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严丽 《阅读》2009,(4):15-15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些诗句都赞美了荷花。荷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花。自古而今,人们画荷花,写荷花,赞荷花,荷花成了人们心中美丽与纯洁的化身。  相似文献   

2.
走进莲花山学校,你会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啊,真美!”校名美。学校以所在地莲花山命名,朴实、优美。莲花者,荷花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些千古传唱的佳句,你当会即兴诵出。校园美。莲花山地处古代三国吴国的都府,现在的湖北省鄂州市,是海内外向往名胜、武术、医道等人士的胜景。该校座落其中,校园秀美而天然。尤其是“万碑汇文海”的“莲花山碑林”,不仅藏量丰富,而且设计独具匠心。置身其中,你不仅会为先哲前贤们创造的精粹文化而陶醉,更会为现代建设者的精美构思与深远寓意而叹服。秀美的自然风光与精粹的文化景观交织、共融,浑成一体,真是天赐的育人好地方。  相似文献   

3.
赞美是我们每个人精神生活中的阳光雨露,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助长剂,一个经常赞美孩子的母亲,可以造就一个和睦美满的家庭;一个经常赞美下属的上司,可以令你的企业生机勃勃,人人向善.而一个经常赞美学生的老师,则可使你的班级更加充满友爱,树立良好的班风.所以,赞美就像鲜花,就像阳光,就像雨露,给每个人的生活带去了美好,教学中的教师的赞美可造就一个人才.我们说:“被别人赞美是一种幸福,而赞美别人也是一种美德”.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赞美学生,达到教育学生,提高教学质量,造就人才的目的呢?我们先看两个例子.一句赞美的语言造就了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勃拉姆斯.德国大音乐家勃拉姆斯出身于汉堡的贫民窟,少年时代便为生活所迫混迹于酒吧间.即使他酷爱音乐.可由于他是农民的儿子,享受不到受教育的权力,更别说是进行系统音乐的学习.因此,对自己的未来能否在音乐事业上取得成功缺乏信心.然而,在他第一次敲开舒曼家大门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他一生的命运就  相似文献   

4.
龙门位于洛阳的南郊,它见证了古都的兴衰荣辱,是著名的历史文化景观。唐代诗人宋之问、李峤、李白、杜甫、李贺等留下了歌咏龙门的佳作,从而建构了龙门的文学地理。唐代诗人的龙门书写,在初唐、盛唐集中表现为对盛世景象的歌颂赞美,在中唐以白居易为代表重在“独善”“兼济”的志向抒发。龙门作为驿站又是相聚离别的场所,诗人失意宦游的伤别哀叹又构成文学主调。唐诗中洛阳龙门文学景观的独特风貌,为中国文学地理学研究提供了典型样本。  相似文献   

5.
1771年10月4日,在法兰克福举行的莎士比亚纪念会上,德国大诗人歌德在讲演中热情洋溢地赞美莎士比亚:“我初次看了一页他的著作之后,就使我终身折服,当我读完他的第一个剧本时,我好象一个生来盲目的人,由于神手一指而突然获得天光。”确实,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天才和诗人。无论在他生前,还是后来漫长的世纪里,他那充满青春活力和艺术魅  相似文献   

6.
吴善虎 《阅读》2006,(2):15-16
《荷花》一课写“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陶醉在如诗如画的美景中而浮想联翩。作把这一池的荷花比作一大幅活的画,那么这一大幅活的画究竟美在什么地方呢?小书虫在学习这课时产生了疑问。于是他去请教吴老师。吴老师告诉他——[编按]  相似文献   

7.
心香胜花香     
陈泰树 《阅读》2009,(3):15-16
语文课上,赵含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课文题目叫‘花瓣飘香’,可是课文里真正写花香的只有一句话,而写小女孩懂事的语句却有很多。课文到底是赞美花瓣的香味,还是赞美女孩的懂事呢?”  相似文献   

