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终日言”与“未尝言”,“有言”与“无言”,形成一种巨大的语言张力,中国诗性文论的语言观在此张力中生成。在儒家,是“慎乎辞”与“非文辞不为功”的联缀;在道家,是“忘言”与“与之言”的契合;在佛禅,则是“终日言”之后对“未尝言”的妙悟。  相似文献   

2.
着眼于第十六次全军院校会议提出的研究生教育与任职教育融合式发展新要求,提出军校研究生教育应科学统筹好六个关系:在教育理念上,科学统筹“知识本位”与“能力本位”的关系;在培养目标上,科学统筹“学术能力”与“工作能力”的关系;在培训模式上,科学统筹“自我培养”与“联合培养”的关系;在教学内容上,科学统筹“系统学习”与“专题研究”的关系;在施教方法上,科学统筹“单向传承”与“互动交流”的关系;在育人环境上,科学统筹“课堂育人”与“环境育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通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作用关系,致力于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两者的融通需要置入“一”与“多”、“分”与“合”、“红”与“专”的辩证关系之中。在“一”与“多”的关系中,阐明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通的实践要求;在“分”与“合”的关系中,说明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通的理解视角;在“红”与“专”的关系中,透视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通的目标指向。  相似文献   

4.
在古代,“我”是一种兵器,不是现在第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现在的“我”与“伐”“战”“戟”这些打打杀杀的字长得很像,说明“我”在古代与它们是近亲,与现在“我”的意思相差十万八千里。  相似文献   

5.
杜甫诗学理论所受佛禅宗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熟读”与“读破”、“诗兴”与“妙取”、“意惬”与“混茫”、“穷相”与“神融”等诸方面。  相似文献   

6.
“每”与“各”是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词,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基础词汇,其用法应该是汉语学习者在初级最晚在中级阶段应该掌握的。但是在当下使用比较广泛的对外汉语教材中,对“每”与“各”的解释不尽相同,提倡的教学法也有差异。同时,这两个词在一些比较权威的词典中的解释也存在矛盾。本文基于“每”与“各”的教学现状,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三个方面的问题:“每”与“各”的教学现状;“每”与“各”的词性、语义及功能分布;“每”与“各”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我校的研究生培养条例,探讨了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素质,在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应侧重处理好的五种关系,即“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专精”与“广博”的关系、“项目”与“论文”的关系、“专家”与“帅才”的关系、“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汉语中,“才”与“就”是使用频率很高,而又具有着复杂意义和用法的副词。有关副词“才”与“就”的研究很多,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才”与“就”在句法应用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其表义类型及结合功能两个方面去探讨、分析“才”与“就”在句法中的用法。“才”与“就”都属于主观性相当强的副词,具有基本相同的表义类型,但在具体的用法中,所表达的语义,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以时与量两种表义类型中存在着的差异最大。副词“才”与“就”都具有很强结合功能,但副词“才”在结合功能上更要优于副词“就”。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理性表达,教师论文写作是基于问题、针对问题与在问题中展开的。从不同的维度来看,问题存在着“显”与“隐”、“一”与“多”、“问”与“答”的辩证关系。基于问题辩证,洞悉问题的“显”与“隐”是教师论文写作的起点,贯通问题的“一”与“多”是教师论文写作的拓展,而创新问题的“问”与“答”则是教师论文写作的成型。  相似文献   

10.
彼在     
一切事物因时因地因缘而在,“在时”、“在场”、“在缘”之意谓“彼在”.这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彼在”与海德格尔所思、所讲的“此在”是有所区别的,“此在”是“生存之在”,是“我在”,具有特许的含义.因此,“彼在”与“此在”构成了一种普遍的“在”与特许之“在”的关系.应先有“彼在”而“此在”,有“此在”而思想,有思想而语言,也就有了现实的世界、概念的世界与思想的世界.本体论研究有“在”(老子的“无”、“道”、黑格尔的“有”、“存在”、海德格尔的“存在”、“在”)→“彼在”→“实在”(老子的“有”、黑格尔的“实有”‘实在”、海德格尔的“此在”)→万事万物的存在几个层面.“彼在”也就是道、在、此在及万事万物的存在.世间万物凡是时间之在、空间之在、因缘之在.一切无非时间、空间、因缘的产物,都会随着它们的出现而涌现,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它们的消失而灰飞烟灭.  相似文献   

