极度昼值(。极夜)现象的地区的纬度=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如图2,L1为太阳的直射光线,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δ,L2为晨昏线,L1垂直…  相似文献   

14.
条件变化题在学习中屡见不鲜,其特点是在已知情况下,先确定或证明一个结论,然后将条件变化,要求我们探索原来的结论是否依然成立.解答时,应仔细观察条件变化前和条件变化后图形的特点,比较两者的差异,灵活利用如下两种方法: 一、借“计算”之力 例1 已知∠MON=90°,点A、B分别是射线OM、ON上的动点,△OAB的两外角平分线AP、BP交于点P. (1)如图1-1,∠OAB=45°,求∠P的度数; (2)如图1-2,∠OAB45°,∠P的大小是否变化?若不变化,请说明理由;若发生变化,∠P的大小与哪些角有关? 分析:(1)从∠P+ ∠PAB+ ∠PBA=180°人手计算∠P的度数;(2)当∠OAB≠45°时,继续计算∠P的度数. 解:(1)由∠MON=90°,∠OAB=45°,得∠ABN=135°,∠BAM=135°. ∵ AP平分∠BAM,BP平分∠ABN, ∴∠PAB=1/2∠BAM=67.5°,∠PBA=1/2∠ABN=67.5°. ∵∠P+∠PAB+∠PBA=180°, ∴∠P=45°.  相似文献   

15.
306.以△ABC的BC、CA、AB为底边分别在形外作三个相似的等腰三角形,使其底角为30°,顶点是O_1、O_2、O_3,求证:△O_1O_2O_3是正三角形。证:如图1,作C关于O_1O_2的对称点P,连PO_1、PO_2、PO_3、PA、PB、PC。由O_1B=O_1C=O_1P知O_1为△BPC的外心,∠PBC=1/2∠PO_1C,∠PCB=1/2∠PO_1B,故∠PBC ∠PCB=1/2(∠PO_1C ∠PO_1B)=1/2∠BO_1C=60°,∠BPC=120°。同理,∠CPA=120°。于是∠APB=120°。延长BO_3到Q,使O_3Q=O_3B,连QA。∵  相似文献   

16.
(本套试题请见本刊第5期P51 ̄53)3题解析:摩尔曼斯克位于北极圈内约68°59′N,当太阳直射21°01′N ̄23°26′N时,该地出现极昼现象。在所示图1中,3月21日至6月30日,太阳直射北半球,而①②③④地日出地方时均在6点以前,所以四线所示地区均在北半球。④线所示地在3月21日—6月30日日出未达0时,无极昼,说明在极圈外,不符合题意舍去。③线只在6月30日前的某一天(北半球夏至6月22日前后)出现极昼(地方时0时日出),在北极圈上。①线在3月30日前—6月30日均为极昼,是在北极点附近的很高纬度的地区,接近北极点。②线所示:在5月初—6月30日之间为极…  相似文献   

17.
初23.已知CD为Rt△ABC斜边AB上的高,⊙O_1和⊙O_2分别为△ADC,△BDC内切圆,AC切⊙O_1于点P,BC切⊙O_2于点Q,AO_1,B0_2交于点O,OM⊥O_1O_2于点M。求证:∠O_1PM ∠O_2QN=45°。  相似文献   

18.
一题一议     
【题目一】 图1中已知太阳直射15°N,B点纬度为85°N,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相似文献   

19.
516.如图,凸四边形ABCD中∠A ∠D=120°,以AC、BD、BC为边长分别作正三角形PAC、QBD、SBC。求证:P、S、Q三点共线。  相似文献   

20.
1原题呈现在∠ABC中,∠C=90°,AC=BC,点M,N分别在AC,BC上,将ΔABC沿MN折叠,顶点C恰好落在斜边的P点上.(1)如图1,若点N为BC中点时,求证:MN//A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