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新时期文学以其迅猛而不可遏止之势发展到了1987年前后的时候,敏锐的读者便会觉察到在文学创作中出现了一种大不同于以往的创作倾向:这就是文学日益走向了世俗化。许多作家似乎都对自己的审美意识作过从宏观到微观的调整,从以往注重表现政治的、历史的、文化的层面转向芸芸众生的世俗生存的层面,“世俗”之实日益取代“理想”之境,“本真生存”也一天天地替代着“幻想浪漫”。这种世俗化倾向的主要表现就是一些被人称为“新写实小说”的文学作品。这种小说的“新”正在于它的作家是从世俗生活的角度来全力反映人们的世俗生存,抒发人们的世俗情感,展示他们的世俗精神境界的。  相似文献   

2.
明代中后期文学发展的一个主要倾向,是它的世俗化.在诗歌和散曲的世俗化中,民歌是起推动作用的关键因素.它不仅从形式上影响了二者的体式和语言,更从内蕴上使其具有了一种“世俗之趣”.这种变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雅→俗”的回归过程,而是映射出在审美趣味世俗化的大背景下,雅、俗两种文化由传统的“俗为雅用”、“化俗为雅”开始转向平等的互动.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学在进入新时期以后,由于政治乌托邦神话的破灭,主流意识形态对文学的制约逐渐减弱,作家关注社会生活不再是单一的政治视角,可以从文化、哲学、美学等不同视点来观照现实生活,新时期文学由此摆脱了“一元”.走向“多元”。虽然新时期文学可以列举许多特点,但从宏观上来看,“世俗化”是新时期文学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新时期文学的世俗化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有多种成因。主要表现为文化渊源、文学传统、现实状况以及作家创作心理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漂浮:一个美丽而凶险的故事──评梁晚声的长篇小说《浮城》刘源这是一个轻飘飘的时代。从文化的精神层而上来说,这是一个彻底世俗化的时代:一方面是充满现代性的先锋文学、前卫文学;另一方面则是作家、艺术家在审美追求上向世俗化;通俗化靠拢,表现世俗的生活、世俗...  相似文献   

5.
有宋一代,士大夫无论是在生活方式还是在行为习惯上,都表现出鲜明的世俗化文化性格,体现出注重世俗生活的体验和官能感受的追求与满足。宋代士大夫生活世俗化的盛行,不仅与宋代士大夫优厚的待遇和最高统治者劝导臣僚“厚自娱乐”的政策导向有关,也与商品经济注重利欲满足的本性密切相连;宋代社会流动性的增大,贵贱无常趋势的增强,以及宋代文人士大夫中广为流行的儒佛道三教融通的思潮,也是宋代士大夫主活世俗化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晚明时期社会生活颓靡,士人的生存状况和审美趣味发生巨大转变,促进了世俗化小品文的出现。散文家袁宏道是公安派的核心人物,他的小品文亦庄亦谐,率真自然,富于真情实感,贴近生活,是晚明生活图景和文人心理的真实写照。袁宏道的小品文创作追求闲适自娱,抒写世俗生活和融汇通俗文学,是传统散文基础上的通变创新,为后世文学的世俗化写作做出了引领和示范。  相似文献   

7.
西方现代教育肇始于神圣性向世俗化的转向,洛克的“白板说”是这一过程中的关键一环。“白板说”力图张扬一种世俗化的实践原则,其以人类“趋乐避苦”的倾向为起点,以追求可衡量的、安稳的世俗幸福为目的。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洛克的道德教育不再引导人们朝向一种道德完善的至善目的,而是旨在帮助人们获取一种实用的道德法则,使其能够正确地追求自我利益与荣誉、进而促进生活的便利。因此,洛克的教育学背离了“古典目的论”,后者认为,教育的目的或责任是实现人类形式中所隐含的高贵与完美。“白板说”一方面为现代教育摆脱宗教狂热,走向启蒙理性奠定了基础,但是另一方面,如何在一个世俗世界重新敞开人类道德的超越性纬度,也是洛克乃至当今教育始终需要回应的一个疑难。  相似文献   

8.
儒家伦理的世俗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儒家伦理是世俗伦理,它与世俗的结合或者它的世俗化进程有着合乎传统社会经济、政治和自身特点的机制,这一机制是由政治、教育、民间信仰等共同组成的。传统儒家伦理的世俗化不是儒家理想的实现,这其中有着儒家伦理思辨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包含着对自身否定的因素。传统儒家伦理世俗化对我们当代的道德建设能够提供一些教训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我们正在走进一个新的世纪,一个更加关注人、重视人、更加合乎人性的世纪。在这样的现实之下,德育工作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惑和挑战。如何迎接挑战,走出困境,人的生存状态及对人性的关注程度如何,是我们在进行德育时不能不予以考虑的问题。 中国在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正在步入市场经济轨道,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心理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之一就是人的世俗化趋向得到了空前的强化。所谓“世俗化”是指  相似文献   

