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新疆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源广布南北疆,民汉大学生如何和谐相处,构建和谐校园也成了高职院校日益关注的热点问题。宿舍是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重要的生活场所,也是大学生相互交往交流的重要场所之一。和谐的宿舍文化能帮助大学生顺利度过校园生活,保障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休息。文章通过对民汉合宿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了在新疆高职院校如何推进民汉合宿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民汉大学生在旅游信息获取渠道、旅游动机、旅游参与方式、旅游出游特征、旅游消费等几方面的研究,运用数据和图表分析发现,民汉大学生在旅游信息获取渠道和旅游日均消费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性,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考察了乌鲁木齐市三所高校的220名维吾尔族民考民大学生的双语态度。分析结果显示,维吾尔族民考民大学生对自己本民族语言有高度的认同感,对汉语也高度认可和接受。被调查者有学好民汉双语的愿望。总之。维吾尔族民考民大学生对维吾尔语和汉语都持肯定态度。  相似文献   

4.
在宏观层面上,本研究以新疆地区历年高考录取分数线为研究对象,对汉语言、民语言、民考汉分数线进行了统计分析,试图从一个侧面反映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发展成效;在微观层面上,以新疆某高校一次MHK三级考试成绩为研究对象,从少数民族大学生个人项角度,分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总体水平及在听力、阅读、书面、口语四个方面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试图从另一个侧面反映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发展成效。在宏观与微观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研究结论,并对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实施的双语教育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内地普遍实施的汉英、汉法、汉俄等双语教育;另一类是就保护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的角度,专门针对我国少数民族实施的民汉双语教育,它涵盖了教育机会平等、语言水平提高、多元文化认同这三个方面。新疆的学前双语教育属于第二大类。由此可以将新疆学前双语教育定义为: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机构用民汉两种语言对少数民族幼儿进行的语言与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6.
在新疆这个多民族聚集的省会,有两种类型少数民族大学生:民考汉和民考民.民考汉是从小在汉校接受汉语教育的少数民族,民考民是在本族语言学校接受母语教育的少数民族.两类学生因成长和教育环境的不同而存在心理差异.本研究对新疆在校民考汉、民考民、汉考汉(汉族)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进行测查.结果显示,民考汉在主观幸福感上的得分情况与汉族差异较小,民考汉得分情况与民考民差异较大,说明教育方式和文化背景对心理因素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新疆5所重点高校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从语言认知、语言情感和语言意向三方面考察了新疆大学生对汉语的语言态度,并比较分析了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大学生汉语语言态度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大部分新疆大学生对汉语具有良好的认知和深厚的语言情感,哈萨克族大学生对汉语的语言态度最为积极。不同民族大学生在汉语语言认知和情感方面差异不大,在语言意向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民汉一体化教学"能够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的汉语语言态度,促进效果与民族特质、政策推行时间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8.
民族院校民汉混合编班新型教学模式已是大势所趋,符合时代发展过程中对民族高等教育的要求。以在内地办学的西藏民族大学为例,区内外混合编班模式在促进民汉大学生之间互帮互学和交往交流交融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然暴露出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9.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省份,以塔里木大学为例,发现以理论课堂为平台培养大学生对各民族的正确认知,以民汉同宿和第二课堂为抓手和媒介巩固大学生跨族际间的积极情感、促进民汉学生友好往来使该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得到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理论教育和跨族际交往的深度和广度需要进一步加强等问题,需要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民汉合班"是新疆高校近年来为缩小民汉教育质量差距而采取的一种教育模式,是"民汉一体化"教学思想的表达."民汉合班"的班级主体构成打破了以往单一民族成份的格局,由此也带来了班级文化呈现主流民族文化及少数民族文化共在的多民族文化并存态势.文章从文化共生班级文化内涵解析入手,论证了"民汉合班"追求文化共生班级文化的价值,并提出了构建文化共生班级文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为了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对贵州省5所高校713名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运用SPSS统计分析不同特征少数大学生学习状况的差异,建立因子分析模型,归纳提炼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状况的公因子。结果发现:不同性别、年级的大学生在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学习策略、课堂表现和学习成绩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性别、民族差异、专业认同及态度行为是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状况的4个公因子,累积解释率达57.64%。因此,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设置不同培养环节和培养方式、开展少数民族校园文化活动以及实施导师制对于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成语是汉语申最能表现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的部分,但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起来却有很多困难。他们在运用汉语成语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偏误。针对造成这些偏误的主要原因,改进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成语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应该重视成语语义教学;第二,应该引进成语结构分析和语法作用考察;第三,应该重视汉文化的学习;第四。应该加强汉语语感的培养;第五,应该编写适用的工具书。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独特的民族风俗习惯 ,塑造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复杂的民族观。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强烈的中华民族认同感 ,明显的民族价值取向的学习动机 ,传统的中华民族凝聚力等特点。正确认识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观的局限性 ,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来指导正确的民族观教育。  相似文献   

14.