11.
相对于教师队伍的人数而言,校长的人数要少很多,但校长在学校、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在人才培养上的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所以国家高度重视校长队伍建设,提出了“校长要成为教育家”的理想和目标,国家和专家都在呼吁“教育家办学”。我认为,校长的成长如同教师的成长一样,“职前”与“职后”、“理论”与“经验”、“学习”与“研究”、“交流”与“反思”,等等,都是校长发展和成功不可缺少的途径与方式。在校长领导和管理实践中,  相似文献   

12.
有二伯是萧红代表作《呼兰河传》中的一个小人物形象,他在“自尊”与“自卑”、“古怪”与“神秘”、“无畏”与“怕死”、“贫穷”与“偷窃”之间,体现出的性格异化现象,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3.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借“天”言人事,为君权神授作出合理论证,为西汉王朝推行封建专制主义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在古代封建社会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与董仲舒有过“师生”之缘的司马迁,其“天人之际”的思想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有着继承又创新的联系.其中,继承表现在“天”与政、“天”与命、“天”与象方面,创新表现在天象与人事、天道与人世、天意与人君方面.  相似文献   

14.
五至十二岁是汉代马匹的正常服役年龄,在“传驿马名籍”简中的“乘”与“柱马”有特定的含义,不是“骑乘”与“待用的马”。“乘”即“骤”,是指去势的公马,与牝、牡相对;“柱”同“主”,“柱马”即“主马”,是指驾车的辕马。“卒”与“停”、“萃”通,“停马”即副马,与“柱(主)马”相对。  相似文献   

15.
王小波小说中的“性叙事”在主体建构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人”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性”的困境。所以.“性”的突围轨迹也成为“人”的自主意识和抗争意识凝聚进发的标识。“性”的扭曲力量主要来自政治意识形态对“性”的渗透、淆乱与改写。作为意识形态掌控的“统配资源”,“性感”与“快感”失去了其“自性特征”,怪诞的“性相”与主体的沦丧有着千丝万缕的因果关系。王小波的小说呈现了“性本体”与“性主体”双双异化的现实。并将“人”的救赎与“性”的解困紧密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的操作层面一直存在着互相排斥的“二元对立”,如“大语文”与“小语文”、“语文味”与“其他味”、“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等,导致语文教学总是在矫枉过正中摸索.在学科“核心素养”大讨论的背景下,我们迫切需要打破“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寻求语文教学的“中庸”之道.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通过文本分析可以发现,“现实”对于“思想”具有基础决定作用,“思想”对于“现实”具有主观能动作用,“实践”是促成两者从对立到统一的根本方式。两者的对立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现象性”与“本质性”、“历史性”与“未来性”、“个体性”与“普遍性”、“局部性”与“整体性”的四种张力结构中。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在两者的对立中把握两者的统一,也要在两者的统一中把握两者的对立,不断促成两者在对立统一的相互转化中螺旋式发展。  相似文献   

18.
“学”与“术”在翻译教学各环节中本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但在现实的翻译教学中却存在“学”与“术”分离的现象.针对此现象,本文分析了翻译教学中“学”、“术”分离的真实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学”与“术”有机统一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比较黑格尔与海德格尔的“有无”思想,可以发现,黑格尔与海德格尔的“有无”思想具有显著的区别,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相通之处。其区别表现在,他们的“有无”思想在本质上形成以下三个鲜明对照,即“同一与差异”、“现成与生成”和“封闭与开放”。其相通之处则表现在,他们的“有无”思想具有某些相似的特征和共同的追求,即“具体的统一”、“过程的真理”和“自由的追求”。比较黑格尔与海德格尔的“有无”思想,有利于看清他们各自思维方式的深刻差异,及由此决定的他们对生存和自由的不同观点。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应基于本体,讲求学科教学效益,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已是当下语文教学界的共识。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思想指导下,“语文本体”具有以下四点基本内涵:“语文之本”体现在对“语言本身”的重视与掌握;体现在对“言语形式”的特别关注与学习;体现在对“言语技能”的着力培养与发展;体现在对“言语智慧(言语情思)”的悉心揣摩与领会。针对当下语文教学“得意忘言”与“意言分离”的两大误区,提出“意言兼顾”、“意言融合”的基本策略及“借文学言”、“据言会意”等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