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郁达夫小说中着力塑造了一系列“袋中无钱,心头多恨”的“零余者”形象,他们或沉沦,或自戕,悲剧是其人生的主题。“零余者”的人生悲剧主要是由其所处的生活环境、复杂矛盾的性格因素及其作为知识分子这一群体所特有的觉醒等原因造成的,“零余者”形象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和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朔笔下的"顽主"形象有着"五四"时期以来以郁达夫为代表所塑造的"零余者"形象的影子,以王朔《顽主》中的"顽主"形象为起点,通过对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梳理,分析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零余者"形象,旨在挖掘"零余者"在时代洪流中的深刻内涵,以期丰富和发展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边缘人物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屠格涅夫"多余人"形象对中国新文学中的"零余者"形象的产生具有启迪作用。文章从屠格涅夫对郁达夫的影响以及两人气质的相似性出发,来对主人公罗亭和郁达夫小说《沉沦》的主人公形象进行比较,探讨他们的悲剧命运的相似性和不同特征。最后进一步思考对"多余人"和"零余者"研究分析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的意识”的觉醒,中国现代转型期的优秀知识青年无一不在追求个性解放的同时苦苦地寻找着民族的出路。然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决定了他们叛逆的悲剧命运。“零余者”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一个独特的形象群,最具代表性的是郁达夫“自叙传”小说里的主人公们。因此,人们往往把郁达夫与“零余者”相提并论,然而郁达夫并不就是“零余者”。他笔下的“零余者”与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5.
“零余者”是郁达夫小说中的形象,是对社会的批判、传统文化的批判;也包含着对自身的批判、男性的批判。男性的自我意识、自我批判、自我否定,显示了女性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男性的觉醒是女性解放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郁达夫的小说以“自叙传”的形式真实地反映了五四运动后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不满现实,而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的“时代病”色彩。并塑造了徘徊于历史岔路口的“零余者”形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时代。他在艺术上敢于创新,探索并扩大浪漫主义小说艺术表现的疆域,具有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7.
郁达夫的小说以“自叙传”的形式真实地反映了五四运动后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不满现实 ,而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的“时代病”色彩。并塑造了徘徊于历史岔路口的“零余者”形象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时代。他在艺术上敢于创新 ,探索并扩大浪漫主义小说艺术表现的疆域 ,具有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8.
“零余者”是郁达夫笔下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它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具有某些现代意识和特点的个性以及过人的才华,不为社会所容,被抛出社会既定轨道;二是性格较弱,意志不坚,对不合理的社会无力反抗,在现实面前无所作为,在这世界找不到适宜的位置.作者小说中的主人公,多为多愁善感、偾世嫉俗而神经脆弱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不仅生活拮据,在政治上也常常遭受打击,作品里他们自己也不断反述自己是个不幸的人;失望、苦闷、病痛、贫困、死亡、空虚几乎随处可见.他们精神萎顿,找不到人生的出路,总是自怜自艾、自我麻醉,他们也称自己是“弱者”、“零余者”、“无用的人”.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他们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零”作为一个新型的构词语素,在人们的语言生活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如“零距离”、“零风险”、“零报告”、“零腐败”、“零关税”、“零佣金”、“零身分”、“零利润”、“零成本”、“零障碍”、“零投诉”等,其用法和语义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0.
长久以来,对于郁达小说创伤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塑造一直有所争论。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其小说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说明由于当进的社会压迫,“理”、“礼”束缚等造成青年知识分子的“零余者”身份,使得他们由极度的失落以至心理上曲扭变态。揭示了他们在白挣扎中觉醒,在觉醒中毁灭的深层次精神心理内涵。  相似文献   

11.
何家英是中国当代画坛的著名工笔人物画家,为中国工笔人物画向当代的转型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本文以何家英《酸葡萄》为切入点,初步探讨他对我国历代人物画优秀传统的继承,及对“西画”造型、色彩艺术中有益营养的取精用宏,推陈出新,其开创的新形式的绘画风格.  相似文献   

