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宋代临终偈创作繁盛,不仅创作数量多,而且创作群体也从僧人扩展到文人及普通百姓,这种盛况与佛门临终示偈传统的形成、宋代佛教尤其是禅宗世俗化平民化的发展倾向以及宋代文人士大夫与佛教的因缘契合有关。  相似文献   

2.
宋代临终偈创作繁盛,不仅创作数量多,而且创作群体也从僧人扩展到文人及普通百姓,这种盛况与佛门临终示偈传统的形成、宋代佛教尤其是禅宗世俗化平民化的发展倾向以及宋代文人士大夫与佛教的因缘契合有关。  相似文献   

3.
作为宋代东南仅次于杭州的第二大城市,扬州历经历史的荣辱悲欢,为宋代文人所瞩目。本文归纳分析了宋代扬州词的城市的人物意象符号、物象意象符号、场景意象符号的表现及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揭示出这些意象符号背后所显示的宋代士大夫在三教融通思想指导下主体心性追求超越完美的雅和现实生活中注重自然本性自我满足的俗相调和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4.
沈松勤在《宋代文学主体论纲》一文中认为在推动宋代文学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主体活动是最直接、最深层的动因。宋代又学主体——文人士大夫既“持国是,规君过,述民惰,达时变”(王夫之《读通鉴论》),体现出传统儒学所倡导的群体主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明显具有崇高或高雅的一面;追求个性主体的生命欲望的满足,明显具有平民化和世俗化的一面。唐宋文学首先在庶族知识分子与生俱来的雅俗两极的主体性纬度上获得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仲殊词浅谈     
宋代僧人仲殊,苏轼称其"胸中无一毫发事",有词集《宝月集》一卷。其词作清丽婉转,与世俗情愫无异,甚至也具脂粉气,然仲殊词亦透露出某种佛家超然的清净意韵,这是由于其僧侣生活圈子相对狭小,作为一个俗世生活的观望者所产生的距离上的清净感,以及花间范式的写作方式造成的清净之意。一名高僧写如此世俗化的词作,是宋代佛家世俗化以及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6.
王璇 《文教资料》2009,(32):84-85
宋代既是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又是文人士大夫的黄金时代。茶与文人有着难解之缘.宋代的士大夫一方面是一流的文学家、艺术家.一方面又是著名的茶客。茶文化由于士大夫的推崇更加繁荣.而宋代士大夫的人格也在品茗过程中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7.
宋代花卉词的大量出现与宋代朝廷的享受之风密切相关。花卉词体现了宋词平民化、世俗化的倾向,也显示出词人嗜尚清雅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8.
历史演进至宋代,反映广大庶民百姓文化生活情调的俗文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存在。主要表现为:(一)市民文化大为兴盛;(二)俗文学创作的繁荣;(三)士大夫阶层的文化特色出现了雅而俗化的趋势。宋代俗文化的发展,与宋代社会现实密切相关:首先,社会关系的变革,庶人阶层的崛起,开启了宋代社会文化平民化的进程,为文化下移创造了条件;其次,大量的下层士人进入上流社会,使世俗化的审美标准得以在上层社会确立;再次,宋代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为俗文化提供了充分的发展条件。  相似文献   

9.
在宋代,词成为士大夫与妓女会晤和沟通的独特语言,同时,也成为文学史上最绚丽的奇葩,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化中最有韵味的一笔。本文欲结合宋代的社会背景及具体作品,谈谈歌妓词繁荣的原因以及由此显示出的士大夫价值取向。一、寻求精神契合宋代中国的婚姻制度仍处在封建礼教、封  相似文献   

10.
汤箬梅 《文教资料》2014,(21):63-64
随着禅宗的兴盛、理学的完善建构,宋代佛教已经在相当程度上由出世转为入世,将目光更多地投向现实人生。在这一背景之下中国雕塑艺术神本性日渐式微,大足石刻雕塑在题材与内容上反映出现实社会生活,神的形象已完全人间化、世俗化,刻画手法细致入微,世俗化特征日益鲜明。  相似文献   