8.
《旅夜书怀》一诗,以愁情选悲景,以悲景写悲情。从诗歌所涉的时空层面来看,“悲”的内核在于“独”。“独”既是诗人思考的背景,也是诗人当时生命状态的总结。在这一富有情感浓度的环境中,诗人思绪万千,感眼前之无望,念人生之坎坷,由“独”而陷入了对人生困境的沉思。诗人因万事潦倒、信念崩塌而痛苦愁闷,又因“破”而难以接受、无法释怀、矛盾挣扎。尾联中沙鸥意象的运用,是诗人试图为摆脱困境探寻出路,但心有重负又何谈自由洒脱。沙鸥孤独却自由,诗人孤身却迷茫无措,踟蹰不前。这一意象的观照,赋予了“独”更为深刻的内涵:不仅是人生状态,也是人生归宿。  相似文献   

9.
古往今来多少诗人对着月亮倾吐过自己的衷曲,然而,象李白那样描写月亮、赞美月亮的,则极为罕见。李白对月亮爱得强烈,爱得深沉。他把自己的命运和月亮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李白是个喜山爱水、嗜酒如命的诗人,但是在他看来,酒缺月无味,景无月不美。“窥日畏衔山,促酒喜得月。”月亮好象也知道他的心意,有时不请自来:“皓月生海,来窥醉客。”明月当空时,他就不想睡眠,即使是喝醉了,醒来之后也要踏月散步。  相似文献   

10.
一句童稚的话语,温柔、清新、纯真,传递出人间的美好情愫。一个寒冷落雨的下午,我回家很晚,独自一个人吃“午”餐。小女儿早吃过了,但看见我吃,她快乐地凑在我身边,要我夹一块豆腐给她。我给了她。“啊!”她高兴地叫了起来,“妈妈,你的筷子好温暖啊!”我愣了一下,才想起也许因为冷,菜都炖得滚烫的,筷子也就暖和了。但对一双简单的筷子的温度竟表示这样由衷的愉快,这样惊天动地地欢呼,却是我所不曾体会的。世人只会赞美佳酿,赞美丰盛的筵席,赞美那足以称为伟大的东西,但一个3岁的小女孩却懂得享受一点点筷子尖端的温度,在一个寒冷的下午。你…  相似文献   

11.
    
蟾蜍坐在一片沼泽前面。来了一只青蛙,问:“什么事呀,蟾蜍?看来你很伤心。”“是的,”蟾蜍说,“每天的这时候,我都在等邮件到来。但我总是不快乐。”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更为隐蔽的语言暴力,不尊重语言之自然规律与和谐原则而生嵌硬镶的语言现象在当代诗歌创作中多有所见.原因一:一些诗人的语言功力不够;原因二:一些诗人在观念上追求语言暴力;原因三:一些诗人们过分相信读者的理解力.诗歌创作也要遵守人类语言的和谐之约,诗人要和语言“商量”,诗人对语言应该“顺从”,然后“笔补造化”.诗人无权对语言行使任何暴力.  相似文献   

13.
聪聪两手托着下巴,静静地坐在书桌前,桌上放着一本翻开的《窗边的小豆豆》。书页被风吹得轻轻翻动着。“聪聪——”一个清脆的童音传来。聪聪吃了一惊,眼睛不由得循声找去。桌上站着一个小不点。聪聪又惊又喜:“小书虫!我正想找你呢!”“我看你在发呆,一定是遇到什么困难了。”小书虫不急不慢地说。“今天老师上阅读课的时候说‘阅读因思考而快乐’。我到现在也没有想明白。”聪聪说。“原来是这样,”小书虫想了想,“我懂了,你们老师是要你们读书的时候学会思考。”“怎样思考呢?”聪聪急切地问。“别急,让我想想,”小书虫眨眨眼睛说,“我想…  相似文献   