12.
觉新是中国现代学人物画廊中具有矛盾性格的典型人物。他既是一个屈从于传统化压力的孝子贤孙,又是一个头脑清醒,无力行动的苟活。从化、心理角度解读觉新形象,可以剖析出特殊化霹体的“奴性”心态。  相似文献   

13.
桑下饿人故事见于《史记·晋世家》,《左传》《公羊传》《吕氏春秋》《说苑》以及汉画像中亦有记载.但是在这些典籍中故事文本的情节、内容有一定差异,桑下饿人的姓名、身份也模糊不清.笔者认为,《史记》中这则故事的撰写依据了《左传》等早期史料,但司马迁误解了主人公的真实姓名,同时对故事的改写也有不合常理之处.本文试以传世文献和出土材料来证明.  相似文献   

14.
美籍犹太作家索尔·贝洛因其<绝望的"父亲">"对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分析"而于197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贝洛在这篇小说里生动地描写了一位对现在和未来都深感绝望的当代美国知识分子如何在压力重重的美国社会里生存下去,如何解脱和释放自己.小说中贝洛竭力地为背负精神负担的知识分子呐喊,恳求社会给予理解和支持,同时也建议他们寻求解脱的合适方式.  相似文献   

15.
康熙帝早期中式肖像艺术思想主导了宫廷肖像艺术活动,探究其早期肖像艺术观是深入研究康熙朝宫廷肖像艺术史的基础。 从文物和第一手文献史料出发,分析康熙帝早期中式肖像艺术观的内容、特点与影响。 首先,康熙帝的早期肖像艺术观以满族文化为本,通过宫廷肖像艺术传达巩固满族文化传统的信号。 第二,青年康熙帝借肖像艺术强化政治联姻、荣宠臣子、宣扬教化,以巩固其政治统治。 第三,康熙帝年轻时追求正面肖像构图的庄严感,喜欢写实性强的肖像画,支持宫廷肖像艺术风格多元化发展。 康熙帝的早期中式肖像艺术观包含文化、政治和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文学史上,以“渔父”意象来抒写文人心曲的诗词很多。这些“渔父”都是诗人自我形象和人格的写照。诗人们通过放浪江湖、临渊垂钓的“渔父”,唱出了对高洁人格和自由人生理想的追求,创造出了一种闲适幽雅的审美人生意境,从而为中华文明保持了一份圣洁的理想。  相似文献   

17.
纳撒尼尔&#183;霍桑是美国20世纪重要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由于霍桑出生于宗教家庭,使他的作品充满了清教色彩。他的代表作《红字》是美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佳作。这部小说充分体现了作者具有的清教主义思想观和人文主题思想观。  相似文献   

18.
通过几年研究发现《英汉大词典》100余个法学术语译名不确,即并非原语词的对应词.力图修正这些不确译名,本文以19个法学术语为例论述了《英汉大词典》译名方面存在的10个问题,并对这些术语的译名提出了修正意见.  相似文献   

19.
《学衡》杂志是我国近现代期刊史上极重要的史哲综合性学术期刊之一。该刊插画栏不仅从肖像画、宗教画、风景画、雕塑、建筑艺术等方面向读展示了群星璀璨的中外化名人及价值连城的世界美术名作,而且从《学衡》的办刊宗旨、整体内容、作群体三方面展示了学衡派的人景观。  相似文献   

20.
梅光迪是20世纪著名的思想家.在20世纪,由于意识形态的发展和当时的环境,梅光迪的文学思想一直被世人忽视和埋没.梅光迪秉承家风,放眼世界,实现了中西文学的融合.回国后,他在与胡适的争论过程中,“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文学思想日臻形成和完善.研究梅光迪的文学思想,有助于文学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有利于建立多元的文化视角,实现文学思想的中西融合.文章主要从大量的史料和重要的论文来分析梅光迪文学思想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