少数民族预科大学生人格特征差异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和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以及不同民族之间的人格特征和性别差异,为民族个性心理研究及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采用16PF对来自全国48个少数民族2891名大学生进行统一心理测试。得出①少数民族大学生与全国常模比较,在兴奋性、敢为性、幻想性、忧郁性方面普遍高于常模,而在聪慧性、恃强性、有恒性、怀疑性、世故性、实验性方面低于常模,差异性很显著。②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人格因素上存在性别差异,男性比女性更稳定、怀疑、独立,女性则比男性更乐群、兴奋、敏感、幻想、忧郁。③在不同少数民族大学生之间存在着人格和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5.
李佳 《民族教育研究》2020,31(2):129-134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少数民族地区对多语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渐迫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英语教学成为民族院校教学研究的重点关注问题。本研究以中央民族大学维吾尔族"基础班"大学生为例,借助问卷调查和个体访谈的数据收集方法,对维吾尔族大学生英语学习需求进行分析,发现维吾尔族大学生英语学习存在个体水平差异大、缺乏内在动机、教学重点与难点不统一、教学内容与形式过于单一等问题。本研究结合教学反思提出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尊重差异、激发兴趣、调整结构、丰富内容"为宗旨,积极探索适合少数民族大学生个性化需求的英语教学新模式,以期满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有效提升其英语学习质量。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经济法课程的实践教学为例,探讨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探究式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探究式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措施:加强互动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贯彻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创新教学模式;结合多媒体教学,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强化过程评价,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17.
越来越多的新疆少数民族学生进入普通高校学习,成为高校的“特殊”群体,他们的风俗传统、生活习惯、学习方式等都与汉族学生有着较大的差别,导致高校对他们的教育存在一些不足。为探究起因,调查组以某学院为例,围绕近年来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教育管理、受资助、心理状况等方面进行深入调研,通过问卷调查、部门走访、个别访谈、小组对话、个案研究等方式,全面了解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成长方面的现状及困惑,找到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探寻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和促进少数民族学生良好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讨论了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学习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学习可持续发展能力现状的原因,以及培养民族大学生英语学习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主要决定因素及其相互作用与联系,最后论述了民族大学生英语学习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听力障碍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状况,随机抽取某特殊教育学院的听障大学生和健听大学生共301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听障大学生和健听大学生学习适应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听障大学生在学习动力和专业兴趣上显著高于健听生,在学习自主、学习行为、信息利用、学业求助上非常显著低于健听生。听障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存在显著年级差异,管理策略存在显著专业差异,听障大学生的学习自主、学习行为存在年级与专业的交互效应,环境选择存在年级与性别的交互效应。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运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和应对方式问卷(CSQ),对新疆伊犁师范学院320名少数民族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应对方式进行了测查分析,结果显示,与全国常模及本校同年级汉族学生样本进行比较,少数民族贫困生心理适应问题比一般大学生严重;问题较突出地表现在焦虑、恐怖、强迫、偏执等方面;少数民族贫困生在解决问题、求助、积极应对因子上显著优于汉族非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相比在解决问题、自责、幻想、消极应对因子上差异显著(P〈0.05),少数民族贫困生SCL—90各因子与消极应对总分具有显著正相关,与积极应对总分无显著相关;SCL—90各因子与应对方式的解决问题、求助因子具有显著负相关,与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因子具有显著正相关。为此,高校要有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营造团结互助,扶贫帮困的校园氛围,培养学生各种应激的能力,促进少数民族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和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