14.
本文指明汉人对《离骚》的创作年代,均有作于怀王和顷襄王时期的自相矛盾之说,并无“均在怀王之世,决无作于顷襄王时期”的“宏观”定论;《离骚》所透露的诗人年岁及“椒、兰”喻指,应在诗人将及“老”年且子兰当政时期,而不能在子兰尚未当政的屈原早年“初疏”时期;以诗中浪漫想象所显示的诗人所在地点及诗中出现的“南楚”、“湘潭”一带土语,证明诗人创作《离骚》时不在汉北或郢中,而是在“南楚”沅湘之间;并引秦汉之际律法证明,屈原时代,实行的是有爵者以“年五十六”为“老”的“告老”退休制度,由此推测诗人之作《离骚》大抵在将临五十六岁老年,且齐相韩夤尚未受命赴楚为相的子兰当政时期,即顷襄王八九年间。  相似文献   

15.
陈林  冰样柠檬 《阅读》2006,(3):32-33
盛夏,清代大学者纪晓岚赤膊编撰《四库全书》时,乾隆皇帝突然驾到,他慌忙钻进桌下。衣冠不整见驾可是有欺君之罪的呀!一我头子啊?乾隆见了故意坐在桌前不走,并示意左右不要出声。纪晓岚在桌下憋不住了。因为有桌围布遮挡,他未看见皇上,于是低声问别人“:老头子走了没有?”二乾隆命纪晓岚出来,并故意沉着脸问“:你为什么叫朕老头子?讲得有道理就饶过你,否则,哼……”三乾隆听罢,不禁笑道“:卿机智可嘉,朕恕你无罪!”哈哈哈!算你聪明!真不好意思,哈哈!答:……纪晓岚答道:“陛下是万岁,应该称‘老’;举国之首,当然是‘头’;子者‘,天之骄子’也…  相似文献   

16.
衣上征尘杂酒痕, 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 细雨骑驴入剑门。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但理解上却颇有分歧。例如或认为诗人“从生活中抓取出富有趣味的又能够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小片断来加以描绘,调子是轻松愉快的”;或认为作者“因当前富有诗意的生活而联想到以前诗人骑驴的故事,有尚友古人的意思”;或认为“在这首诗里,表现出诗人善于即景生情地发掘生活中的诗意,并且随手拈来,似乎全  相似文献   

17.
你在生活中是否常常赞美别人?赞美欣赏别人会让你更讨人喜欢,交到更多的朋友哦, 来学些赞美别人的话吧!  相似文献   

18.
读诗·写诗     
洪榴 《阅读》2010,(5):1-1
“诗是欢乐、痛苦和惊奇穿插着词汇的一场交道。”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这样说。读诗,就是与诗人跨越时间、空间的相遇、相知。你会在他的欢乐中微笑,在他的痛苦中忧伤,在他的惊奇中发现……  相似文献   

19.
朱自清《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作者工笔描摹“月色”下的“荷塘”景色,自然、婉曲、含蓄地表达了“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的纷乱、苦闷、愤懑、摸索的“颇不宁静”的心绪.状物言志,借景抒情,其艺术魅力堪为白话文典范,如同经久不衰的荷花.情味醇厚,清新脱俗,香远韵长.相映成趣,情景交融,是本文艺术特色之一.现实之景与空灵之景,“颇不宁静”之心与静谧幽美之景,相映成趣,达到和谐的统一,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作者庄重而矜持的品格,赤诚而坚韧的心态,探索而追求的精神.开文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理解本文宗旨的一把钥匙.“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形势突变,作者如荷花一般处身污浊之中,济世无方,精神苦闷,心绪激荡,又怎得“宁静”.因此,情促人行,去寻觅属于自己的“另一个世界”.在“另一个世界”里,作者“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  相似文献   

20.
蒯思媛 《阅读》2023,(ZA):64-69
<正>盛夏来临,蝉鸣嘹亮。广玉兰发出沁人幽香,荷花立于池塘。诗人为它们赞叹,孩童为它们雀跃……画家也拿起画笔想要为它们定格下最美丽的瞬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画家们是如何描绘他们眼中的夏天的。元代画家王蒙的这幅《夏日山居图》描绘了他隐居之处的夏日山水美景。画面远景表现的是一座宏伟高峰,好似有直冲青天之势。画面右侧丛树林立,一条清溪缓缓流淌而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