10.
敦煌宗教及其文化的世俗化和庶民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敦煌宗教及其文化从其内容和形式所表现出的总体风貌或总体形态来说 ,具有世俗化和庶民化特点。其世俗化的表现主要是逐渐地、程度不等地淡化着自身的宗教色彩而增强着世俗色彩 ,以致成为宗教面纱下的社会文化。其庶民化的表现主要是逐渐削弱着自身的上层社会特点而增强着庶民社会特点 ,即逐渐地远离上层社会而走向庶民文化。归义军时期 ,敦煌宗教及其文化的世俗化和庶民化过程均达到高峰 ;其时的敦煌宗教及其文化 ,世俗化和庶民化特点较为突出 ,从而使宗教及其文化在敦煌地区寻找到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基础及其主体部分  相似文献   

11.
《隋唐演义》是说唐系列小说演变到定型阶段的代表作品。就整部小说的形态而言,它具有插入诗词韵语的世俗化倾向,历史中掺入宫闱、英雄中掺入美女的抒情化格局及将历史事件传奇化、故事化的特征,《隋唐演义》作者正是借助这些形态特征实现了对《隋史遗文》中就已出现的世俗文化对精英文化的驳正,成为形成《隋唐演义》这种形态特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后半期中国社会在文化转型期呈现种种文化特征,而文化对文学又起着积极的作用。多元化的文化格局促成了中国文学的世俗化倾向。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政治和社会原因,中国文学的世俗化又有自身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直接与儒学相关涉。从“本土化”、“世俗化”角度分析了马克思主义长期对儒家文化的拒斥和批判,不仅有悖人类文化进步及自身之理,而且也碍于战斗品性的发挥,损害大矣。并进一步阐述了儒学回归“世俗化”,张扬质朴的世俗情怀和虔诚的亲和秉性之必要,以及儒学精神对现代化“毒素”的自然抗解、对马克思主义的丰溢与超越层面的文化功能。说到底,两者的价值并不在过去,全取决于在未来文化体系建构中的活力!智慧的中国人民,自会把握时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弘扬传统,不负使命。  相似文献   

14.
游仙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类别,早在六朝就已成为堪与山水诗、田园诗鼎足而立的诗歌品种,然而没有得到学界的足够重视,尤其缺乏对游仙诗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与整理。此搜罗了中唐卢仝、施肩吾等人游仙诗创作,认为继盛唐繁华昌盛的国势之后,随着繁华一梦的颓废场景的到来,游仙诗也走向了世俗生活。这时期游仙诗丑化仙境,一方面摧毁传统的崇仙迷梦,另一方面又映射豺狼当道、国运日蹙的社会现实。传统游仙诗中的长生主题在中唐游仙诗中蜕化成俗之又俗的保命愿望,游仙人境和仙化仕人、帝王等的艳情是中唐游仙诗世俗化的重要表现。疲惫的中唐社会不能给游仙诗“天外恣飘扬”的力量,游仙诗只好全下它富有神性的羽翼,扑腾于市井闾巷,盘旋于世俗人间。  相似文献   

15.
阎真小说塑造了一群在市场社会里与世沉浮的世俗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抛弃传统精英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降低人格精神,退守个人生活世界,追求物质,追逐权力,放纵欲望。作家以同情的态度,描绘了他们价值立场主动后撤的必然性,揭示了他们精神境界自动沉沦的过程。知识分子的世俗化凸现了时代的精神焦虑,表达了作家对知识分子的现代性文化反思。阎真小说为新世纪中国文学画廊增添了新的世俗知识分子群像。  相似文献   

16.
霍小星 《考试周刊》2012,(53):24-26
《金瓶梅》是一部描写"时俗"的伟大的世情书,小说描写的主要人物多是市井社会中的俗人,描写了世俗人的生活状态。在审美上,它以"娱心""劝善"为主;在情感上,以艳情,食色男女为主;在题材的处理上,对非世俗化的题材做了世俗化的处理。  相似文献   

17.
俄国教育在彼得大帝(1682—1725年)统治时期开始了显著的世俗化改变。在国家需求的导向和北方战争需要的历史背景下,开始了教育世俗化的变革:世俗王权取代教会成为学校的管辖者,世俗知识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教会学校也开始世俗化。俄国教育世俗化,作为现代教育起步阶段的影响有进步也有不足。  相似文献   

18.
目连戏是指表演目连救母故事的戏曲,诞生初期它只是宗教活动的一部分,在民间滋生繁衍。今天的目连戏为了满足观众需求,已经脱掉了宗教的外衣,宗教化的功能正在向世俗化转变,换言之,随着时间的推移,宗教正在慢慢地变得世俗化。反映了一种从神圣到世俗的转变与融合。  相似文献   

19.
王蒙在新时期之初的意识流小说属于“伤痕文学”,但他的意识流小说与“伤痕文学”的主流存在一定的距离,没有一般性地展示苦难和表达忠诚,而是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表达了他对现实生活的关怀和世俗化理解。王蒙的意识流小说的这一精神意向在90年代的“人文精神论争”中得到了体现,他所肯定的世俗化潮流具有对一元化意识形态的消解意义,但却忽视了世俗化可能具有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学的世俗化有着较为长久的发展历程,而商品化则是伴随商品经济而来的。当下中国文学的世俗化、商品化主要袁现为作家创作、图书出版、文学期刊改版、文学评奖和文学作品影视化几个方面。面对当前学界对中国文学的世俗化与商品化毁誉交加的评论,我们所应秉持的态度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