11.
宋代士大夫家族具有较高的社会政治地位。其婚姻观念反映了宋代中,上层社会的婚姻价值观。联姻往往是大家族之间交往的一种手段。通过联姻,各家族形成错综复杂的社会网络关系,对宋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联姻具有注重门第、以才择婿、政治联姻以及与皇室、大官僚、富商联姻等六大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的士大夫都与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宋代的士大夫.历史上,宋代士大夫们与佛教有深厚渊源,以致学术史将宋代士大夫们的佛教信仰和活动称为“居士佛教”.着重从宋代士大夫们的代表——宰相入手,分析他们与佛教的联系及相互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宋代士大夫由承唐代而来,但在五代时期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士大夫官员-学者的两重角色出现了分离,其学者的身份淡出,而且表现出"吏能化"的特点。进入宋代,在右文政策背景下,士大夫重转新向"文治型",并承续了中唐以来的古文运动,致力于振兴古文与儒道,在这个意义上,宋初士大夫实现了二重角色的回归。正是在此前提下,宋代士大夫在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展开了一系列活动,取得了光辉的成就,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宋代统治者“以儒立国”、“与士大夫治天下”的治国方略,将古代中国的文人政治推向了极致,以科举出身为核心的士大夫阶层已经形成。在崇儒礼士的历史文化语境下,宋代士大夫表现出一种愈益自觉的群体凝聚意识,他们不仅能超越个人的利害得失,同以天下为己任,论道经邦,积极干预政治,而且不避朋党之嫌,高倡君子有党论,体现出一种志在经世、舍我其谁的党派意识。宋代士大夫的群体凝聚意识,凸显出士大夫阶层兴起后的一种整体心态,即从追求个人的进退荣辱转向对于社会及阶层利益的群体关怀。  相似文献   

15.
描写女性形象与女性生活,是宋词题材之一。词人们往往以对于文学和生活的敏锐感受力,选择在其眼中最具女性特征的事物,通过细腻的笔触表现出来。宋词对于女性的描写体现出宋代女性不同于其他时代女性的特征,又可以看出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趣味,在宋词中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女性世界。本文主要介绍宋代女性的面部妆容,一般古代女子的面部妆容通常由施脂粉、画眉、点唇等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16.
由于宋代特定的历史因素,在士大夫之间普遍存在着隐逸倾向。其表现有士大夫多以“某某居士”为其名号;许多士大夫观佛寺,游道观,看佛道之书,与僧侣道友交往密切;不少士大夫文学作品透露着浓厚的隐逸思想;士大夫生活中的一切风景、官署、斋室等都与吏隐之名联系起来;不少的士大夫有着或长或短的隐退经历。  相似文献   

17.
士大夫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中坚阶层一直是学术界较为关注的课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学者从士大夫与政治、士风,士大夫与文学艺术、思想文化,士大夫主体特征等方面对宋代士大夫进行了多角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宋代士大夫研究仍有诸多需要开拓的领域,如对于士大夫阶层还没有形成宏观甚至中观把握,与同时期它国知识分子的比较研究尚缺乏,对宋代士大夫社会建设思想关注不够,与社会学、政治学、民俗学等学科的融合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8.
宋代是我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又一高峰,与之相适的陶瓷也在前代技术积累的基础上得到迅速发展,其质地与纹饰逐渐趋向艺术化,而这种转变都直接或间接受作用于文人士大夫的审美喜好,因而本文将透过宋代瓷器的艺术化装饰来一探士大夫阶层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19.
两宋的政治环境影响了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刨作题材和风格。同时,文人士大夫诗词也在无形中记录了两宋政治格局、政治事件的变迁。二者共同作用,使宋代咏史诗形成了焦虑忧患、沉浑凝重、好议论翻案、颇具现实性等特色。  相似文献   

20.
<正>宋词是宋代文学的主流,它是由诗歌这种艺术形式发展起来的,在当时就受到了广大市民阶层和士大夫阶层的喜爱。宋朝的词虽然大部分是写给士大夫们看的,但也有大量写给广大普通市民看的。宋代文人当中也有不少人在填词,这就扩大了词作的创作群体。宋词在当时除了受到文士们的认可外,还受到了市民们的喜爱。所以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有极高地位。宋词和唐诗相比,虽然艺术风格有所不同,但总体上都属于婉约风格;和宋词相比,唐诗更讲究韵律,而宋词更注重语言的音乐性;与元曲相比,宋词更为雅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